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和茶葉相關的三大常識,你知道嗎?

一、茶葉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曾經有印度等一些國家想申報世界茶樹的起源地,但是最後都被否定了,因為他們引種茶的歷史最多才有三百多年。

經國內外專家考證,茶樹起源於中國西南部,現在仍有大面積的千年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樹群落就是活著的證據。迄今發現的地球上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樹為雲南臨滄市鳳慶縣香竹箐茶樹王,樹齡達3200年、胸徑達1.84米,基圍需5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現在還鬱鬱蔥蔥。

2015年,在鳳慶縣茶文化藝術節拍賣會上,用該樹上採摘的鮮葉製作成的100克紅茶以12.8萬元、100克曬青茶以35萬元的價格成交;迄今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密度最大、抗逆性最強、唯一可以製茶飲用的野生古茶樹群落」(註:專家鑒定結論)為雲南臨滄市雙江自治縣邦馬雪山的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平均每個樣方(62平方米)的野生古茶樹多達19棵,最大的1號野生大茶樹樹高達16.8米、胸徑達1米。

雲南省是國內外現存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樹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瀾滄江西岸的臨滄市、保山市和東岸的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中臨滄市現存野生和栽培型古茶樹最多,達80多萬畝。

中國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代陸羽的《茶經》記載:「茶之飲,發乎神農」。這說明中國從炎帝神農時代就開始發現茶、利用茶,距今已近5000年。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同,最早大規模栽種和利用茶葉的是古濮人。

「濮人」是中國古代對居住在雲南西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稱。

通過幾千年的開發利用,茶已在中國人生活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物質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精神生活中的風雅七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茶」都已離不開茶,並留下大量的著述、詩詞、故事。

二、茶對世界的影響

茶是迄今唯一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原產地為中國的農產品。從漢唐時代開始,中國茶葉和茶文化隨著古代陸上、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東和歐洲,深受歡迎,被稱為「神奇的東方樹葉」,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等都源於中國。

茶葉也隨古絲綢之路上的客商引種到世界許多適宜種茶的國家,現在世界上主要種植茶葉的國家都分布在古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如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印度、肯亞等。當今中國的茶園面積和產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隻位居第三。

中國茶葉還對近代大國興衰產生過重大影響。如隨著與中國的茶葉、陶瓷、絲綢貿易產生了巨大的逆差,英國等國家為平衡貿易,賺取巨額利潤,包藏禍心地將鴉片輸入中國,並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入侵中國,使中國國運開始衰落,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1773年,因北美人民不滿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波士頓人山繆·亞當斯率60人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342箱茶葉倒入大海,史稱「波士頓傾茶事件」。該事件點燃了美國的獨立戰爭,終使美利堅共和國成立,並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一強國。

三、中國茶的分類

中國茶樹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形成了繁多的種類,基本的分為野生型和栽培型兩大類。栽培型的又依據植株形態分為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依據葉片大小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有的還依據植株形態、種植地域、內含物質的不同,將茶樹細分成更多不同的種類。

其實,茶葉是農產品,隨著移植地域光熱水土的變化和栽培方法的不同,同一品種茶葉的植株形態和內含物質都會發生很大變化,「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作為普通消費者不必太在意茶樹過細的分類。

中國茶葉製成品的分類標準也很多,最有影響的是按照製作工藝將茶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黑茶和紅茶6大類。這一分類排序還暗含了湯色由淺到深,發酵程度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茶性從性寒、性溫到性熱等3條不同的分類線索。

任何地域、任何種類茶樹上採摘的鮮葉,只要按照對應的製作工藝,都可以製成這6類茶品,只不過看該茶的芽葉型狀及內含物質更適合製作哪一類茶而已,如用產自江南的小葉種茶青製成綠茶為上品,製成普洱茶則品質欠佳;用雲南大葉種茶製成普洱茶為上品,製成綠茶則品質欠佳。

「茶靠那片山」,依據不同地域茶青的生物特性,通過市場經年累月的檢驗,製茶者和消費者共同選出了最適合製作這6類茶的茶區,並都用產地加以冠名,如綠茶類的「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白茶類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黃茶類的「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青茶(烏龍茶)類的「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鳳凰單叢」;黑茶類的「雲南普洱」「安化黑茶」;紅茶類的「滇紅」「祁紅」等等。

現在社會上追捧喝古樹茶、喬木茶,認為台地茶、小樹茶不好,但基本上說不清楚科學依據,不知道如何區分。個人認為只要依據有性和無性兩種不同的栽培方法進行劃分,可以說得比較清楚。

所謂有性栽培,指直接用茶樹上結出的茶籽育苗後進行移栽的方法。此方法的優點是茶樹有主根和主乾,隨著時光的流逝,茶樹的主根和側根都深入土壤達幾米甚至十幾米,主乾若不加以修剪,可以長成高達一、二十米的高大喬木。粗長的茶樹根從土壤中源源不斷吸收大量有機養分,即便不給茶樹施肥,樹根吸收的養分也能保證茶樹茁壯成長,茶芽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多,比較耐泡,並且不容易發生蟲害(尤其是栽種在高海拔地區的茶樹基本不會發生蟲害),一般不需使用農藥驅蟲,製成品也就較少有農藥殘留。缺點是因自然授粉的粉源不一致、授粉不均勻,導致茶苗的性狀不穩定,同一茶園的茶樹會出現品種、性狀不一致的情況,加之茶樹側枝較疏散,發芽率低,發芽不齊整,單產較低且採摘難度大,大規模製茶時易出現規格、品質不一致、不穩定情況。

所謂無性栽培,是指用所選中茶樹的枝條進行扡插育苗後移栽的方法。此法在清代巴蜀地區就已開始使用,但直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農業科學家為提高茶葉單產和保持茶葉性狀穩定,才開始大規模在全國推廣。

此法種植出的茶樹沒有主根,植株多為灌木,為保持水肥,需在經過平整的台地上密植栽種,故稱台地茶。

優點是茶園長勢齊整、單產較高、可以用機器採摘,且茶葉性狀穩定,較容易保證大規模製茶時規格、品質的一致和穩定。

缺點是因茶樹只有鬚根,扎入土壤的深度較淺,加之發芽多,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一般無法保證茶樹的茁壯生長,需要靠施外用肥料才能保證發芽率,進而導致茶芽生長快,內含物質和水浸出物減少,不耐泡。

因此,我們大致可將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栽種的茶樹劃為大樹茶(距今約50年以上),之後栽種的茶樹劃為小樹茶,而百年以上的在植物學上可以稱之為古樹茶;將採用有性栽培法的茶樹劃為喬木茶,採用無性栽培法的茶樹劃為台地茶。

對沒有辦法對茶葉內在品質和安全性作科學檢測的消費者來說,自然是選擇喝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栽種的,特別是選擇高海拔茶區出產的古樹茶、喬木茶,滋味更醇厚、更耐泡、更安全。(來源:消費日報網,圖來源:南茗佳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