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雞王子》:一場關於人工智能的哲學式纏繞

正如艾舍爾的版畫和巴赫的音樂,《公雞王子》的文字如同階梯般螺旋上升而又循環往複。

*本文授權轉載自機核網(www.g-cores.com)

如果不看介紹只看《公雞王子》這個書名,相信應該沒幾個人會把它很近年來媒體上大火的人工智能、AI 技術所聯繫起來,也很難想到這會是一本科幻小說。

我自己聽說這本書,也完全是由於和豆瓣閱讀該書的策劃編輯相熟。無奈豆瓣的官方套裝版首發價格實在不菲,也就一直打哈哈沒有付出實質上的支持。

正所謂該來的還是該來的,就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年紀大了無法懶床而百無聊賴的我決定出門過一個相對充實的周末。於是上午的第一站就是“未來事務管理局”辦的“亞太科幻大會”……的外場市集。(沒錢買票嘛)

△ 熊孩子的家長:“看,機器人!”

遠觀了軟子哥的偉岸身軀並悄悄從 Nadya 灼熱而迫切的銷售目光中觀摩了吉考斯工業的新品之後(甚至沒偷拍),逛了一圈(各種到處都是《三體》和其延伸物品)其他展位,最終還是停在了會場的簽售展位,實在礙不過面子,支持了一本《公雞王子》作者簽名本。

剛剛翻看《公雞王子》,就能看到德高望重的韓松老師在前面序言中寫到,雙翅目的作品和(又是)《三體》一樣把其他的中國科幻“碾的粉碎”,並稱之為“偉大”。恩,我覺得這一定是行銷辭令。

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在讀第一篇故事的時候,就完全被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節奏所折服了!

而當我讀完了《公雞王子》所有的四個故事,返回序言看到韓松老師以下敘述:

她的小說像迷宮一樣讓人深深陷入。讀完後我頭腦裡翻騰著無數星星般的想法,卻始終無法整理出完整的語言來歸納。它們是太可言說了,卻又充滿無盡的解釋,閱讀的愉快和絕望同時升起。

實在不能同意更多。

語言貧乏如我,從沒寫過書評,也不會寫書評,但還是忍不住要抱著狂喜的心情把《公雞王子》瘋狂安利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原因很簡單,好看瘋了!!

△ 真是太興奮了!

《公雞王子》全書包括“精神采樣”、“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公雞王子”和“太空圍棋”四個完全獨立的故事。

先拋開劇情不談,作者在四篇故事中使用了各不相同的語言敘事節奏,使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搭乘過山車。

作為第一個故事的“精神采樣”,不知是不是考慮到要迅速地吸引讀者,劇情的展開速度極快,甚至快到像在讀其他的網絡爽文。

主角的故事,完全不在乎時間和太空的約束,而作者的文字也掙脫了時空的束縛,敘事的速度快到讓人幾乎察覺不到劇情中實際上是存在對話橋段的。一氣呵成的劇情,讓人無比興奮地想要開始看下一個故事。

第二故事“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作者的筆卻突然停頓了下來,仿佛開始構造一個相對老套的偽造文物的故事,圍繞著複製技術的謎題抽絲剝繭,解開背後的秘密。(我的媽,感覺自己寫的好像《走近科學》)

第三個故事,也就是全書的書名“公雞王子”,似乎採用了雙線敘事的手法,將戰火紛飛的戰場和解決疑難病症的研究纏繞在一起。

而最後的“太空圍棋”,正如名稱一樣,文字的敘述仿佛脫離二維線性邏輯,如同立體的棋局展開在我們的眼前。 而最後,又在艾舍爾版畫式的首尾呼應中戛然而止。

△ 來源:Michael Olson

讀完全書,久違的感受,中文還能如此之美。

可能我讀書少,上次讀的科幻作品讓我驚歎語言還能如此之美的還是羅傑·格拉茲尼的《光明王》——而在《公雞王子》這裡,擺脫了翻譯的現實困境,顯然更加容易理解、閱讀也更加順暢。

正如陳楸帆在第二篇序言中寫道:

在雙翅目自詡為“哲學式纏繞”的敘事中,我們隨著人物由日常出發,不斷深入世界的結構深處,像是循著埃舍爾式的階梯旋轉、上升、回到原點,如孩童漫步於閃爍金光的日落沙灘,拾撿新奇,得到領悟,遇見美。

如同她在《精神采樣》中所寫到的:“記憶並不按照時序排列。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沉入時間長河,只有幾個片段能夠結成晶體,於日後熠熠生輝。

再拋開劇情不談(因為姿勢水準不夠,根本沒法談),在閱讀《公雞王子》的過程中,總會自動腦補一些其他偉大作品的畫面。

“精神采樣”中的人類,已經可以隨便打開自己的天靈蓋插拔芯片——殼中之魂的概念呼之欲出。

而當我讀到這段時,重輕老師在樂理講座和《西部世界》文藝基礎座談會上的侃侃而談再次浮現在耳邊。( 他真知性,他真博學,他真美!)

