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好一本書,一引進中國怎麽就不行了呢?

做書按:今天的文章前半部分在講《Building Stories》在歐美漫畫圈的地位,文本對敘事的革命,並做到了一些電子媒體永遠無法企及的事情,以及故事對孤獨的成熟理解。總之,如果你曾被無法被電子化的《S》刷屏或買單,那麽《Building Stories》肯定不會讓你失望——一場驚人的敘事風暴與紙張上的想象力遊戲。然而問題是:等了多年的中文引進版做到了幾分?是否呈現了本該屬於這本書的成就?

本文後半部分將原版與中文版對比,發現許多硬傷——對話框裡缺句、部分影像缺色等等問題。正如本文作者所說:儘管我確實對能將其引進國內的出版商心懷感恩,但與此同時也確實為它沒有全心盡力去對待這部作品而感到氣惱,既然已經努力去做了,為什麽不再加把勁把它做好?

文 / 陶朗哥

文章來源 / 陶叔淘書(ID:comicstalk)

關於克里斯·韋爾《Building Stories》的愛與愁

《Building Stories》英文版盒子封面

伏案創作的克里斯·韋爾(Chris Ware)

儘管克里斯·韋爾在世界漫壇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也使得他在歐美漫畫界中佔據不可或缺的地位,但這個名字對於國內讀者而言還略顯陌生。

雖然讀庫小眾社在2015年的時候,將他的成名作《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聰明的小子》*引入了國內,但歐美漫畫閱讀風潮在彼時尚未有如今這般波濤洶湧的態勢,因此,儘管製作精良又兼造價親民,但始終還只是在小圈子中口耳相傳,並未能在更大的讀者範圍中引發熱議,克里斯·韋爾的名字也便曇花一現般,匆匆出現又匆匆遁入無聲。時至今日,歐美漫畫被大量引入國內,許多優秀的漫畫作品都乘這股東風推出了中文版,而對於克里斯·韋爾的作品來說,卻一直鮮有新的引進消息傳出,零星的幾篇推薦文章最終也難免遭遇石沉大海的命運,克里斯·韋爾的愛好者們也只好繼續空懷敬仰之心自娛自樂罷了。

(注*:關於此書可參與往期文章:三個詹姆士的半部家族史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聰明的小子》中文版

所以當浦睿文化宣布說要將他的另一部代表作《Building Stories》引進時,克里斯·韋爾那些為數不多但都死心塌地的國內粉絲們簡直群情激奮,一時間自發奔走相告,撰文貼圖賣起安利,令這個一直沉寂如水的冷坑仿佛都有了大火一把的節奏。畢竟,要引進的非是旁書,而是《Building Stories》,這個在2012-2013年間橫掃歐美各大漫畫獎的現象級作品,從艾斯納火到安古蘭,從《紐約時報》火到《時代周刊》,幾乎在當年每一份重量級媒體的年度書單中都佔有一席之地。毫無疑問,對於喜歡克里斯·韋爾的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克里斯·韋爾的出版實驗

克里斯·韋爾更願意將《Building Stories》視為他自己的一次“出版實驗”,與常規漫畫“書”不一樣,這並不單純是一本書,而是一套書,或者更準確地講,是由十四種不同漫畫媒介所共同組成的一套作品——這其中包括布面書、精裝書、大開型報紙、迷你漫畫冊、折疊紙板、漫畫折頁等——這種獨特的創作設計使得它的體量十分龐大而浩繁,以至於不得不被裝入一個42X29.5X5.5cm的大盒子中,而這個龐大的盒子幾乎沒法被裝入任何一個常規尺寸的書櫃之中。

於是,幾乎所有擁有《Building Stories》的讀者,都不得不將它單獨放置,於是乎,這本奇特的書,無論你喜歡與否,都會在你家中佔據一個特殊的位置,也就比其他的書有了更多被閱讀的機會。

卷帙浩繁的《Building Stories》

儘管在網絡時代,紙質媒體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式微,但在克里斯·韋爾看來,紙張仍然是漫畫語言最好的載體,在無數人預言紙質漫畫書即將消亡的當代,他用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回應。

