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滿城盡是三伏貼,年年出事年年貼:沒有藥字號,多病卻一方

三伏貼療法導致皮損的案例屢有發生,輕則輕微紅腫起泡,重則潰瘍甚至感染。不惟網購等渠道的“野雞”三伏貼,正規公立醫院也無法幸免。

三伏貼不是藥品,它們未通過國家藥監審批上市,沒有批準文號,屬於僅在研發醫院內部流通的“院內製劑”。

提心吊膽了一整晚,2019年7月13日一早,萬靜的心裡還是“咯噔一下”:女兒的背灼傷了,水皰越來越大,有些部位開始褪皮,醫生說情況有點不妙。

女兒剛滿13個月,經常因為呼吸道感染生病,還得過肺炎。聽說三伏貼可以治療呼吸道疾病,7月12日頭伏這天,她帶著女兒來到江西省兒童醫院“敷貼”。

和很多家長一樣,萬靜相信,三伏貼有著“冬病夏治”的神奇功效——在最熱最潮的三伏天裡,用藥物敷貼,對部分穴位“猛攻”,能夠達到祛除濕氣、調節腑髒功能、恢復陰陽平衡的效果。這樣一來,到了冬天,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秋冬易發疾病統統和你“拜拜”。

究竟什麽原因導致了女兒的皮損?“醫院只在7月14日給我們開了治療皮損的藥物,之後做了幾次電話回訪,詢問是否按時塗藥。” 萬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醫院,萬靜還遇到了很多有著同樣遭遇的家長。直到江西省兒童醫院發布情況通報,她才得知,共有92名兒童出現了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症狀。

2019年7月18日深夜,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和江西省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情況通報,皮膚不良反應系輔料配製欠合理導致:該院醫務人員為提高療效,在輔料配製過程中將往年配方中的嫩薑調整為老薑,酒精濃度從56°提高到62°。目前,該院的三伏貼治療項目已暫停,相關科室負責人被免職。

南方周末記者檢索發現,三伏貼療法導致皮損的案例屢有發生,輕則輕微紅腫起泡,重則潰瘍甚至感染。不惟網購等渠道的“野雞”三伏貼,正規公立醫院也無法幸免。

全國都在用的三伏貼,為何年年出事?

三伏天就是醫院“雙十一”

回想7月12日那天,萬靜感歎“人真多”,“診室門口還有沒穿白大褂的人在幫忙。”醫院通報,7月12日和13日兩天,敷貼兒童高達881人。

在全國各地的醫院,此番“盛景”早已成為常態。2018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小兒敷貼總量高達8萬人次,北京各醫院更是賣出了1000多萬張三伏貼。有網友調侃,三伏天就是醫院的“雙十一”。

敷貼講究頗多。頭伏、中伏、末伏,每伏連貼3天,每天一次,成人每次6-8小時,兒童根據年齡1-4小時,3年起效。傳說中,頭伏首日貼敷效果最好,俗稱“開穴”。

十多年前,貼敷熱首先在一批知名中醫院興起。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的一則新聞顯示,2007年入伏當天,有人凌晨5點就趕到了廣安門醫院。當天,近9800人接受了貼敷。為彌補人手不足,醫院特意提前培訓了40名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的研究生,組建了60餘人的突擊隊。

廣安門醫院官網稱,該院是全國首家開展三伏貼治療的醫院。1955年起,多位老專家在挖掘整理清代驗方的基礎上,率先將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貼療法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多次改進後,最終形成了特色院內製劑“消喘膏”。

SARS成了貼敷熱的分水嶺。疫情過後,三伏貼突然大火並席卷全國。不同層級的醫院,甚至同一醫院的不同科室一窩蜂地上馬這項服務。熱潮帶來的經濟效益,讓一些醫院還“開發”出三伏貼治療婦科病、肛腸疾病、心髒病等奇葩“伏貼”。有人做過統計,三伏貼總共可治142種疾病。

“科室今年要求所有員工在朋友圈發廣告。”華北某市三甲醫院的一位理療科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沒有診斷,沒有對症,萬人一方。

