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產時裝醒醒吧,再貴就沒人買了

中國難以產出奢侈品牌,似乎已成為大眾的共識,也是一個始終不得破局的問題。

如今的小年輕,願意花上萬甚至數十萬元買一個香奈兒的外套、愛馬仕的包包、江詩丹頓的手錶,但卻未見得會花上萬元買一雙國產品牌的鞋子。

近幾年,國產品牌陸續發力,也交出了不少漂亮的成績單。

太平鳥先後上了紐約和巴黎時裝周;李寧成了國潮代言品牌,外國人也搶著穿他家的原創球鞋;H&M更是找上中國獨立設計品牌安琪陳做聯名……

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發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消費趨勢指數報告》顯示,有68%的中國消費者偏好國產品牌。

這起碼證明,國產品牌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是越來越好了。但面對比肩國際奢侈品的價格,國人還是有些接受無能。

近年來,某國產品牌一直力推高端產品線,卻在市場上屢屢遇冷。“雙十一”期間,價格在5800元至11800元的高端羽絨服,在天貓總共賣出不到20件。而在線下門市,銷量較好的依舊是1500元以下的中端產品。

不難想見,當今國產品牌的價格天花板,可能也就到這兒了。

1

國人的時尚基因

曾經被扼殺在搖籃裡

在解答“中國為何難出奢侈品品牌”之前,不妨先探討一下“中國人是否時尚”。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無法拍著胸脯說自己時尚。而要為這個遺留已久的問題歸因,繞不開上世紀那段黯淡的歲月。

戰後物資匱乏,一切都要向溫飽讓步,服飾不可避免地成為被犧牲的一環。為了勞作方便,人們普遍穿著藍、灰色調的寬鬆衣物,即便稍微髒些也不必經常清洗。

在法國記者羅伯特·吉蘭眼中,“紅色中國是一座‘螞蟻山’,而六億民眾是棲息其中的‘藍螞蟻’。不管走到哪裡,人們都穿著藍布衣服。”

功能化著裝需求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到今天,依然有人認為愛打扮就是不務正業的表現。

《我和我的祖國》中的服裝設計,真實地反映了時代面貌。

然而,我們從未愛過時尚嗎?當然不是。

翻看民國時期文人雅士的照片,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中國人風度翩翩的一面。男士喜穿西裝,女士熱愛旗袍,婚紗照常見白紗……缺乏靈感了,還可向《良友》《玲瓏》等時尚雜誌尋求幫助。

我們也有過自己的時裝周。

1934年,民國第一家時裝公司——上海鴻翔在百樂門舞會舉辦了一次時裝表演會,吸引了當時的影后胡蝶、阮玲玉等女星上台助陣。此後更是在夏令配克電影院、大華花園舉辦多次時裝表演,吸引了不少上海名媛。

在那個年代,人人皆以穿得上一件“鴻翔”為傲,有人甚至將商標外露來炫耀,像極了如今我們對大LOGO的崇拜。

當紅明星都親自“帶貨”,以至於在典當市場裡,鴻翔的衣服比同樣質地的衣物足足貴上十幾塊,其品牌效應可見一斑。

這樣的故事,與迪奧、香奈兒等藍血品牌們的崛起之路如出一轍。如果不是因為混亂的局勢,鴻翔說不定就會成為中國第一代奢侈品品牌。

上海鴻翔時裝公司舉辦的時裝表演會。

品牌認知的培育之路被攔腰斬斷,人們又回到了“以材質論英雄”的消費觀念中。

家具要買紅木的,茶壺要買紫砂的,毛筆要買狼毫的,鞋子要買真皮的,衣服要買貂絨的……

當服裝的價值隻依托於材質的珍稀程度,那麽一旦材質、工藝無法被壟斷,人們就沒有建立品牌認知的必要,品牌價值更是無處安放。都是買差不多的東西,憑什麽我就要選你家?

