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講故事、玩創意,“收了”把短影片拍出了藝術氣息

在接受北京電視台的拍攝邀請前,秦思源已經在北京“尋找”了三年鴿哨聲。

秦思源說自己不是一個田野錄音師,而是一個收集聲音的人。他開了一家聲音博物館,裡面收藏著他記錄下的聲音,全世界都有人養鴿子,但只有老北京會給鴿子背上哨子,鴿哨聲是北京獨特聲音基因的一部分,這個事實鮮有人知。

一則4分鐘的短影片帶為他帶來了一些改變。

作為影片中的主角,秦思源展示了他的日常,舉著收音器去北京城的各個角落收集、記錄聲音。這條影片在全網獲得了1800萬的播放量,更多的媒體開始找上這個操著一口京腔的“老外”。

短影片中的秦思源

“秦思源的鏡頭感很好,他本來就是個藝術家,尤倫斯的策展人。”這條短影片的出品人韓國強對鈦媒體說。

從2017年開始,“收了”短影片圍繞藝術家、攝影師、設計師群體制作了幾百期短影片,在風格上保持著電影的畫面質感。

如今的短影片內容創作方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種扎根於抖音、快手,網紅、聚集著網紅的MCN以及社區的運營支撐著頭部內容的不斷產出,另一種則以“一條”“二更”等高品質短影片為代表,他們用媒體的內容生產思路去操作選題,並通過短影片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風格。

“收了”的思路接近後者。

但跟“一條”有所區別的是,“收了”並沒有一套可以不斷複製的影片模版,影片創意是他們讓觀眾保持期待的點。負責內容生產的聯合創始人孫菱對鈦媒體表示,收了正在嘗試一種新的影片媒體表達方式,意思是,紙媒的從業經歷讓他們能對一位藝術家身上的故事性保持敏感,“在有限的時間內講好一個故事。”這個原本由版面提給記者的要求如今被用在了影片製作中。

在前期,編輯們會負責與採訪對象進行採訪,敲定劇本和故事線,接下來導演和剪輯師會在幾個小時的素材中選擇出適合“表現這個故事”的畫面。

傳統電視媒體制作訪談和紀錄片的思路沒有被“收了”採用,取而代之的是,編輯、導演、剪輯,三方溝通,圍繞不同的拍攝對象,定製每一個新的影片創意。

流浪狗、殘垣斷壁、廢棄的鐵軌、國貿的車水馬龍,在拍攝藝術家歐陽春時,“收了”把他提到的景象都拍進了影片中,“一個金碧輝煌的包間,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最破爛的、潦倒的窩棚”,用口述+畫面的切換表達他的藝術理念。

“老徐(指“一條”創始人,徐滬生)的構圖已經很牛了,後面抄他的人很多,我們需要去開辟一個更大的太空。”韓國強表示,他選擇了藝術領域,但拒絕把藝術作品當作拍攝主體,從《天梯》創作者蔡國強、到街舞之佛胡巨集俊、裝置藝術家林萬山等青年藝術家,這部分有想法、有作品但只在小圈子裡出名的人是“收了”青睞的選題對象,“我們不會就對著作品拍。”

“你是藝術家、我們拍影片也是在做我們的作品,你只是我們作品的一個元素。”韓國強說他們是用這樣的方式與藝術家們溝通的,這給了雙方更大的發揮太空,一些電影的拍攝手法也被應用在了“收了”短影片的拍攝中,比如用蒙太奇、空鏡頭等敘事方式去展示拍攝對象的價值觀、精神力。

這樣的影片審美為“收了”積累了200萬粉絲,由於在藝術領域足夠垂直,粉絲的標簽也足夠鮮明:對藝術感興趣的高淨值人群,一個更直接的印證是,在“收了”最近上線的電商平台上,藝術家及設計師的限量產品,基本都是上線24小時內全部售空。

高品質的內容和粉絲,這在初期為“收了”吸引了始祖鳥、愛馬仕等奢侈品讚助方,但韓國強不認為接廣告就是藝術類短影片的未來。困擾他們的問題依舊是,如何通過藝術這個偏小眾的領域收獲更多粉絲,以及,與新聞熱點毫無關係的媒體內容要如何為粉絲製造期待。

韓國強認為機會在線下。通過拍短影片,“收了”積累了幾百位藝術家資源,除了為他們的作品提供電商管道,韓國強打算通過建立線下太空IP,讓“藝術”獲得更多與大眾接觸的機會,“消費更新的背後是審美更新。”韓國強說,在審美教育一向缺失的國內環境中,變化始於90後這一代,格調高冷的“收了”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粉絲是90後,雖然購買力不強,但他們的自我意識及審美意識都在被開發出來,這讓藝術大眾化、商業化具有了更大的想象太空。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