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越能充分哀傷,就越不會得抑鬱症」|如何面對生命中的遺憾?

安慰一個人的最好方式,不是說「不要哭」,而是「沒關係,你想哭就哭吧,我陪著你」。

作者 | Crystal

前幾日,法院通報,杭州保姆縱火案的受害者家屬林斌生已就生命權糾紛一案與綠城物業服務集團達成調解協議。這個長達兩年的案件終於結束了。

林斌生的代理律師告訴記者:「除了已達成調解協議,林生斌同意撤訴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也想結束此事——近兩年了,每次提到都會勾起他痛苦的回憶。」

怎麼會不痛呢?任何一個親人的離世都會讓人感到悲痛,而林斌生,是四個。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都在一場「人禍」導致的意外中喪生,只剩下林斌生一人。這樣的打擊,是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承受的。

曾經幸福的一家

在為妻兒維權的日子裡,他做公益,紋身,皈依佛法.......他用了很多方式去面對他的痛苦。

今天,他為妻兒祭掃,同時在朋友圈裡說「只有放下,才能與自己和解」。

前幾天四川涼山森林火災中犧牲的30名消防員,更讓人心痛不已。

19歲的消防員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救火去了」。

很多意外,一個轉身就是永別。

逝去的人已經離開,而活著的人還在痛苦。

有很多遺憾,甚至連句告別都來不及。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在不斷成長和獲得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失去,可能是青春,健康,親人......

一向以樂觀開朗,愛開玩笑的傅園慧爸爸,在談到父親時首次流淚,稱人生最大的遺憾是父親去世的時候沒有能夠陪在他身邊。

每個成年人都會有面臨死亡的那一天,而「喪失」卻是從很早就開始了。

失去曾經擁有的東西(人或事),或者擁有的可能性所造成的反應,在心理學上,都可以被稱為是「喪失」

自然災害,財產損失,親友死亡,失戀,離婚,轉學,搬遷等等,這些都是喪失。

喪失,是我們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現實,也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2018年,費玉清宣布2019年演唱會結束後正式退出演藝工作,並寫下親筆信,對現在擁有的一切表示感恩。

他在信中提到,當父母親都去世之後,頓時失去了人生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台讓自己感到更孤獨,更失落。

每個人都在面臨喪失,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處理著喪失。

就越不會得抑鬱症。」

任何一種喪失都會帶來哀傷,我們變得悲傷,情緒低落,想法消極偏激,甚至還有行為失控,這是面對喪失的正常反應。

它對於重建一個人的心理平衡,恢復自我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女士的丈夫因意外去世,丟下她和才三歲的孩子,這位女士表現得異常堅強,一個人操持葬禮,照顧孩子,沒有人看到她悲痛失態的樣子。葬禮之後她很快又投入到工作和照顧孩子的生活中,大家都覺得她是一個堅強偉大的母親。

多年之後這位女士因為情緒問題去做心理諮詢,在諮詢的過程中當年丈夫去世時被壓抑的痛苦和悲傷才慢慢顯現。

如果一個人在經歷了重大的喪失之後,還能讓自己一切如常,那麼他很有可能是無意識地開啟了一些心理防禦機制,如否認,情感隔離等,隔絕了那些痛苦,讓自己體會不到哀傷。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在《哀傷與抑鬱》中提到,「我們面臨重大喪失時,不可避免地會哀傷,我們越能充分地哀傷,就越不會得抑鬱症。」

喪失會給人帶來創傷,但也有可能不會。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有沒有經歷過充分的哀傷。

一味地追求堅強樂觀或者通過讓自己忙起來的方式去忘記痛苦,其實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喪失所帶來的痛苦會掩蓋在日常的生活之下,看起來「都挺好」。

但它卻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生理的上的慢性疼痛,心血管、消化系統疾病,或者心理上的長期失眠,噩夢,情緒問題等。

所以,當你身邊有人經歷了喪失時,無論是親人離世,還是失戀離婚,請不要對他說:「你要堅強」「沒什麼大不了」,也不要著急給他各種建議,而是允許和接納他的悲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孩子從小就開始體驗著喪失,考試失敗,轉學,搬家,友誼破裂,弟弟妹妹的出生,犯錯被父母責罵......大人眼裡不經意的小事,都是孩子生命中或大或小的喪失。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悲傷哭泣,發脾氣,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反而被訓斥,壓製,那麼孩子的哀傷無處表達,情緒無從疏泄,只能被壓抑。

而這種壓抑,會造成孩子青春期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而有些問題,直到成年後才會顯現。

成年人的崩潰不是在某一瞬間發生的,而是未被處理的情緒不斷累積所造成的失控。

所以,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安慰一個人的最好方式,不是說「不要哭」,而是「沒關係,你想哭就哭吧,我陪著你」。

面對一生如影隨行的喪失,學會處理哀傷是我們必備的技能。

即使是在中國諱言死亡的傳統文化裡,也給哀傷的表達留了一席之地,比如古代的丁憂制度,各種喪葬儀式,清明、冬至有規律的祭掃,這些都是中國人表達哀傷的方式。

通過一定的儀式,我們才能面對喪失,接受喪失,從而達到分離和告別。

傳統的清明、冬至的祭掃,也是我們與失去的親人連接和表達哀思的一種方式。

我們可以參加祭掃,或者也可以在心裡懷念,甚至可以寫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思念和遺憾。

清明已至,藉由這個節日,讓我們和自己的哀傷好好對話吧,哀傷需要被看見,然後才有可能被療愈。

ps:遭受喪失後,哀傷期一般不超過6個月,超過6個月,就需要專業人士的介入幫助了。

參考文獻:

1、劉建鴻,李曉文.哀傷研究:新的視角與理論整合.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470-475

2、劉洋,李珊.對喪失與哀傷輔導的綜述.社會心理科學.2009.6(24):747-949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