對於《Building Stories》的讀者而言,沉甸甸的一大盒子紙張所帶來的閱讀快感和遐想太空,要遠比電子看板上的像素點來得震撼和印象深刻。克里斯·韋爾曾經這樣說過——“我真的認為,對於藝術而言,書籍為生活變幻莫測的不確定性提供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確定性。”——他在《Building Stories》的創作中,擴展了紙質媒體的運用邊界,讓看似過時落伍的“紙上創作”重煥生機,甚至做到了一些電子媒體永遠無法企及的事情。

給我印象最深的例子莫過於“正背交替閱讀”,那是一張創作於長條紙上的雙面作品(《The Walk》),但有趣的是,正面與背面的圖案是相互對應、互為表裡的,如果紙張正面是一個人的正臉,那麽紙張的背面則是他的背影,正背兩面處於同一時間節點,因此在閱讀時,就並非是按照“讀完一面再讀另一面”的常規方式去閱讀,而是要將紙張折疊然後立起來,正背交替閱讀,這就使得閱讀從平面擴展到立體層面,而這在電子媒體上卻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將實實在在的紙張拿到眼前,才能體會到這種閱讀的快樂。

(上面為正面,下面為背面,兩者互為表裡)

克里斯·韋爾前後共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來創作這部作品,書中的每一幅畫、每一個字、每一條線、每一處顏色全部都出自於他的手繪。克里斯·韋爾的畫風非常嚴謹細致,在風格上非常接近“丁丁之父”埃爾熱所創造的“清線畫風”——線條勻稱、色彩明度高、不強調陰影所帶來的體積感——因此克里斯·韋爾也被認為是當代的清線大師。但與埃爾熱筆下讓人輕鬆愉悅的丁丁不同,克里斯·韋爾的清線作品具有更強的組織性和更嚴謹的布局,這使得一種獨特的嚴肅感躍然紙上,除此之外,韋爾的作品也更富於裝飾性,他將一些“連接性文字”也作為獨立圖案去設計,甚至對一部分對白文本都進行了特殊的排版處理,使之成為畫面裝飾的一部分,從而造就了一種非常獨特的美感。

(克里斯·韋爾在手繪)

所以,在我看來,韋爾的十年伏案,他所傾注於紙張之上的赤子之心,他的每一筆每一劃都必須同樣以木漿紙質為媒介才能得到傳導,達成由彼及此的精神傳遞,因此實體書是閱讀《Building Stories》的不二之選,這也是我為什麽對該書的引進版抱有極大期盼的原因之一。

建築故事和構築故事

書名《Building Stories》其實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面上的“建築的故事”,是偏正短語,而另一層意思則表示“構築故事”,是動賓短語,前者是克里斯·韋爾對整部作品的內容概括,而後者則是他對自己創作意圖的揭示。

《Building Stories》中有大量的建築描繪

“建築故事”所傳達出來的是克里斯·韋爾對建築的癡迷,在這一點上他和加拿大獨立漫畫家賽斯(Seth)非常像,兩人都對建築描繪有一種近乎癡迷的熱愛,在他們倆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大量對城市建築的刻畫,而與另一位“紙上建築師”馮索瓦·史奇頓筆下那種恢弘、理性的巨集大建築描繪不同,他們倆的建築更加平凡而有煙火氣。

加拿大漫畫家賽斯筆下的建築

在克里斯·韋爾的成名作《吉米·科瑞根》中,他對芝加哥的刻畫曾被評選為當代繪畫中描繪城市建築的名作之一,他甚至還在書中附贈了一個可以讓讀者自己製作的紙質建築模型,而在《Building Stories》中,他則把自己的家安排在芝加哥的橡樹公園,就在建築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故居的附近,那裡遍布賴特早期的作品,見證了他日後久負盛名的草原風格建築的發展與成熟,就連主角所居住的郊區別墅,也顯然出自賴特之手,有著明顯的草原別墅風格——平緩的大坡頂、水準的建築線條、磚石與玻璃的相互襯托。

克里斯韋爾描繪的賴特草原風格別墅

這座風格鮮明的草原風格建築正是出自賴特之手

而另一位故事“角色”則是一座時代久遠的三層褐石建築,一樓住著是年邁的房東,二樓住著一對正經受中年危機的夫妻,三樓則住著全書的靈魂角色獨腿姑娘,正是這三組角色演繹了全書的全部故事。

