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順為資本周航:那些互聯網寒冬裡你應該知道的“常識”

和一個偉大的夢想相比,更難的是「犀利的第一刀」。

如果說 2018 年,大家還在懷疑、否定「寒冬」的到來的話,2019 年,幾乎每個科技圈的從業者都開始無可避免地和寒流相遇。從「優化」到「裁員」再到「結構性調整」,從巨頭到創業公司,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科技圈裡每個角色都在經受衝擊。

然後,裁員優化終歸只是一時的手段,創業的步履不停,企業永遠缺不了乾活的人。那麽,對於科技創業者來說,什麽才是面對這場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嚴寒冬的正確做法呢?

在從創業者轉變為投資人的周航眼中,「回歸商業本質,創造用戶價值」是唯一的答案。過去科技互聯網圈泡沫過多,估值動輒超過「獨角獸」,讓人忘記了「熱錢」才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周航認為,和一個偉大的夢想相比,更難的是「犀利的第一刀」,就是你到底要做一件什麽樣的鋒利的事情,你能不能提供一個產品或者服務,讓它像針尖一樣捅進去,哪怕很小,但可以觸動用戶,真正的幫助用戶解決具體而強烈的問題,這往往比一個百億美金的偉大夢想更重要。

那麽,科技創業的「真相」還有哪些,創業者又要如何在寒冬中建立怎樣的「常識」?

在 BMW · 極客公園 Rebuild 2019 科技商業峰會上,順位資本投資合夥人周航帶來了自己的思考(經極客公園編輯整理):

周航:成都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知道這兩天大家都聽了很多乾貨了,各行各業的創新都給了大家非常耳目一新的東西,給了大家特別大的信息量。我每次來極客公園的大會都感覺特別燒腦,所以今天下午我這個環節,就是大家的一個「休息時間」,我會跟大家聊一點比較務虛的、沒有那麽硬核的、每個人都可以聽懂的話題,幫助大家在繼續接受乾貨之前有一點小小的放鬆。

今天跟大家聊的話題叫「看懂科技創業的真相」。

什麽叫真相?難道我們過去接觸的,你們聽到的東西都不是真相,是假相嗎?是什麽意思呢?

的確從去年開始,我們感覺到了好像跟過往有一點不一樣的氛圍。大家知道科技創業過去那麽多年一直是中國商業最受關注的領域。比房地產,比礦產,比其他的都受關注,所有聚光燈都打在我們這個行業身上,因為這類公司都做著非常新鮮的事情,進行非常快速地成長,實現了非常巨額的融資,然後很快速地上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創業、創新、創富的故事。然後團隊又這麽年輕,他們的表達又是如此的不同,甚至他們的穿著打扮都跟以前是不一樣的,這給我們帶來整個感官上的巨大衝擊。

我們以為創業就是那樣的:想到一個主意,在廁所遇到一個投資人,五分鐘說動他,他就給你投第一筆錢,接下來就一路高歌猛進,每年都實現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融更多的錢。原來是三年、五年,現在更快,最近剛剛上市的一家公司,僅僅用了一年七個月。大家以為這就是創業的故事,所有人都在講,我也去創業,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實現火箭般地成長,五年以後人生從此不同。大家都以為這就是科技創業。

但是去年開始好像氛圍有點不一樣了。我們聽說科技公司的薪酬沒有那麽高了,甚至很多在裁員,力度還很大。然後也聽說這些創業的老闆們找錢不像以前那麽容易了,甚至聽到了很多公司開始倒閉的消息。但實際情況可能比大家想象的還要更嚴重,還有很多雖然沒有關閉,但是正在關閉的路上。

所以科技創業到底這一年中發生了什麽事情?到底是不是階段性的問題?是不是有人所說的「資本寒冬」。我開玩笑回應他們,「如果是寒冬就好了,因為冬天到了春天就不遠了。」但這真的只是一個需要熬幾個月就會過去的寒冬嗎?我覺得可能不是。

我自己反思,可能這是一個時代的過去。就是我們過去所崇尚的那個時代,剛才我描述的那種熱鬧的場景,可能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再也不會回來了。我們過去所幻想的這種:有一個 idea,迅速做一個產品,迅速實現快速增長,用戶增長了,市場成長了,再融資再成長,這個過程中幾乎不需要考慮公司的收入,也幾乎不需要考慮公司的利潤。

