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西出現兒童貼三伏貼灼傷事件,廣西中醫專家:配方調配很關鍵

近日有媒體報導,在江西省兒童醫院接受「三伏貼」治療的部分兒童,出現了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中醫專家表示,「三伏貼」是一種刺激性的治療方式,確實有可能出現水泡、灼痛等不良反應,因此,刺激「度」的把握很重要。

專家:有刺激才有效果

近日,有家長陸續反映,孩子在江西省兒童醫院接受「三伏貼」治療,結果出現了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對此,江西省兒童醫院在其官網發布通告稱,院方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增派醫護力量做好出現不良反應兒童的治療和監測工作,同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調查處置。經查,7月12日、13日,該院共進行「三伏貼」治療兒童881人,其中7月12日接受治療兒童中92人出現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癥狀,均已接受了後續治療。

江西部分兒童接受「三伏貼」治療後出現灼痛、水泡等不良反應。

南寧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黃捷告訴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三伏貼」是一種發泡療法,通過對皮膚有較強刺激作用的中藥敷貼在穴位上,使局部充血赤紅,甚至發泡,藉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從而達到調理身體的作用。因此,從原理上看,貼葯後穴位及周圍皮膚會有癢、麻、灼熱、刺痛等各種不同的感覺,這都屬於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出現較大的水泡甚至是灼傷、破潰等,就屬於不良反應的範疇了。

配方:反覆調整找到平衡點

黃捷認為,要在適度的刺激和不良反應之間找到平衡點,需要在配方、敷貼時間等多個方面下功夫。大部分正規的中醫醫療機構都能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控制在很低的範圍內。

以該院為例,儘管「三伏貼」的配方已經很成熟了,但是每年採購回來的藥材可能因為氣象、環境等原因,在含量上有差異,因此,每年入伏之前,醫務人員都要先把調配好的敷貼在自己身上實驗,確保安全後再正式投入使用。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李偉偉也表示,「三伏貼」是通過刺激皮膚達到治療效果,所以配方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刺激性藥物。沒有刺激,起不到效果;刺激過度,身體受不了。因此,配方的調配很關鍵。

比如,「三伏貼」的配方中有一味葯叫白芥子,能起到溫通的效果。該葯有生熟之分,生的白芥子比較容易引起皮膚髮泡,如果調配的比例不恰當,就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導致敷貼後出現不良反應。比如一些不正規的機構會把成人的配方用在兒童身上,或是不了解兒童生長髮育和皮膚耐受程度,敷貼時間過長;另一些情況下,病人認為貼的時間越長越有效,自己延長了敷貼時間,造成皮膚灼傷、出現水泡。此外,各人體質有所差異,一些皮膚敏感的人,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也會更高。

網路配圖

爭論:「三伏貼」是否真的有效

近年來,每年入夏之後,圍繞「三伏貼」是否「偽科學」的爭論就會如期而至,尤其是在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病例之後。

「反方」認為,「三伏貼」這種方式直接把葯貼在皮膚上,所謂的功效未經證實,反而還可能引起敷貼部位的灼傷,得不償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普作家方舟子針對「三伏貼」提出的質疑:貼在皮膚上的藥物能不能進入身體?即使藥物能夠通過皮膚進入身體,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藥物濃度?即使達到所需的藥物濃度,能跨越幾個月,治療冬天易發作的疾病?

作為「正方」的中醫專家們則認為,這種質疑完全「跑題」了,因為外行不懂「三伏貼」真正的原理。多位中醫專家表示,冬天易犯的病多與寒氣有關。三伏天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加強人體的陽氣,到了冬天則更能對抗寒氣。在「冬病夏治」的概念下,「三伏貼」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只是因為敷貼的方式最簡便,所以應用最廣。同樣的原理,改用艾灸或針灸,也可以達到效果。因此,關鍵不在於葯,而是通過穴位的刺激,調整人體的內環境,改變氣血運行,是一個宏觀的概念,而並非微觀的治療。

科普: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三伏貼」

「三伏貼」的適應症是虛寒型疾病,一切屬於熱性的疾病都不適合用。即使在虛寒型疾病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癥狀嚴重者、肺結核患者等都不適合。外感風寒、局部皮膚破損、孕婦及1歲以下兒童也不適宜貼「三伏貼」。因此,專家建議對「冬病夏治」有興趣的市民還是應該到醫院聽取醫生的意見。

「三伏貼」對皮膚有哪些影響?

貼葯後穴位及其周圍皮膚會有癢、麻、灼熱、刺痛等各種不同的感覺,這都屬於正常的現象。

如果覺得皮膚的刺激感較強而不能耐受,可以提前揭去藥物,揭去藥物後如果發現穴位皮膚有潮紅、癢痛或者起水泡等現象時,塗上紫藥水或萬花油等即可。如貼葯時間過長引起水泡,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時到醫院處理或搽燙傷軟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