蕾拉幾天前問尼古拉斯,哪一種音樂最能鍛煉人的智慧……他恍惚了一陣,才回答道:“巴赫。“蕾拉問:“為什麽是巴赫?”尼古拉斯便如同打了一針興奮劑,滔滔不絕地講述了數學與音樂的對稱結構,細數了巴洛克音樂的對位框架……巴洛克的曲調有著無窮的變化與複雜的縱深,巴赫代表了巴洛克的巔峰,人類能在他的音樂中找到莫測的精神結構,如同生命的謎題。

在描寫主角的精神內核的變化時,仿佛讓人看到了 san 值的下降和上古之神蠕動的觸須:

他從前空蕩蕩的精神內核被那兩個瘋狂的家夥佔據了。珍珠正在其上結晶,一顆一顆粘連在一起,不斷生長,成為讓人無法辨識的異物。

而作為“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的關鍵道具,讀完之後驚覺自己曾在意大利的烏菲齊美術館一睹米開朗基羅的真跡。

△ 《聖杜利家族》,攝於烏菲齊美術館,米開朗基羅式的肌肉感太矚目了!

而我在佛羅倫薩還有曾看過三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一件正品兩件複製品)的經歷,和這個故事探討的藝術真跡和複製之間的關係竟隱約不謀而合。

同時作為作者立意的思想源頭的本雅明,恩,自己畢竟還學過一點傳播學,對法蘭克福學派也略知一二。

同樣的共鳴感,貫穿著整個閱讀過程,實在不勝枚舉。於是讀罷全書,我在豆瓣閱讀的評價中這樣寫到:

我看到了艾舍爾版畫的矛盾太空,

巴赫樂章音符在自我重複和無限上升中讚美上帝的榮光,

上古之神的觸角蠕動增長,

巴特和陀古薩站在金色大殿水邊面對自己的倒影,

《西部世界》中的 3D 印表機隆隆發動,

《趁生命之息逗留中》機器變人的瞬間,

獵戶座熊熊燃燒的火焰,

以及遙遠東方雲山霧罩的仙境中無限棋局……

而這一切,卻又隻不過是單純的一場虛幻飄渺的夢。

這些瑰麗的畫面和他們獨有的美感,在閱讀《公雞王子》這樣一本小說的文字中得到再現。

最後說到全書的劇情和精神內核,實在深深感到自己如此的淺薄、無力。作者想表達的, 一也定比我自己能夠想到的要多的多。

正如書的腰封中介紹,這是一本關於人工智能的思考的小說。而這種思考,並不是常見的,從技術的角度去探討可能性、從對抗的角度去引發人們的危機感,或者更加討巧地將現實的世俗矛盾披上科幻的外衣來引發社會共鳴。

作者觸及的,可能,我只能說可能,還是哲學的元問題之一,即認識自我。

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製作了人類,人類於是無限地去試圖接近上帝的榮光。從上帝的角度,又將如何看待人類呢?

△ 來源:Thea Alarcon

反過來,正因為《公雞王子》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也引發了一些評論稱其劇情設定不足,行文缺乏邏輯。殊不知,這正是其絕妙之處:《公雞王子》的故事,並沒有觀察與思考之後某個牢不可破的結論,真正的價值所在,是複雜而艱苦的觀察與思考本身。

正如韓松老師(再次偷懶搬運)在序言中深情地寫到:

他們不再僅僅是寫一個點子,而是在自釀一種趣味,寫自己思考或玩味的東西,品位人類心靈的深邃、複雜與別致……或許這就是中國的新浪潮。

正如艾舍爾的版畫和巴赫的音樂,《公雞王子》的文字如同階梯般螺旋上升而又循環往複,適合重複閱讀。

而之餘我自己,讀完後一個更加具體的念頭是,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趟西班牙,一睹摩爾人的阿爾罕布拉宮。

| 作者 | 不知14

| 原文 |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98690(有刪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