我做過一個粗略統計,中國在過去 20 年時間裡面,從互聯網創業第一代開始,有差不多 20 年的時間,這期間拿過 A 輪以上融資的公司可能超過 1 萬家,但是這 1 萬家公司當中真正實現了規模性盈利的公司不過百計,我們所說的規模性盈利是按照一年盈利 1 億人民幣來計算。即便在泡沫時代,全球獨角獸公司也不過 400 多家,中國企業佔了一半左右,他們現在日子過得還不錯,但以後也會更好嗎?我覺得不一定。要知道,過去十年間,中國科技公司赴美赴港完成上市的公司也就 100 來家。

最重要的就是整個資本市場對公司的觀察和評價體系,以及未來可能悄悄的產生了新的看法。所以我認為可能不是幾個月的時間,這可能是一個時代的更迭和替換。這樣也就意味著我們在新的周期裡面,現在正在創業或者未來想創業的朋友,可能就要思考,我們再也不能按照過去那個時代的方法論來創業了,就好像互聯網時代的創業不能按照傳統行業創業的方法論去思考一樣。

這個話大家看了很多了,叫回歸商業的本質,創造用戶的價值。這其實是大俗話了,好像是貌似正確而不明就理的話。今天就稍微拆解一下,給大家分享一下。按照這樣的新規則,所謂的回歸商業本質創造用戶價值是什麽意思。

第一句話:所有的創業起步於你找到了一個問題。

我們每個人對生活、行業、技術有很多洞察。我們這些科技創業者其實都是那種特別擅長無中生有、從無到有的人。我們說要做一個沒有的事情,但你為什麽要做這個事情?我們說發現了一個什麽問題。過去也曾經有人說叫「痛點」。為什麽我用了問題而不是用痛點呢?我曾經給很多人分享過,我說「痛點論是很糟糕的,因為痛嘛,不痛了你的這個事就沒有價值了。」所以不能去找痛點,要找真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應該有這麽三個特質:首先必須是真實的問題,其次是長期,最後是普遍。

稍微解釋一下這三個詞分別什麽意思。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創業者說我發現了一個什麽樣的問題。但我經常感覺這可能不是一個真問題。我們往往要追究最底層的東西。有人說我也想去火星,但如果你做一個調研,詢問「你想去火星嗎?」你如果這麽調研的話,很多人就會說我想去。難道你就可以說「我調研了全球 50% 的人都想去火星,因此去火星旅遊一定是一個超級大的市場。」你是不是直覺上感覺這是不對的?因為很多時候,需求沒有真正的付費意願可能只是一個需要。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剛才說的長期,很多痛點性的問題,可能本質上就不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所謂長期,我經常在問自己也問別人。我說你所說的這個事情在十年後是不是依然存在?如果是,我恭喜你可能找到了一個長期性的。

還有一個坑就是普遍。什麽是普遍?就是有沒有足夠多的人。和傳統行業相比就是,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讓你有機會服務沒有邊界的人群數量。因此如果你發現了一個問題,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長期的,甚至可能是強烈的。但是不太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只有很少數人才有這個需求。

開一個玩笑,我們的會場後面展出了昨天發布的寶馬全新一代 7 系,我也參加了發布會。會後就問一些朋友,我說你們猜寶馬 7 系在中國一年有多大銷量?數據我就不說了,我怕說得不準。但實際上情況很殘酷,中國一年新車銷售兩千多萬台,但是真正買得起,而最終買了寶馬 7 的人可能是千分之幾。現實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覺得找到一個長期、真實而普遍的問題,這是創業的第一步。

第二句話:找到問題後能否提出一個簡單而準確的解決方案?

大家都知道,做簡單是非常難的,要把事情做複雜是很容易的。所以我覺得對創業者最大的一個考驗,是能不能把產品做得簡潔,把商業模式弄得足夠簡潔。過去聽過很多傳統的觀點,比如互聯網模式就是免費模式,我們不僅不收錢甚至還要補貼,今天在這裡賺不到錢但有了流量,就可以用流量再去變現等等。可能那時候聽了很多,以為這就是互聯網創業應有的模式。但我想能否找到那些真正簡潔、簡單,又盡可能準確的解決方案或者產品服務,這是創業者水準很重要的分水嶺。