而這,也正是中國有奢侈品卻無奢侈品牌的根源所在。

有趣的是,麥肯錫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顯示,80後、90後已成為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人數分別達到了43%和28%,貢獻了56%和23%的消費總額。

顯然,奢侈品消費市場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

在是否會選擇國產奢侈品牌的問題上,受訪的65後和70後都表示興趣索然,90後之中也僅有10%表示願意考慮。

老一輩人的觀念難以改變,那麽年輕一代為何也不願為國產奢侈品買單呢?

2

盲目逐利的品牌們

給不了國人買國產的信心

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時尚影響力、當地人對時尚的認識,最直觀的方式是看時裝周。

都知道世界四大時裝周分別在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大佬江湖地位穩固,其他城市只能覬覦“第五”的席位,明裡暗裡放著狠話。

按說中國人這麽多,要在發布品牌數量和參觀人數上超越四大時裝周,似乎不是很難。

2018年新華社發布的《全球時尚產業指數·時裝周活力指數報告》顯示,從媒體傳播度、商圈異塵餘生度及要素聚集度(包括品牌與活動數量)三個維度來評價的話,今年上海成功替代了去年的東京,榮登第五位。

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上海與四大之間依舊存在不小的差距。所謂“第五”之間的角逐,不過是矮子裡拔高個。

如果仔細看看各品牌在時裝周上的表現,心理落差會更大。

2019年中國國際時裝周剛剛結束,罵聲依舊不絕於耳。都9102年了,呈現的依然是這種令人窒息的畫風,有觀點更是稱其為“一年兩度的鬼片現場”。

如果說美醜尚屬主觀因素有待商榷,原創問題可無法回避。

2018年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依然有國產品牌公然抄襲奢侈品牌的產品。自中國有時裝周以來,每年都有品牌被媒體追著罵,每年都死撐著不改。

時裝周的存在,就是為下一年的流行“劃重點”。作為時尚趨勢的引領者,假如連最基本的原創能力都無法保證,那還談什麽影響力呢?

縱觀上海、廣州、杭州、寧波等服裝產業較為突出的城市,其優勢不外乎勞動力資源豐富、產業鏈條完善、市場規模大、集聚效應明顯、技術創新性強等,還是沒能完全擺脫“世界工廠”的定位。

再對比“四大時尚之都”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它們的優勢則更側重於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養挖掘、時尚設計教育、品牌建設、協會溝通合作等。顯然,它們更明白如何從源頭上奪取話語權。

時尚圈存在這樣一個悖論:

在一味追逐高效和利益的商業環境下,有才華的中國設計師因為缺乏資金和時間上的支持,不得不放棄培育個人風格的機會,轉投快時尚公司。而這些公司往往只會盯著大牌照抄,根本不會給出更多時間用於開發創新。

在日複一日製造“時尚垃圾”的過程中,設計師們失去了理想,品牌失去了獨特性,整個行業都失去了口碑和說服力。

3

在國產奢侈品牌誕生之前

我們能做的努力還有很多

正如可可· 香奈兒所說,低端服裝業的存在必須依賴高端服裝業。因為一切吸引人的、稀缺的創意,都源於高端產業。經過市場化的操作後,才有讓更多人得以親身體驗的可能。

為了維護品牌的高端形象,奢侈品寧願虧損也不會讓出過多折扣。

截至2018年,英國奢侈品集團巴寶莉已經在5年內銷毀了價值9000萬美元的庫存商品。瑞士奢侈品巨頭 Richmont(歷峰集團) 也在2年內銷毀了價值超過4億英鎊的手錶。

這固然是一種巨大的浪費,但對於老顧客來說,無疑是一劑保值的定心針:“放心吧,我們家的東西打死也不賤賣,你這錢花得不虧。”

時尚界對此表示見怪不怪。

相比之下,原本平價的國產品牌突然賣出高價,反而顯得非常沒有說服力。

向下兼容不難,翻身當主人卻談何容易。如果我們一直在機械重複的低端消費層面努力,是很難得到高端消費群體的認可的。

就算米其林再難吃,依舊有人會為了嘗一口而攢錢。但如果是寂寂無名的蒼蠅館子,誰也不會花一張機票錢來探虛實。

曾經,日本也沒有奢侈品牌。後來,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人“硬闖”巴黎時裝周,給國際時裝界帶來了不亞於地震的觀念顛覆,掀起了一股日本設計新浪潮。

