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校青年教師的五大生存困境,很多人都中招了

本文來源:文匯教育 ID:wenhuieducation(作者:馬臻 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作為高校教師的主力群體,“青椒”(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惑和問題,一再被關注。也許在外人眼中,高校教師這份職業體面、輕鬆,而現實卻是,他們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

近日,部分公號相繼推送了高校教師收入的部分數據,很多讀者感慨原來高校教師的收入水準和生活水準,並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和輕鬆”。

時下,有不少社會大眾認為大學教師很輕鬆,不用坐班,還有寒假、暑假。也有很多青年學子對“進高校”趨之若鶩,一個大學教職甚至有上百人申請。

但其實,大學“青椒”(青年教師)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以上這則新聞,僅反映了“冰山一角”。有青椒不禁感慨: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壓力。

1. 進校後科研啟動慢

有媒體報導了複旦大學38歲的特聘教授張遠波,強調他科研成功的背後,是他所在的物理學系給年輕人的“容錯空間”-——-張遠波“花了三四年的時間組建實驗室、培養學生。也無需考慮論文或者是任何其他功利的目標。”但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恰恰反映了青椒科研起步慢的現實。

有人說,像張遠波那樣的“大教授”都花了三四年,更不用說普通青椒了。那麽,為什麽大學青椒科研啟動慢呢?

首先,做科研需要有物理空間,但很多新人剛進校時,實驗室都還沒有落實,只能“蝸居”在別人的辦公室。例如一位青椒入職前,系裡說好給他“兩間房”,但報到的當天,他發現兩間房間裡坐著別的老師和學生。這樣的情況毫不鮮見。其原因,在於近年來不斷有新教師進來,但院系的用房面積往往沒有同步增加。

其次,做科研需要經費,但普通青椒獲得的啟動經費往往不寬裕,而且是分批調撥的,這顯然不利於及時購買或者搭建實驗裝置。

再次,普通青椒入職後大多不能馬上擁有研究生導師資格,等到被批準成為研究生導師,也一年甚至幾年過去了。院系不斷有引進人才進來,但研究生的名額沒能及時增加,因此出現了導師多、學生少的情況。即便“謝天謝地”招到個把研究生,也會遇到學生科研基礎不扎實、缺乏科研激情等問題。

以上三方面,再加上需要熟悉環境和辦事流程,導致了新進校教師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科研正軌。

2. 獨立工作後做科研、發文章難

雖然學術評價不能“唯論文是從”,但論文在目前仍然是學術界的“硬通貨”,也是證明研究者“的確做了”“取得了進展”的直接證據。以上提到的張遠波,入職三四年後才開始發表“複旦製造”的論文。據我觀察,這樣的情況在大學裡相當普遍。

為什麽新進校教師做科研、發文章難?

首先,科研啟動慢必然會導致發文章慢。有一位青椒坦言:“我進校後,搭建裝置就花了兩年多時間,怎麽能指望我‘立竿見影’地出文章?”

其次,以前讀博士、做博士後時,有一些科研的點子是導師提出的,並且論文有導師的把關和“加持”,更容易發表;而獨立工作後,往往做新的課題,也沒有導師可以依賴,需要靠自己。談到發文章難,一位青椒補充道:“你要是只是投國內學報,那文章很快就能出來,但要是想在國外刊物發表一個‘大家夥’,就需要反覆驗證、窮盡各種實驗可能了。”這其實點出了發“小文章”和發“大文章”的矛盾。發表一些“短平快”的“小文章”,能給自己“充饑”,但院系領導顯然不滿足於“小弄弄”。畢竟,現在重點大學更強調“標誌性成果”。而試圖“幾年磨一劍”,要是幾年後什麽也沒發出來,又怎麽向用人部門交待?