第三句話:有了需求、有了產品以後,肯定要追求收入。

我們看到很多公司實現了火箭般的成長。過去幾年每個行業都有神話,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我們必須要問,這些東西是可持續的嗎?比如補貼模式,真的是可以持續的嗎?或者有人說等我壟斷了,等我有規模了,這些東西自然就可以賺錢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有必要追問一下。我經常跟很多創業者說,我說你忽悠忽悠我們這些投資人也就算了,這情有可原,可以理解,但創業者千萬不要自己忽悠自己。所以我覺得能否建立起真正長期、持續、合理的收入模式十分關鍵。如果說我們過去全社會對創業公司的評價標準是快速的增長、快速的收入,我覺得到了今天可能大家反而更關注合理的收入和增長的模式了。

以上三點就是給大家新的分享。接下來給大家再分享如何避免掉入「三個坑」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關於兩個不同的方法論,一種方法論叫「犀利第一刀」和「無法出發的偉大夢想」。

很多創業者非常激動,經常拉著我說你一定要聽聽我的故事,我這裡是一個三年百億的偉大故事,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一百億美金。還有一些創業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及時或者見不到我們。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創業者印了上百份自己的資料,放在我們辦公大樓那一層的洗手間,希望每個路過的人都可以拿到他們的資料。當時的標題也是類似的意思,說「你錯過了這裡大概就錯過了你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但是很多越偉大的夢想越要小心。我見到很多創業者,他們要做一個非常宏大的東西,搭一個非常宏大的框架,一提就要做平台做生態,現在要賦能,還要 S2B、S2C,一切大詞都用上了。但是我覺得,和一個偉大的夢想相比,更難的是「犀利的第一刀」,就是你到底要做一件什麽樣的鋒利的事情,可以撕開一個小切口,可以直抵用戶,我覺得非常難。

為什麽?一個創業公司就是三無公司。沒錢、沒人、沒品牌,你什麽都沒有,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然後你就會很抱怨,我有這樣一個偉大的夢想,為什麽沒有人願意給我乾?為什麽沒有人願意給我錢?為什麽沒有用戶願意來買、哪怕試用一下我的產品,你們覺得好委屈。但是我覺得一點都不委屈,這就是創業的第一課,就是你能不能提供一個產品或者服務像針尖一樣捅進去,哪怕很小,但可以觸動用戶。哪怕沒有商業模式,但最好能真正幫助用戶解決具體而強烈的問題,這往往比夢想更重要。這是給大家第一個建議。

第二個建議,從初創進入成長期,應該在一個方向上持續迭代。

恭喜你,你可能過了初創期進入成長期。成長期的問題是什麽?你開始面臨更多誘惑,你有了品牌,媒體開始關注你,很多人說你這個業務很好,我們能不能合作一下?我們互聯網每年不乏各種各樣的概念,大年可能有七八個,小年至少有四五個。去年是知識付費、P2P、區塊鏈、小程序,今年又講社區團購、生鮮電商,你回頭翻一翻,極客公園可不可以做一個每年的概念榜,看看過去一年出現過哪些熱門的概念。很多創業者都會被這些東西吸引,說這個東西很火,我們要不要做?就有可能開始到處在跟進、追隨不同的機會熱點。

很可惜的是,你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方向,而且剛剛過了第一關,剛剛登上了諾曼底那一個灘塗陣地,這個時候應該在一個方向上持續迭代,而不是跟隨更多熱點,會讓你失焦的。

第三個建議:少做事情,要去做那些真正該做的事情。

最近有一個熱門話題叫 996。創業本來說實話就是非常忙,忙得要死。幾乎很多人都有感觸,從早到晚開了十幾個會,每天忙得一口飯都沒有吃一口水都沒有喝。我說為什麽這麽忙?當然,我認為如果忙本身就是創業的常態,創業更應該努力的讓自己「不忙下來」。「不忙」是什麽意思?就是少做事情,要去做那些真正該做的事情,勇敢地拋棄那些可能有一點價值,但可能很多是似是而非的事情。

很多人跟我說,說你管過很多人,幾十幾百幾千人的團隊都管過,你是怎麽做的?

管理的第一課首先是如何降低管理的負荷。就是能不能把要管的事情盡量變少,要管的人盡量變少。很多時候一個公司出現了很多問題,管理、戰略、組織、技術、產品、品牌、售後問題,數都數不過來,如果每個問題都要關注的話,如果再分多條業務線,可想而知你的管理負荷會有多大。所以說,我覺得一個創業者在成為合格的企業家之前,有一條必修課是要學會管理。而管理的第一課就是要有意識和學會如何減少自己的負荷。

由於時間有限,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大家未來繼續去享受創業的樂趣。謝謝大家!

圖片來源:VPHOTO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立即預約鑒賞新 BMW 7 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