十年前,就有人表達了不解。“雖然近年來不少醫院拓展了三伏貼的適應證,但進行了嚴格臨床驗證的卻不多。”2010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廣安門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國勤醫師說。他有二十多年三伏貼臨床研究和應用經驗。

他解釋,當時能提供比較可靠臨床證據的,仍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為主。但南方周末記者檢索知網發現,即便這項三伏貼領域相對嚴謹的臨床研究,也僅有不到兩百名患者參與。

小兒推拿店、美容院也急著分一杯羹。還有微商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了一套裝有精油、艾灸、三伏貼的大禮包,價格高達1680元。

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終於發文,為火爆的三伏貼“降溫”。開展服務的必須是醫療機構,操作人員應為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或接受過穴位貼敷技術專業培訓的衛生技術人員。應用範圍也有規定——適用於反覆發作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是以反覆發作、冬季加重為臨床特點,中醫辨證為寒證的其他疾病,“嚴禁為追求經濟效益不合理擴大應用範圍及應用人群”。

伴隨貼敷熱的,是頻頻發生的不良反應事件。“我們每年都會遇到多例三伏貼灼傷的患者。”上海瑞金醫院灼傷科一位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不良反應不只發生在街邊的“野雞”小店,還有公立醫院。《齊魯晚報》報導,2012年入伏當天,煙台市中醫院給2000人敷貼。沒過幾天,因貼敷部位起泡,大量患者找到醫院索要賠償。2018年,至少有十名兒童在山東省滕州市婦幼保健院遭三伏貼燙傷。

事發“藥料配比”

很多人或許沒有想到,三伏貼不是藥品,它們未通過國家藥監審批上市,沒有批準文號,屬於僅在研發醫院內部流通的“院內製劑”。

2018年2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傳統工藝配製的中藥製劑注冊管理由審批改為備案,僅需提交備案資料,流程大幅簡化。

致使皮膚發紅、起泡的答案隱藏在配方之中。三伏貼的配方通常包括白芥子、甘遂、細辛、薑汁等中藥材,大部分具有刺激性。但核心藥料的配比和工藝,每家醫院各不相同。

“比如白芥子的配比和炮製工藝,就是每家醫院的獨門配方。”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李昌植介紹,生芥子刺激性較大,炒芥子稍弱。另外,炒芥子越熟,刺激性越弱,對兒童相對合適。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的一位醫生直言,三伏貼不良反應的頻發,與推廣速度過快也有關係,“項目一窩蜂地上,技術又跟不上。”江西省兒童醫院事發後,他就懷疑敷貼的藥物濃度配比不當。

三伏貼配方中,白芥子、薑汁等對皮膚刺激性強的藥材充當“發泡劑”的角色。很多中醫認為,皮膚泛紅、起泡說明藥物起效,敷貼的作用便是藥物通過刺激破壞皮膚屏障進入人體,激發人體免疫調節機制。

但在西醫看來,這可不是藥效,而是皮膚受到了刺激的反應。這樣的藥膏長時間接觸皮膚,很容易導致藥疹、刺激性皮炎和化學灼傷。

2019年初,中國科協的科普平台“科普中國”發布一則視頻,直指三伏貼冬病夏治缺乏說服力。視頻提出三個疑問:貼在皮膚上的藥物能否進入身體?即使進入了身體,能否達到一定的藥物濃度?即便濃度達到,又能否在幾個月後的冬天治病?

南方周末記者檢索發現,目前國內的臨床研究質量普遍不高。2018年10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的研究人員檢索了所有三伏貼治療哮喘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高質量研究缺乏,文獻可能存在發表偏倚,三伏貼治療哮喘有效的結論有待進一步考證”。

儘管數據缺乏,但打著“治未病”的旗號,三伏貼還是受到熱捧。上至三甲醫院,下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在大力推銷。北京、湖南長沙等省市還將其納入了醫保。

但萬靜現在卻有些後悔了。7月18日,女兒背部發癢,哭個不停,萬靜帶著她又去了醫院看診開藥。看著孩子受罪,萬靜心疼不已。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萬靜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睿 仝冉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