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影評|《長安三萬裡》有志的詩人,失意的長安


1905電影網訊 日前,《長安三萬裡》累計票房破8億,超越《白蛇2:青蛇劫起》成為追光票房第一。作為第一部動畫史詩長片,《長安三萬裡》的爆火再次說明中國人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羈絆,成為一次傳統文化與商業結合的成功典範。



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不斷轉型升級,過去人們容易被符號層面吸引,例如漢服、茶飲等,但這次,觀眾是被《長安三萬裡》中詩歌文化的深層意蘊打動了。“詩”言志,講的就是情懷、志向,這種情懷和志向不是著眼於愛情、鄉愁的宋詞那樣細膩溫柔,更多是訴說大氣磅礴的家國情懷。


盛唐意象、唐詩文化、詩人生平,在《長安三萬裡》中融會貫通。有志的詩人嚮往長安,道一句“你我當此盛世,當為大鵬”;受挫的詩人再看長安,可能才會明白,繁華與失意的長安,本就是一個長安。



長安:

盛唐之下的陰影


《長安三萬裡》和其他表現盛唐的作品有著本質不同。迄今為止,描繪盛唐的作品已經很多了。對於國人而言,盛唐是一場繁華、甚至有些糜爛的美夢,因此無論堆砌多少繁華絢爛的元素都不為過,許多創作團隊都是順應著這份心理預期去描繪盛唐的。然而,《長安三萬裡》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電影一開端,盛唐便已經過去了。


電影在表現盛唐天氣時,始終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危機感。電影沒有回避盛唐的問題,門第偏見、貪腐官吏、見風使舵、科舉羞辱……商人之子無法參加科舉,家道中落者不配“行卷”,女子縱有才華仍報國無門,盛唐當中的這些人物,李白、高適、裴十二,都有著懷才不遇的抑鬱。這種抑鬱和大眾心目中的盛唐景象,有著極大的反差。



部分觀眾朋友們表示:電影沒有拍出自己心目中的盛唐。但如果盛唐真的處處完美,又何談覆滅呢?


安史之亂期間,長安被圍困,大唐處於危急存亡之秋。解救它的人都經歷過盛唐,李白、高適、哥舒翰、郭子儀,他們有過繁華的盛唐記憶,再用充滿悲憫的目光看向已然殘破的王朝。


高適&郭子儀


電影有著自己的文化使命。理想化的盛唐存在於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永遠給予我們民族精神的激勵。但這些真實蟄伏在大唐之中的危機,才能更好地傳遞社會責任感和歷史危亡感。哪怕是最理想主義的李白,仍然寫下了無數含有憂患意識的詩句,如《古風其十八》,“鞍馬如飛龍,黃金絡馬頭。行人皆辟異,志氣橫蒿丘”,盡寫官員之驕奢、民眾之厭懼。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警醒作用,也是對於自己文化使命的責任感。



有了盛唐覆滅的教訓,更加警醒現代社會要奉行尊重人權、尊重知識、尊重才華的準則。唯有如此,“盛世”方能代代流傳。



詩人:

幾經挫折的初心


電影中的高適起初不肯入幕府,但最後正是由於為哥舒翰做幕僚,他才有機會成為三鎮節度使。他的初心幾經挫折,終於爬上了另一座山頂。


《長安三萬裡》的高適和李白,經過創作團隊的打磨,變成一體兩面的關係。李白讀到崔顥的詩,才發現人外有人;高適與裴十二比武,後認識到自身局限。二人從此分別,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理想之路。



《未選擇的路》是人生的永恆命題,我們總會羨慕選了另一條路的自己。李白和高適二人如雙峰照應,李白看著那個選了現實主義的自己如何變成高適,高適看著選擇浪漫主義的自己如何變成李白。即便秉持不同的人生信條,他們內心仍然充滿著對對方的欽佩與讚許。但無論是怎樣的人生道路,“以家國天下為己任”從未改變過,所以他們仍然保持著一份對對方的期許和牽掛。這是對另一個“我”的讚許,也是對自己永葆初心的期待。


王維&杜甫&李白


唐朝的這群詩人,都有淳樸的仕途理想,渴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人生就像爬山,只不過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山坡。他們可能一開始同路,可能半途有分歧,但只要他們都在爬山,就有同樣的人生目標。無論這份初心碰到多少坎坷,只要他們不停下爬山的腳步,就是彼此值得尊敬的好友。


《長安三萬裡》中的文人墨客,雖然都沒有徹底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他們永遠走在實現理想的路上。



藝術有三境界,一是符號層面的悅耳悅目,二是越情越信,三是越神越值。小朋友、青年人和中年人,層層遞進,各自體味到電影的美學、情感和價值思考。


無論在長安中遭遇多少失意,始終葆有年少的志向,觀眾就是被這種熱血打動。唐人的畫像,始終意興昂揚,勃發著無窮的青春;唐詩的風度,表達的是最本真的氣質,瞄向的是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中國文化越深遠、積澱越深厚,越需要熱血來激勵我們。唐朝是一個不可複製的文化之夢,是中國的一次青春,我們記得那些壯志凌雲的詩人,記得風雨飄搖的長安。我們或是享受青春,或是懷著對青春的感受,在唐人與唐詩的浸潤之下,永遠記住一個熱血沸騰的自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