尤其是獨腿姑娘,她是全書的人物核心,《Building Stories》正是借由對她求學、獨居、戀愛、墮胎、結婚、生子等一系列生活片段的描繪,傳達出克里斯·韋爾的生活感悟,而獨腿姑娘的所有故事幾乎都是發生在建築之內——父母家、獨居時租住的褐石建築和結婚後居住的草原別墅,建築似乎不再是單純的建築,而是一座將人困住的“力場”,而隨著居住“力場”的改變,人物的角色、心態和情緒都會隨之發生改變。

相比於字面意義上的“建築故事”,克里斯·韋爾更想傳達的是其隱含的另一層意思——“構築故事”。克里斯·韋爾的這部作品受他朋友理查德·麥奎爾的《這裡》影響很深,首發於1989年的《這裡》用突破常規的手法解構了影像敘事,無時序、無敘事、無主角的創作手法深深地震撼了克里斯·韋爾,這也引發了他對於漫畫敘事邊界的探索欲望,麥奎爾本人也曾鼓勵他“去探索去冒險”,而韋爾探索的結果就是這本《Building Stories》。

理查德·麥奎爾對克里斯·韋爾創作的影響很大

在這部浩繁巨著中,克里斯·韋爾放棄了作為創作者所固有的“控制權”,他沒有給讀者指定閱讀規則,而是把這種選擇權交給了讀者本人。他為讀者提供了多達14種備選媒介,每一種媒介上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在時序上存在前後差別,但在故事內容上並沒有特殊關聯,只是在一些小細節上彼此呼應。因此,讀者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用這14種媒介去構築自己的故事,媒介就好比是“磚塊”,而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建築”的旅途。

換句話說,《Building Stories》給了讀者極大的閱讀自由度,而這徹底地打破了傳統漫畫創作的鐵律,在這一點上,《Building Stories》和麥奎爾新版的《這裡》又極為相似,《這裡》的閱讀自由度同樣非常高,讀者可以從任何一頁開始讀,每一次閱讀都會產生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新版《這裡》在2014年出版之後,克里斯·韋爾曾專門為其撰文,其中有這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這裡》拓寬了影像敘事的邊界,將視覺敘述推上了一個新的層級,完全脫離了傳統漫畫的閱讀習慣。它創立了一種有機的敘事結構,不僅向漫畫媒介的過去致意,更是暗示了它的未來…….”——或許,克里斯·韋爾並不僅僅是在稱讚好友麥奎爾,這段話更像是他自己的創作剖白。《Building Stories》它所承載的,是克里斯·韋爾對於影像敘事邊界的探索,它對於漫畫行業變革創新的指導意義要遠遠超過它本身所講述的故事意義。

克里斯·韋爾的分鏡與傳統漫畫大相徑庭

所以,《Building Stories》不僅僅是一件完全出於“匠人”心態的純手工藝術作品,更能為影像敘事的方式提供更多有意義的參考價值,而這也是我為什麽對該書的引進版抱有極大期盼的原因之二。

獨腿姑娘的十年孤旅

《Building Stories》的創作起因源自克里斯·韋爾的一次偶遇,他曾這樣描述過那個瞬間——“我看到一個人在等公車,是一個安裝了假腿的姑娘,她非常有吸引力。然後這個瞬間就一直停留在我腦子裡,直到最後我決定為她去創作一部漫畫,確切地說,並非以她為藍本,而是以我腦子中她為原型。”——於是這部以獨腿姑娘為核心的故事就開始了它長達十年的創作之旅。

在韋爾看來,假腿姑娘之所以能夠觸動他,是因為她符合他對於個體的基本判定,即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缺陷,不管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會交際上的還是家庭關係上的,而源於人物本身的缺陷也是韋爾長久以來的創作母題之一,無論是《吉米·科瑞根》中極度自卑、懦弱的吉米·科瑞根、《昆比鼠(Quimbythe Mouse)》中時刻懷疑自己的昆比鼠以及《羅斯提·布朗(Rusty Brown)》中那個永遠被騙得團團轉的喬基·懷特,莫不是在人格屬性上存在極大的缺失。

