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湯一介:儒家和諧思想的現代詮釋

中國歷史上有儒、釋、道三個思想傳統,儒家和道家都有關於建設和諧社會的構想,當然這些構想在歷史上並沒有實現過,因為其只是一種理想,甚至於還有一些是空想成分,所以一直也沒有得到實現,儘管沒有得到實現,但這些思想確實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參考的價值。

(一)儒家文化裡的和諧思想

儒家經典《禮記》有一篇文章叫《禮運》,裡面有一段是孔子講的關於大同社會的話,所謂大同社會就是儒家和諧完美的理想社會。這個大同社會大概有四個要點:第一,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天下為公的社會。也就是說這個社會它是為大眾的,不是為個人的,這是它的一個要點;第二,和諧社會應該能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讓他們來為社會服務,使得這個社會能夠很講信用,人們都能和睦相處;第三,各種人都能夠有他的適當位置來為社會貢獻他們的力量,比如說孤寡老人或者是有殘疾的人也都能夠得到很好的供養,讓他們能夠很好地生活,這樣就可以保證社會每個分子都能夠對社會做出貢獻;第四,和諧社會是誠信的社會,是沒有欺詐的,也沒有偷盜的,是一個夜不閉戶的美好社會。孔子把這種社會就叫大同。

儒家思想裡關於和的概念非常多,比如說和而不同,這可以解釋為文化上雖有不同,但是它們之間可以共同地和諧相處。比如說《中庸》裡面講的中和,指為人做事,應該有個普遍和諧的道理。做到適中,和是達到不偏不倚的一個原則,只有和諧才能實現不偏不倚,它是為人行事應該遵守的普遍道理。

孟子和荀子特別強調人和,像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這中間是最重要的,荀子也是這樣講的。在儒家著作中講和的地方很多。

儒家思想裡面也許特別值得提的是《周易》,因為《周易》中間有一個觀念叫做太和。王夫之把太和解釋為和之至,就是說太和是最完滿的和諧,如果是最完滿的和諧就要包含著許多方面,不能是哪一個方面的和諧,他既是包含社會(人和人之間)的和諧,也應該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還包含人自身的和諧,這樣才比較全面。因此建設和諧社會也要從這三方面來考慮。建設和諧社會應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的和諧三個方面努力。

當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範圍非常廣,比如說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甚至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關係都包含在內了。我們把孔子的學說叫作仁學。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這種愛人的品德從何而來呢?《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愛自己的親人是最基本的。

但儒家認為仁的精神不能僅僅停留在愛自己的親人上面,《郭店楚簡》中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之愛人,仁也。’對自己親人愛到極點,那也只能叫愛;愛自己的父親,擴大到愛別人,這才叫作仁。所以儒家認為親親必須擴大到仁民,要對老百姓行仁政。《孟子》講仁政非常之多,最重要的就是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就是要使老百姓都能夠有固定的產業,這樣才會有一種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所以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意思是說:“仁政”首先要使老百姓有自己的土地。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今天建設和諧社會恐怕非常重要的就是怎麽使得老百姓有固定的產業,老百姓都富足起來,這樣和諧社會才能夠實現。就全人類社會說,就要使各國、各民族都能自主擁有其應有的財富,強國不能掠奪別國的財富和資源以及推行強權政治。儒家這個思想,對一個國家的“治國”者,對於世界上的那些發達國家的統治集團不能說沒有意義。“治國、平天下”應該行“仁政”,行“王道”,不應該行“霸道”,不能欺辱那些不發達的弱國,不能壓迫老百姓。

以上是從人和人的關係這方面來考慮,但是建設和諧社會光解決人和人的關係應該講是不夠的,還必須解決人和自然的關係。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諧社會也是建設不起來的,比如自然資源都被破壞得很厲害,怎麽能把和諧社會建設得好呢?在儒家思想裡面有一個觀念,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在1993年於湖北荊門出土的“楚簡”有一條說明《易經》性質的材料,它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思是說:《周易》是研究天道(天的規律)和人道(社會的秩序)會通道理的書。這就是說,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注意到,研究“天”不能不牽涉到“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到宋代,儒家對“天人合一”思想發揮得更加深刻了,例如朱熹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於天;即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天”離不開“人”,也離不開“天”。人初產生時,雖然得之於天(由天產生的),但是一旦有了人,“天”的道理就要由“人”來彰顯,“人”對“天”就有了一個責任。所以《郭店楚簡》中說:“知天所為,知人所為,然後知道。知道然後知命。”知道了“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和“人道”(人類社會生活的規律),這樣才叫做知道“天”和“人”有一個統一的道理,然後才可以知道“天”(天道)和“人”(“人道”,社會)發展趨向。所以建設和諧社會一定要考慮到人和自然的和諧,也就是說很好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個方面,講人自身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自身不和諧就不會有良好的道德,也不會有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所以儒家非常注重“修身”,要使自己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儒家有一本書叫《大學》,中間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認為一個社會要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每個人必須注重道德修養,從最高領導者到一般老百姓都要修養自己的道德,如果自己的道德沒修養好,特別是最高領導者的道德沒修養好,要想把“家”、“國”、“天下”治理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建設“和諧社會”應該特別注重每個人的道德修養,這樣的社會才能夠真正的和諧。所以《中庸》中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知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知道如何修養好自己的道德,才能知道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知道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知道如何治理好天下國家。所以“修身”對於建設“和諧社會”非常重要。

(二)理性看待傳統文化

注重從傳統思想中間發掘一些有意義的思想資源,給它以現代性的詮釋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能是完全照著過去人的想法來建設,一定是有許多創新的,這個就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間積累經驗。但是,古來聖賢對建設和諧社會有意義的智慧,我們必須認真吸取。

司馬遷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者,未必盡同。”我們學習、闡發古代聖賢的思想,是為了能得到一些智慧的借鑒,以為今日之社會福祉,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取得可貴的思想資源。當然古今並不會全然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應用這些思想資源,給它以現代詮釋和新的思想內涵,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這應是我們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當然對儒家思想也應該做分析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即使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也不是絕對真理,只能說他們的思想中,有很多對我們今天仍然有意義。《詩經大.雅.文王》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長達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們的使命是不斷革新我們的社會,而對全人類做出特有之貢獻。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湯一介教授

湯一介,1927年2月生,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突破項目“儒藏編纂與研究”首席專家。兼任中國文化書院創院院長、中華孔子學會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面: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儒家哲學,中西文化比較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