我們無法預測,屬於中國的時尚大師將會在何時出現。但比起砸錢辦時裝周,不妨多給設計人才多一些支持。

在法國,政府每年會從紡織服裝企業的稅款裡劃撥一部分成立專項基金,交由服裝和紡織行業發展委員會(DEFI)管理,用於資助教育、支持新興設計師以及本土品牌在海外的推廣等。

然而,一旦稍有松懈,就會出現肉眼可見的退步。由於法國時尚專業的碩士學位不夠充足,導致頂尖人才陸續出走。連自家的三個時尚大獎,也都被倫敦聖馬丁等國外設計院校的學子捧走。

加上本土創新投資減少、外來新興品牌的衝擊,法國國內的紡織品消費持續下降。據官方數據顯示,2008-2017年間,跌幅超過12.5%。內銷市場疲軟,如果不再加把勁,怕是出口也難。

與四大時尚之都“自產自銷”不同,中國的設計師人才,向來走的都是“出口轉內銷”路線,不曾有過國外教育經歷的知名設計師少之又少。

這固然有歷史層面的原因,但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中國的設計教育到底缺了什麽。

不僅是學院教育,媒體在對大眾的時尚教化、對本土品牌的幫扶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也非常有限。

在這一點上,日本的時尚雜誌可謂業界良心。即便在這個紙媒式微的年代,依舊有人願意買日雜回來收藏。因為不管什麽時候翻開,日雜給出的搭配都依然耐看。

而這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背後,是編輯們不惜遠赴美國,也要搞清楚“常青藤風格”為何物的探索精神;

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需求,指導讀者在不同場景下輕鬆切換造型的專業;

是走街串巷挖掘本土小眾品牌,助力本國時尚影響力發展的熱心……

這樣的雜誌,我們曾經也有過。上世紀的《良友》,就號稱“學者專家不覺得淺薄,村夫婦孺也不嫌其高深”“以圖畫來表現,可以使村夫稚子,都能一目了然”。

然而如今,我們的時尚雜誌上只剩明星的封面之爭,以及佔據了大部分版面的廣告投放。而能持續輸出開創性觀點的時尚媒體,更是少之又少。

以《popeye》為代表的日雜,開創了city boy風格,後來經余文樂上身後為國人所知。

在中國這個全球消費潛力最大的市場,有太多送上門的品牌任我們挑選。

奢侈品的價值,就是社交資本。如果連大眾的時尚教化都沒有做到位,那麽消費者又有什麽理由不選擇“購買即可抬身價”的國際藍血品牌,而要選擇需要花費力氣向旁人安利的國產品牌呢?

想培育屬於我們的奢侈品牌,企業和媒體還要好好練練講故事的能力。而故事的內核,需要更優秀的人才來寫就。

我們能等到這一天麽?

參考資料

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麥肯錫中國區服裝、時尚與奢侈品谘詢團隊,2019-04

全球時尚產業指數時裝周活力指數報告(2018),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2019-07-10

尼爾森:中國消費市場向好 國產品牌更受青睞,莫莉,金融時報-中金融新聞網,2019-08-15

Will Chinese designers get left behind in China's fashion boom?,Lara Farrar, CNN,2011-09-09

媒體:中國缺乏培養設計師的完整產業鏈,第一財經日報,2013-04-02

葉眼觀潮 | 為什麽法國時尚界面臨著潛在的危機?,葉琪崢,BoF時裝商業評論,2017年3月6日

時尚是什麽?國內外城市服裝服飾產業發展及比較分析,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2019-10-30

中國人變美真的太太太太太太難了,從建國這70年說起,胖達簡妮,BeTheBeauty,2019-10-06

中華土味之巔在哪裡?中國國際時裝周,jessica,YangFanJame,2019-11-1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