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脾與胃通過經絡構成相互表裡關係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以五臟為核心,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裡,臟與腑是一個整體,可以相互影響。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以及心包與三焦相為表裡。而在實際診治過程中這也是重要的依據!

下面我們將部分加以說明:

1. 心與小腸:

心氣可下降於小腸,幫助小腸區別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但如果心火過盛,也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癥狀;反過來,小腸有熱,也可引起心火亢盛。比如吃辛辣或溫補的食物過多,像辣椒、桂圓等,會造成小腸實熱,同時也會引發心火上亢,造成心煩失眠等。

2. 肝與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膽汁的貯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膽汗排泄通暢,肝才能發揮其疏泄之性。肝膽發病時互相影響,所以在治療時肝膽同治。

3. 脾與胃: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

4. 腎與膀胱:

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盛衰有密切關係。腎氣充足,尿液可以及時分泌於膀胱並排出體外。若腎氣虛而不能固攝,就會出現小便頻繁,遺尿或失禁;腎虛氣化不及,就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所以很多出現小便問題的病人是需要補腎的。

(一)脾與胃相表裡的關係

脾與胃通過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表裡關係。在生理上,它們相互為用,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胃喜濕惡燥,脾喜燥惡濕;兩者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升一降,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完成消化、吸收、運輸精微等任務。

?在病理上,它們互相影響,往往脾胃同病,如清氣不升,必然導致濁氣不降;濁氣上逆,也必然阻礙清氣上升,而見納呆、呃逆、腹脹、消化不良等,治療亦多是脾胃同治。

?(二)常見脾胃病原因

1.稟賦不足損脾胃人之生稟受於父母之精氣,父母多病體衰,精氣虧虛,皆可導致子女精氣稟賦不足。故出生後多表現為形體懦弱,臟腑失健,抵抗力低下,尤以脾胃系統的功能低下最為突出。如若加之調理不當,易致納呆食少,轉化運輸無能,或傳導失常,久之則可因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形體與臟腑失養,使虛上加虛。

?亦可因脾胃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多種致病因素易感,而呈現體弱多病者。先天失養,稟賦不足,是導致脾胃虛弱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時常聽到「某某本來脾胃就虛弱,日常生活中又不注意,所以現在又得了慢性胃炎」,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稟賦不足是易引起慢性胃炎的。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維持生命。脾胃為營血生化之源,故稱為「後天之本」。所以,人後天的身體狀況、健康與否,與脾有重要關係,下面詳細介紹下怎樣調養我們的脾:

脾正常的表象

一、脾氣足,肌肉豐活

「脾主肌肉。」脾氣足,肌肉豐潤、鮮活,面部生動而富有活力。這是因為脾氣足,人體肌肉中的氣血通暢,故肌肉皮膚色白、豐潤而富有彈性。「氣色」二字,講的是內有氣外才有色。脾氣虛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懶乏力,甚者萎縮。

二、脾氣足,臉不臃腫

面部白裡透紅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謂「富貴之美」,這是相當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審美標準。除此之外的胖,多數為腫胖。「脾主運化水濕,輸布體內水分。脾虛失職,則導致水腫。」腎虛引起的水腫在腿腳,脾虛引起的水腫在臉部及全身。

脾氣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腫而輪廓清晰,膚色白裡透紅,全身的贅肉逐漸消失。這就是「應該把人補瘦,而不應該把人瀉瘦、餓瘦」的道理。

三、脾氣足,精神爽

脾氣足者氣血貫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氣虛者精神抑鬱,許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與脾虛有關。

四、脾氣足,嘴唇紅潤

許多現代女性靠塗抹口紅,遮蓋暗淡粗糙的嘴唇,卻不懂得只要調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紅潤。

「脾開竅於口,其榮在唇;脾氣通於口,脾氣足能知五穀。」脾氣足者呼出的氣無異味,吃五穀雜糧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氣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則唇紫或黑,呼出的氣息異味濃重,飲食無味。

五、脾氣足,皮下無瘀斑

「脾統血,使血液在脈管內運行順暢不致外溢。」脾氣虛,無力統血時,血溢出脈管外,稱為「血不循經」,即血衄。有人會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現「血汗」(流出的汗為紅色),有的女性會經血不止。

脾虛的原因

引起脾虛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吃,二是思。過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飲暴食,都能傷脾;思慮過多,也可能傷脾。高考前不少孩子瀉肚,就是由於用腦過度,脾虛所致。

健脾和胃要領

脾和胃相表裡。脾相當於指揮長,胃相當於加工車間,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習性不同。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氣上升,人中氣足;胃氣下降,才能順利消化、吸收。

脾胃失衡的辨別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與否,其癥狀如下:

1、脾氣虛時唇偏白,重則無血色;胃火上行,唇乾,重則有裂紋。

2.脾氣虛得太久,上牙齦萎縮;胃氣虛弱久,下牙齦萎縮。

3.脾氣虛弱便溏稀,重則瀉肚;胃火上行,大便乾硬。

4.脾氣虛時四肢不溫;胃火旺時人躁且熱。

5.胃陽不足,胃脘涼而脹痛,嘔吐清涎。

針對人體脾、胃過寒的北方冬氣象候,營造一個南方的夏氣象候。二者相抵,不適之症自然消退。針對胃過熱的南方夏氣象候,營造一個北方的冬氣象候。二者相抵,不適之症自然消退。

中醫認為,夏天人體消耗較大,需要加強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同時,由於人們大量食冷飲和瓜果,易損傷脾胃,表現為不思飲食、乏力。此時,通過健脾益氣,往往能達到開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