做科研、發文章難,還在於青年教師並非專職博士後,而是要在教學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要同時把科研和教學做好,非常困難。有一位青椒剛上一門課時,整天忙著備課和上課,“那一個學期,科研進展幾乎為零”。“如果你那個學期還有科研進展,這說明你課沒上好。”一位老教師說。

3. 工作後職稱評定難

有相當多的大學青椒以講師、副教授身份進校,將來會面臨晉升職稱。高級職稱不但和工資級別掛鉤,更是學術水準的外在表征,也是申請項目、獲取學術頭銜的重要保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青椒進校後必然會經歷一個“沉默期”,即花了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搭建裝置、訓練學生,暫時看不到科研產出(論文)。

這時候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早幾年進校的同事們度過了“沉默期”,正帶領著學生源源不斷地出文章。等過了幾年自己也出了文章,就會發現評職稱並不容易。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那樣,由人事處把名額“分配”給院系。有的重點大學,每年內部晉升教授的名額不能保證每個系都能分到。此為其一。

其二,評職稱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強,而是取決於院系分到幾個名額、你的競爭對手有多強。有時候即便你很強,但遇上名額少、競爭對手多且強的情況,也會铩羽而歸。更何況,還存在著“論資排輩”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因素。

最近幾年,國內一些高校還推出一種稱為“六年非升即走”或者“常任軌”的制度。這種制度在促使青椒盡早步入正軌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為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在六年內能出很多成果並順利留下來。如何在和諧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是個問題。

4. 家庭和事業矛盾普遍存在

做科研的人都明白,做科研並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別的研究者在“動”,而你“不動”,那就落後了。並且,要想獲得更多的科研資助,就必須“出東西”,因此晚上和周末常常需要加班。

但這樣必然在家庭和事業的矛盾上“加了一把鹽”——晚上和周末你到底是陪家人,還是去學校加班?往往,青椒在忙著家庭事情時,對自己的工作進展會有一種焦慮,又會有一種被現實掣肘的無力感,特別是想到別的同事正在實驗室“浴血奮戰”。

而如果去學校加班,那麽對家人會有一種愧疚感。有很多青椒家庭,都有親人在付出甚至犧牲。教師公寓裡住了很多幫忙照顧小孩的老人。有些小學生放學後手拉著一根打著十幾個結的麻繩,在兩三個老大媽的護送下,去她們家裡做作業、看電視、吃晚飯,就是因為父母需要加班。

家庭的壓力對女性青椒尤為沉重。她們白天在學校忙著工作,晚上回到家圍著家務、小孩“就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啊轉啊轉”,同時還要用微信指導學生實驗細節……而這時,“六年非升即走”的時鐘正一刻不停地轉動。

很多大學都建在城市裡。特別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住房壓力很大。有很多青椒還住在教師公寓,或者在外面租房子,每個月工資有可觀的一部分被用來交房租。而對於那些已經買房的青椒,還貸壓力也很大,“每個月幾乎是一個人的工資丟進去了”。

5.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工作上的壓力,再加上家庭和事業發展的矛盾,使得青椒普遍覺得累。特別是在當下方方面面逼著青椒“快快成長”的形勢下,青椒就像是正在拚命頂出土壤的幼芽。

時下,國內不少大學正在忙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而青椒面臨的問題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不少高校開始“發力”。

有報導指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吸引海歸的原因在於三點:純粹的學術環境、沒有記工分似的硬性考核、細心體貼的後勤保障。而我所在的複旦大學,近年來每年都組織新教師入職培訓、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研修、新增研究生導師培訓,經常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推出了“卓學-卓識-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並顯著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收入。

但有些人對高校能否在短時期內解決青椒的困境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國內高校近年來發展很快,但一些機制和做法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更加重視擁有“學術金牌”的“高層次人才”,而對普通的青椒支持不夠。

其實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各行各業的人都會面臨壓力和困境。而在大學裡,即便是被當成“寶”的“青年千人”,也一樣會經歷職業技能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也一樣面臨著“出東西”、競爭學術頭銜的壓力。因此,青椒有壓力是必然的,也是必須面對的。

也有人指出,在整個社會群體中,大學青椒屬於“書讀得多、有點能力”的那一種。這樣的一個青椒群體,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不能只是希望機制來順著自己——在困境中也要有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

我認為,即便面臨著在短時期內難以解決的困境,青椒也應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自己做人民教師的初心,不忘自己對這份職業的熱愛,不忘自己對科研的激情。而繼續前進,就是面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