而在《BuildingStories》中,獨腿姑娘則延續了這種“缺陷性”,隻不過她的缺陷性體現在兩個層面——生理上殘缺的四肢和心理上的孤獨感

獨腿姑娘

這無疑是克里斯·韋爾對主流漫畫的一種回擊。在世界範圍內的主流漫畫創作中,漫畫角色大多正邪分明,而正面人物大多都是某種程度上的“理想人類”——他們體格強健、道德健全、思維敏捷,甚至擁有某一項常人難以企及的超能力——因為主流漫畫從始至終都是作為一種精神安慰劑而存在,它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夢願集合,它們往往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道德化身,代表著社會層面的道德審判。

但主流漫畫往往因此而脫離現實生活很遠,只是給讀者製造一種虛幻的道德快感,但對現實生活往往並無裨益。因此克里斯·韋爾更願意讓他筆下的角色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是和讀者一樣的普通人,有各式各樣的缺陷,他們所經歷的故事也都如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尋常瑣事一樣,有血有肉。

中年之後的姑娘已絲毫沒有美感可言

這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缺失

《Building Stories》中人物莫不是如此,一樓的房東老太太因為猶豫的個性一輩子孤獨終老、二樓的中年夫婦早已褪去熱戀時的激情而天天因為瑣事而爭吵、三樓的獨腿姑娘無時不刻不再忍受著獨身的煎熬。如果說假肢是女主角生理上的殘缺,那麽孤獨感則是所有角色在精神上的共同“缺陷”。

房東老太太和老屋相伴幾十年,卻因怕打擾他人的生活而不願與人交流,一輩子都深深陷入自怨自艾的孤獨之中;貌合神離的中年夫婦雖然居住在一起,但幾乎陷入了“爭吵-道歉-爭吵”的漩渦之中,他們在生活上已不再有當初的交集,各自活在自己孤獨的領域之中;而獨腿姑娘在分手之後一直想要擺脫單身,但在結婚之後卻再度陷入了“孤獨”之中,她把所有的一切貢獻給家庭,放棄了夢想,捨棄了城市,唯一的朋友也離她而去,就連性生活都變得黯淡,對她而言,孤獨從未遠離,只是換了種方式繼續存在而已。

房東老太太一身形單影隻,最終孤獨終老

克里斯·韋爾對這種孤獨感的描繪真實得可怕。什麽是孤獨?

孤獨並不僅僅是自我與外界的隔離,而是真實自我的流失,慢慢與自己所習慣的世界疏離,最終在自我懷疑中迷失自我。

獨腿姑娘曾經熱衷於性事,在與前任話劇演員男友交往時,兩人顛鸞倒鳳樂此不疲,或許這是她對抗孤獨的一種本能反應,但在她結婚成家之後,她和丈夫漸漸被家庭生活所撕裂,丈夫總是加班,而她則要把所有精力耗費在對女兒的養育上,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她站在臥室的門口,渾身赤裸、目光呆滯地看著丈夫,她丈夫也渾身赤裸地躺在床上,低頭看著平板電腦,螢幕的熒光照亮了他的臉——孤獨感在這個兩人共處的環境中依然肆意而出,讓我們不禁對克里斯·韋爾的情感掌控力拍案叫絕。

圓滿家庭的現代“孤獨”

然而,儘管孤獨感是《Building Stories》的核心母題,但克里斯·韋爾並未讓它變成一本充滿負能量的厭世之書。

在《Building Stories》中,儘管孤獨彌漫,但克里斯·韋爾還是給獨腿女主的生活點了一盞燈,那就是她的女兒。女兒總是穿著最明快的枚紅色衣服,她的臉上也總掛著最燦爛的笑容,儘管撫養女兒讓她身心俱疲,但女兒依舊是她的快樂之源,在女兒被欺負時她會緊張到神色凝重,在接孩子時她會在教室外滿心歡喜地看著女兒,而當被女兒問起時,她也會自豪地說,“你會讓我成為最快樂的媽媽”。

在現實生活中, 克里斯·韋爾也擁有一名女兒,他同樣對她的女兒抱有最為深沉、炙熱的愛。在一次採訪中,有人詢問韋爾“你什麽時候最快樂?”韋爾的回答是“我女兒克拉爾誕生時,以及那之後的所有日子。”或許韋爾把對女兒的愛,也全部傾注到了《Building Stories》的創作中,或許在他看來,只有親情能夠拯救孤獨。

