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頸動脈斑塊的人,心腦血管也會有斑塊嗎?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

張先生體檢查出左右兩側頸動脈各有一個1.8*2.3mm大小的斑塊,斑塊會堵塞血管引起梗塞性疾病,所以他很擔心身體其它部位的血管,特別是心腦血管會不會也長了斑塊。那麼,張先生所擔心的會發生嗎?

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有統計顯示:在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逐年升高,已經超過了30%以上。由於全身血管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循環系統,從理論上來說所有的血管都處於相同的血液環境下,其生理活動承受著相同的影響因素,發生病變的可能性也是一樣的,因此頸動脈有斑塊發生,其它部位也會發生斑塊,但事實上兩者並不一定同時發生,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人的血管主要分為動脈和靜脈,心臟泵出的血液首先會進入動脈,流經組織器官經營養物質吸收及氧與二氧化碳等交換後進入靜脈迴流至心臟,因此動脈相對於靜脈更為粗大,容納的血液量更多且承受的血流衝擊會也是更大,受到損傷發生病變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而頸動脈相比於其它動脈,在解剖結構上具有特殊性,表現在它離心臟較近,特別是它有一個分叉,不僅血流速度快,而且由於分叉處要對血液進行分流,所受到的衝擊力會更大,因此是大動脈中最容易受到損傷的血管,正因如此動脈斑塊的發生往往會從頸動脈起始。加之頸動脈位置表淺,通過操作簡單方便的彩超即可發現是否有病變的發生,因此頸動脈斑塊成為了評判全身血管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窗口。

至於其它部位,比如心腦血管是否也有斑塊發生,還需要通過相應部位的彩超、CT、核磁等檢查才能知曉。但一旦有頸動脈斑塊形成,即表明全身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就要從消除這些危險因素入手,儘可能降低心腦血管發生病變的風險,主要措施有:

  • 監測並嚴格控制血糖 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傷是全身性的,糖尿病人存在頸動脈斑塊時,心腦血管發生的病變的可能性較其他人大得多,因此空腹血糖應控制在6.1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應控制在7.8mmol/L以下。
  • 監測並嚴格控制血壓 高血壓對大動脈的損傷非常大,是導致斑塊發生最危險的因素,因此有頸動脈斑塊的人即使沒有高血壓,也應將血壓穩定在120/80mmHg以下,高血壓患者也應儘可能達到這樣的控制目標,至少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 監測並嚴格控制血脂 尤其是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只要發現有頸動脈斑塊,這項指標就應當控制在1.8mmol/L以下,一定要知道這項指標對血糖與血壓不穩定的人來說尤其重要,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最重要的措施。
  • 戒除煙酒改變生活方式 煙酒對血管的損傷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而長期吃的過鹹過油,作息時間不規律,特別是經常熬夜等破裂機體正常代謝及生理節律,是造成血管病變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也是很多沒有「三高」的人發生頸動脈斑塊及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總之,任何病變的發生一定存在發生的原因,無論是頸動脈斑塊還是心腦血管斑塊都有著共同的發生因素,因此有頸動脈斑塊發生時就要從去除危險因素做起,將心腦血管病發生的風險降至最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