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腳的秘密,跑步,光腳的不怕穿鞋?

《足與踝研究》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當人們穿上鞋時,邁的步子比赤腳時大得多,腳部著地時,腳後跟力度更大。

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完成的一項研究,通過對習慣穿鞋的城市中小學生和總是赤腳的農村學生跑步方式的對比發現,城裡學生跑步時,腳部著地時,著力點大多在腳後跟,而農村學生腳部落地著力點主要是腳掌前部,落地更輕盈,沒有產生明顯的衝擊力。

此研究證明,赤腳跑步對人類身體更好,因為衝擊力越小,損傷就越少。

Daniel Lieberman博士,哈佛大學人類進化學教授。他經常跑步,一周至少一次,徹底光著腳。「它充滿樂趣」,他說。

一本名為《天生會跑》的新書,最近為光腳跑步提供了理論支持。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宣傳光腳跑步的好處:它更自然,更奔放,能減少受傷幾率,還會讓你跑得更快。

《紐約時報》的體育撰稿人Gretchen Reynolds的大量調查的訪談後,結論卻不能與前面一直,他說,至少直到目前為止,答案都是「沒有」。

科學研究也認為,雖然人類天生就適合赤腳跑步,但方法極其關鍵,稍有不當自然會增加壓力性骨折、肌肉或肌腱拉傷等危險。到底光腳跑步好,還是穿高科技跑鞋跑起來效果更好呢?

縱觀整個動物界,除了我們祖先的時期,人類是唯一給自己的雙腳穿上各種各樣的鞋的。而現在一些非洲國家的跑者常年在家訓練甚至參加某些比賽都是赤足跑,神奇的是,這些不穿跑鞋的跑者竟比某些穿跑鞋的跑者的下肢運動損傷更少

那麼問題來了:通過高科技設計的跑鞋,能保護我們的腳嗎?

通過現場的力學研究以及跑者穿跑鞋和不穿跑鞋在跑道上跑步的舒適感和對腳的損害程度考量,肯定是穿上鞋更好。從發展的角度看,則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長期依賴跑鞋作為雙腳的保護往往會弱化下肢尤其雙腳與生俱來的緩衝能力。

眾所周知,前腳掌大拇指的骨頭是五個腳趾裡最粗的。身體通過腳承重落地時,腳的內側主要靠大拇指、第一掌骨和後跟把腳的內側弓支撐起來,而距骨下面與跟骨之間形成的距下關節是腳在落地後產生外翻的主要關節(這個過程中以距下關節的軸為主要依託)。從腳跟外後側到大拇指形成了一個斜向的軸(即距下關節軸),以此讓雙腳進行外翻或內翻——內外翻,腳在落地時的重要緩衝功能。

腳跟落地時,距下關節會讓腳逐漸地通過外翻(同時把腳的內側弓往下壓)讓腳本身形成一個有效的緩衝系統,而這需要第一掌骨大拇指有力的支撐才能完成。

如果後天過度保護雙腳,缺少鍛煉或者其他原因,則會致使腳的內側弓無力,尤其是第一掌趾、第一大拇指和掌骨無力支撐,而內側弓迅速塌陷,大大減弱了緩衝的能力,而使得跑者的踝、膝關節承受更高的運動損傷的危險性。

因此,腳在落地時,落地點在腳後跟的外側(此為腳後跟著地的方式),隨著腳掌著地到腳跟離地再到腳尖的力線沿著這個軸而移動。

距下關節軸——從側面看距下關節的運動軸,它與地面形成大約45度夾角,這個軸是距下關節做外翻和內翻的運動軸。由於這個軸不是水準的,距下關節外翻時必然帶動距骨和距骨的距上關節運動,使小腿的脛骨旋內(即腳跟落地後隨著前腳掌著地,腳弓塌陷會連動距上關節使得小腿旋內。如果跑步過程中外翻的幅度過大,速度過快,時間過長,那就意味著小腿的旋內亦然)。

然而人在跑步時,前腳掌落地後,膝關節會由緩衝時的彎過度到伸,膝關節在伸的過程中會強迫小腿旋外。而大腿讓小腿旋外的力會與距下關節由於時間幅度過大,無法配合蹬的旋外動作,造成上下的扭動力使得膝關節勞損。對此,跑者則會通過選擇相應功能的跑鞋來保護腳和膝關節。

現在看來,穿鞋更舒服,並且保護雙腳能夠在城市的玻璃、瀝青和粗糙地面上行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