看到女兒被推倒時

臉上表情的刻畫非常細致入微

千般苦萬般累都消融在女兒的微笑之中

一般而言,讀書是需要驅動力的,漫畫一般都是靠劇情來驅動讀者去閱讀的,而《Building Storie》則是以情感共鳴為驅動的。

缺陷和孤獨幾乎是所有人的共性,我相信所有人在閱讀此書時都會被某一個時刻所觸動——寵物死亡、父親病故、摯友去世、舊愛重逢、放棄夢想、困於平庸……這些情節往往會觸動我們心底的某根心弦,讓我們與書中的角色感同身受,而且你涉世越深就越能體味其間的滋味,尤其是人近四十為家庭所累的中年男女們,恐怕會在閱讀中途不止一次的掩卷流涕。這是此書的獨特之處,也是我為什麽對該書的引進版抱有極大期盼的原因之三。

一聲歎息《老屋記》

如果你知道我對《Building Stories·》抱有多麽大的喜愛,如果你知道我對中文引進版抱有多麽大的期望,那麽或許你就能理解當我收到成書時發出了一聲多麽深重的歎息。

哎.....

或許是看到了歐美漫畫在國內市場這兩年的蓬勃發展,浦睿文化在2017年左右也加入了歐美漫畫的引進大軍,第一本書便是大部頭的《紐約客漫畫全集》,這本720頁的煌煌钜著收錄了美國知名雜誌《紐約客》從1935年到2006年長達70年近2000副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景式地介紹這本傳奇雜誌在幾十年間對美國社會的觀察和影響。

但對於國內的讀者而言,無論是《紐約客》的影響力還是對美國社會狀況的陌生感,都使得這部書有些遙遠難及,很多幽默點由於年代和文化的關係都無法體察到。浦睿文化引進的第二本歐美漫畫就是《Building Stories》,引進名為《老屋記》。

引進版被譯為《老屋記》顯然沒有體察克里斯·韋爾“建築物的故事”與“構造故事”的雙層意圖

恐怕較真到極致、分毫必究的克里斯·韋爾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這本在國外獲獎無數的知名作品,將在中國遭遇最不走心的出版待遇。作為克里斯·韋爾的粉絲,我幾乎在中文版推出的第一時間就下單入手,但在收到實體書並對照原版通讀之後,完全被一種巨大的失望情緒所籠罩,心境就如標題所言——你有多愛《Building Stories》,就該有多恨《老屋記》——期盼已久的熱望仿佛被一陣冰水澆透,透心涼。在我看來,引進版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大問題——

1/印刷及製作方面:

1-1/顏色還原:引進版《老屋記》在顏色還原上與原版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明快顏色的還原還不錯,但在暗部顏色的還原上則存在非常大的差別。

上面為原版,下面為引進版,顏色差異明顯

上面為原版,下面為引進版,顏色差異明顯

1-2/媒介尺寸:引進版《老屋記》在其中一個媒介的製作上縮減了尺寸,導致整體大小比原版小了將近1/4。

左為原版,右為引進版,尺寸差異巨大

展開之後引進版比原版小了將近四分之一

1-3/媒介用材:引進版《老屋記》在媒介用材上的改動比較大,比較明顯有兩處,一處是【金邊書】的金邊材質被取消,且封面封底的板材厚度縮水(但此處改動可能是為了改善原版無法平攤翻書的問題,故此處存疑),另一處則是【布紋書】的封面取消了“紙+布”的雙材質,僅僅用布紋紙印刷出了材質分界線蒙混過關。

左為帶有金邊材質的原版,右為引進版

左為原版,右為引進版,原版封面中間有明顯的材質分界線,引進版則沒有

對於《Building Stories》而言,它本身就是對紙質媒體的一次創作探索,因此對紙張和媒介的表現力其實是非常倚重的,但此次的引進版顯然在這上面做得不夠好。

在這三個方面中,不排除作者本人親自介入印刷要求做更改的可能(之前克里斯·韋爾就曾經和小眾社的編輯細致地糾結過《吉米·科瑞根》的顏色還原問題),因此如果以上改動全部是出自作者本人意願,那這就另當別論了,但如果不是,那這三點這無疑是對原作的不尊重。

