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一葉梧桐一報秋,

稻花田裡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

更有寒蟬唱不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代表即將、始建,立秋,即意味著秋季的來臨,此後暑氣未褪但漸衰,氣象慢慢轉涼,陽氣收斂而陰氣增長,是邁入秋收冬藏的過渡時分。宋代時,立秋這天,皇宮要將梧桐盆栽移入殿內,等立秋時辰到,太史官高奏「秋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標誌著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到來了,說是傳統意義上的。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天文意義上的立秋對大部分地區來說,並不意味著進入天氣意義上的秋天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

一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蟬鳴

初候,涼風至。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氣象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氣象篇偏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氣象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習俗

拜農神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在江浙一帶,農人們一般會在這一天將準備好的祭品送至田間地頭,向田祖祈求豐收。在貴州的一些地方,有在立秋前後十日擇期嘗新的習俗。農民用新米煮飯獻給各路農神,然後將米飯奉給家中長輩。

曬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形複雜,農民們害怕收穫的作物發霉,逐漸形成了「曬秋」的習俗,即在自家院子、院牆或房頂上晾曬作物

貼秋膘

不少地方流行著「貼秋膘」的說法。由於夏季暑熱沒有胃口,兩三個月下來,人們的體重大都會減少一點。立秋之後,則把丟失的體重找回來,做些肉菜,好好補補,也算是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儲存能量。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在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認為可以防瘧疾。除了啃西瓜外,也有香瓜、山芋、玉米等。

注意

立秋暑未休,養肺莫悲秋

立秋起居 白天防暑早晚防寒

立秋乃初秋之季,之後還有十餘天的三伏天,白天雖炎熱,可早晚已經開始感覺涼爽,而此時,人們該注意白天防暑,早晚防寒,早晚防寒尤其重要。因為白天的炎熱會讓人們以為此時仍是炎熱的夏季,而此時冷熱更迭,燥風秋雨頻襲,早晚溫差變大,若衣物加得不及時,涼席過涼,仍過多飲食生冷食物,吹冷氣機、吹風扇,就極易受寒涼。

另外還要注意保暖下肢和足部,免得寒從足下生,導致腹部臟器的氣血失調,引發身體各種不適,患上或加重胃疾。

此外,作息方面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運動逐漸增加 避免過度出汗

立秋過後,氣象開始涼爽舒怡,此時我們可以選擇慢跑、散步、爬山、羽毛球等運動,並逐漸增大運動量,但仍應避免過度出汗。

秋季很多多發病都與立秋氣象轉涼有關,此時哮喘病、過敏性鼻炎最易複發,有體弱過敏性疾病的人,對溫度變化敏感,適應能力較弱,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所以,有此病史者要注意根據氣象冷暖加減衣物,加強體育鍛煉,同時要特別注意自身陽氣的補足。在冷秋及寒冬到來之時,自身陽氣充足才不至於被寒邪侵襲,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立秋剛過不宜立即「貼秋膘」

秋天燥邪為盛,最易傷人肺陰。此時可以通過食療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的功效。

首先要適當保暖、避風寒,不吃喝冰冷食物飲料。飲食養肺應多吃烏骨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梨等,但要結合個人體質、腸胃功能酌量選用。白木耳有補肺潤燥之功能,胡桃有補腎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療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搭配則功效更佳。

當然,有市民常說「貼秋膘」,也就是說秋季要適當進補,醫生表示:由於剛立秋,氣象還保留著暑氣,此時不宜立即進補,最好吃清淡的食物

調暢情志莫悲秋

肺屬金,在志為憂。人與天地相參,隨著立秋來臨天地間陽氣慢慢收降,人的情緒也容易變得不穩定。素體肺氣偏虛之人,有時候不知不覺情緒就莫名低落起來。尤其上了年紀的獨居老人容易衍生垂暮、淒涼之感,睹物思人,更是牽掛遠方的兒女;更年期婦女容易感嘆年華老去、容顏不再,情緒相當敏感,常常悲傷失落;工作生活壓力大的中青年人,遇到小事容易感到諸事不順,才華不能施展,情緒壓抑,鬱悶難舒等等。

立秋過後,調攝精神確是養生的要務,但情志調養並非單靠個人努力就能輕易做到。遠離家鄉、在外打工的孩子別忘了多給家裡的老父母打電話、發簡訊,捎去問候和關愛以減其秋思。同一屋簷下,老夫老妻之間亦當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子女和父母之間應當增加溝通和互動,互助互愛,共渡難關。努力拚搏的年輕人,不要光埋頭苦乾,應當多與上司和同事交流意見共創佳績,工作之餘多與家人、朋友談心放鬆,勞逸結合才能保持積極進取的動力。

(內容整理自人民網、新華網及網路,圖片來自千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