2/嵌字及布局方面

前面說過,克里斯·韋爾非常注重畫面的布局排版,與歐美漫畫常見的漫畫分鏡有非常大的區別,在他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任何除了矩形之外的畫框(偶爾有正圓形),而所有的畫格必須是堆砌得整整齊齊,就連其中的嵌字也都是韋爾本人親力親為,務必做到文本的排版布局與整齊劃一的畫格布局相協調,達成文字與影像的高度統一。

如果引進版用心去做的話,即使做不到全書文本手寫(體量太大),至少可以請專業的設計師對全書的文字排布進行精心設計,使之成為影像語言的一部分,而不是與畫面徹底割裂開。但很顯然,《老屋記》的嵌字排版非常之業餘。

2-1/嵌字錯位:最為不可推卸的問題出現在嵌字錯位上,即將對白安放到了錯位的位置上,從而導致了文本的斷裂,造成了閱讀的不連貫,這絕非是技術問題,這完全就是態度問題。

引進版在下圖中嵌字出現了錯位,錯填了之前的翻譯文字,與原文完全對不上:

2-2/嵌字遺漏:比嵌字錯位還不可推卸的問題是嵌字遺漏,即沒有將對白文本填到畫面上,而且這種情況在全書出現的頻度非常之高,有些文字含有一定的性敏感詞語就直接整段刪除,但有些遺漏的文字應該是真的忘填了。

左圖為引進版,吐白框中出現了明顯的嵌字遺漏:

下圖引進版中“BOOM”字樣未填充顏色:

2-3/嵌字溢出:這種情況出現在全書的很多地方,儘管中文和英文在字型結構上存在一些差別,導致在被填入到吐白框中時會出現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並非是不可解決的(世圖在這點上做得就很好),但在《老屋記》中,嵌字溢出吐白框的情況比比皆是,嚴重地影響了克里斯·韋爾嚴謹細密的風格。

類似這種粗放的嵌字效果在書中數不勝數。

2-4/字體草率:字體選擇的草率多半是漫畫出版經驗不足造成的,原版中的很多字體都是經過克里斯·韋爾特殊設計的,因此具有特殊的美感,但引進版在字體的選擇上顯然僅僅是以“看懂就行”為標準的,並沒有過多考慮美感的問題,字體選擇單一且草率,妄圖以一種字體打遍天下,但最終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不知道克里斯·韋爾本人看到最終的成品會作何感想。

引進版與原版的標題字體在美感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2-5/破壞布局:造成布局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出版方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破壞韋爾精心營造的精美布局,在原作中,每一頁的布局都是嚴絲合縫的,體現出一種極致的節奏感,不管畫面上有沒有線,布局分割都是存在的。但到了引進版,原作中的布局節奏感蕩然無存,文字框隨意拉伸,而這絕對不會是克里斯·韋爾所樂見的。

(原版中所體現出的嚴絲合縫在引進版中基本無從尋覓)

如果說印刷和製作方面可能會有根據作者意願做局部調整的原因(存疑),那嵌字和排版方面的問題應該是出版方難辭其咎的,由於他們的疏忽,導致了畫面格局遭到了不可忽視的破壞。雖然有人會說,如果不對照原版,這些差別普通讀者是看不出來的,但問題在於,這套書售價近300元,與原版相去無幾,難道不應該擁有和原版相匹的品質麽,國內讀者憑什麽就要得到這樣的次等品?這些問題基本都可以被歸為心態不正和經驗不足兩個方面,但無論是哪個原因,這些失誤都不應該由真正喜歡克里斯·韋爾的讀者們來買單,不是麽?

3/和諧及刪除方面

這恐怕是《Building Stories》不得面對的國內出版現實。在原版書籍中,存在不少性愛和裸露的畫面,以國內的出版政策來說,這些畫面是肯定過不了審的,因此刪減是在所難免的,《老屋記》對這些地方的處理方法有三種:

3-1/裸露遮擋:書中有不少全身裸露畫面,公道地講,出版社的處理方式還算比較成功的,對所有的裸露部分都進行了遮擋,一種是重畫了衣服,另一種則是添加了霧氣(洗澡場景),而且在畫風上保持了與原作的統一,不知道是不是出自克里斯·韋爾本人之手。但全書令我比較在意的一點是,唯一一處沒有被處理的全身裸露畫面竟然是女主未成年的女兒,真是謎一樣的和諧規則。

最為常見的和諧處理方式

“穿上衣服”後的獨腿姑娘倒也不算違和

3-2/場景刪除:這是破壞性非常大的改動。前文我也提到過,獨腿女主在兩性關係上是比較主動的,因此原作中有不少的性愛場景,對於這些場景,引進版採用了直接刪除的處理方法,雖然我也知道國內的出版政策並不寬鬆,但這種方式似乎有些過於粗暴了。

因此,如果在閱讀引進版時發現畫格布局突然出現大面積的空白,那就表明有敏感場景被徹底刪除了(包括文本),而這些場景的刪除,往往會導致劇情上的不連貫,以及對角色形象領會的不全面。

甚至連上圖中這些並不暴露的場景也遭到了刪除

3-3/對白刪除:這種操作確實不是很多見,《老屋記》中有一些涉及兩性關係的對白也被徹底地刪除,而且說實話,這些被刪除的對白其實並不算太直白露骨,印象比較深的一段是獨腿女主和男友坐在車內牽手時的一段內心戲,措辭非常隱晦,完全可以通過翻譯手段來處理,但卻被直接刪掉,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當然,也不排除這是嵌字漏填的情況)。

莫名其妙的對白刪除,而且數量不在少數,故應該為故意為之

其實這些敏感場景對於人物情感的刻畫還是有不小影響的,絕非克里斯·韋爾為了博眼球而刻意為之(他對女性身體的刻畫也非常平實,並不太吸睛),但是受限於國內的出版環境,這部分內容被拿掉確實非常可惜。

總而言之,其實我也深知《Building Stories》的引進難度,因此像是更改材質尺寸以削減成本、和諧裸體以符合政策要求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退一步接受的,但在一些細節處理上的不走心確實讓人難以接受的,尤其是嵌字的潦草和對整體格局的破壞,這對以秩序感著稱的克里斯·韋爾的作品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畢竟這部作品並不僅僅是用閱讀的,而是用來欣賞的,對它的標準應該不僅僅是“能看就行”。換句話講,出版社不應該僅僅把它視為一個產品,而應該用做作品的心態去對待它才好。

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對《Building Stories》所抱有的三個期望——對紙張媒體、對影像格局以及對情感敘事的期待幾乎全部落空,原作對紙媒表現力的擴展被糟糕的調色、材質和工藝毀掉,原作對影像格局的嚴謹把控被潦草的嵌字和排版所毀掉,原作對情感敘事的細膩展現被四處刪減的圖文弄得滿是裂痕,因此對於這本《老屋記》,實在是想愛都愛不起來。

漲潮與退潮

漲潮時風起雲湧大浪滔天,疾風追逐浪花,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而潮水終將退去,退潮時才能顯露出美麗的鵝卵石和貝殼兒。毫無疑問,這是有史以來歐美漫畫在國內最為火熱的時代。我們不知道這波大潮將在何時達到高潮,我們只知道目前我們享受著從未奢享過的豐富精神食糧。

漫畫對於我們這些愛書人而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閱讀方式,而是成為我們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暫時逃離現實世界的一張短途船票。也正因為此,我們無比珍視手中的漫畫,我們希望看到它們最為完美的樣貌,我們也願意為此去等待和付出代價。

《老屋記》之所以讓我感到失望,正是因為它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完美樣貌,儘管我確實對能將其引進國內的出版商心懷感恩,但與此同時也確實為它沒有全心盡力去對待這部作品而感到氣惱,既然已經努力去做了,為什麽不再加把勁把它做好?

我們真心地希望,出版商能首先成為一名愛好者,懷揣著一份純粹的熱愛去對待每一部作品,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懷抱著最大的熱忱用一縷墨香來回報於你。儘管我們希望在漫畫書的市場上看到越來越多的好作品,但我們並不會因為這份急迫的心境而降低對優秀作品的評判標準,相比於心急火燎地出差錯,我們倒是寧願出版商慢工出細活,哪怕連續跳票我們也不介意等待。

畢竟,匆匆而來者,必將匆匆而去。願與諸君共勉。

/完/

本文轉載自「陶叔淘書」,搜索即可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