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針對違約債券 監管機構研究市場化、法制化處置措施

  素來低調的債市最近突然被推上風口浪尖。

  一些信用債近期集中出現了風險事件,對市場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由於近期出現風險事件的債券發行人多為民營企業,個別民企的債券發行也遭到冷遇。 信用債到底怎麽了?監管層有何應對措施?日前,債券市場一線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獨家專訪,詳解市場關心的若乾問題。

  如何看待近期集中出現的

  信用債違約現象?

  近期出現的信用債違約事件既有共同點也有各自的特點。

  共同點主要是目前市場流動性處於緊平衡狀態,而民營企業處於資金鏈的末端,抗風險能力弱,受到流動性趨緊的影響比較明顯。 資管新規頒布之後,商業銀行正在經歷表外資產轉入表內過程,在這個過程在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收縮,就會對民企現金流產生了較大的壓力。 具體來說,應該看到近期發生信用違約的民營企業可以說各有各的不幸,自身都存在一些問題。

  有的本身財務杠杆過高,對外投資風格過於激進;有的債務結構不合理;有的沒有管理好企業的債務期限,出現了債券、債務集中到期的現象;還有一些則是企業規範運作出現了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目前發生的民營企業信用債違約現象,應該說是在整體流動性緊平衡的大環境導致個別企業的風險暴露,並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如何判斷今年余下時間

  信用債市場整體違約形勢?

  據統計,目前上交所上市信用債違約率約為2.2‰(違約率計算口徑為:仍處於違約狀態下的債券規模/仍在存續期內的債券規模,下同);銀行間市場信用債違約率約為7.6‰;商業銀行貸款不良率約為1.74%,美國市場信用債違約率約為2%。 此前,滬深交易所分別下發了公司債券存續期信用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債券受託管理人對債券風險進行持續監測、上報。

  結合上報數據和監管層掌握的情況,我們判斷,如果未來市場巨集觀環境不發生改變,年內可能還會發生信用債違約的現象,但即使有新的違約事件發生,預計交易所信用債違約率仍不會超過同類債券、債務融資工具,也會遠低於銀行貸款的不良率。整體違約形勢可控。

  一線監管部門對於信用債違約現象

  有何應對措施?

  監管部門不斷加強對債券發行人、中介的資訊披露監管力度,要求強化風險揭示,為盡早發現和化解風險提供條件,引導債券及時形成合理的風險定價。

  去年3月份發布實施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存續期信用風險管理指引(試行)》全面落實了公司債市場各參與主體的風險管理責任,要求相關各方主動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持續監測、排查、預警信用風險,及時發現和盡早化解風險。

  《指引》建立了債券信用風險管理報告制度,要求受託管理人每半年提交定期報告,並就高風險債券不定期提交臨時報告,以便監管機構及時掌握市場風險狀況。

  同時,針對已經違約的債券,監管機構也在研究推進各種市場化法制化的處置措施,正在探索違約債券特殊轉讓的交易機制,擬引入私募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可以把這些債券接過來,然後進行債務重組等等。

  違約事件頻發,個別民企發債出現滯銷,

  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出現這個現象應該說存在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在當前流動性緊平衡的大背景下,一些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變化,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

  另一方面,近期發生的一些違約事件對投資者信心造成了一定衝擊,形成了恐慌情緒,使得投資者非理性地拒絕信用債尤其是民營企業信用債。 巴菲特有一句投資名言:在市場中,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這不僅僅適用於股市,也同樣適用於債市。

  目前市場上2A評級信用債發行利率在8%左右,如果投資者對發行企業有比較詳盡的盡職調查,掌握其資信情況,這樣的收益率應該說具有相當不錯的投資價值。 其實,部分信用債發行遇冷的現象,也折射出目前債券市場剛兌思維的破除還不夠徹底,購買時根據風險定價、購買後承擔投資風險的意識尚不成熟。

  打破剛兌是中國債券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投資者不必因為近期發生了一些違約事件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之前指出,要建立良好的行為製約、心理引導和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無論是債券發行人還是投資者都應該以此為鑒,一方面發行人應以負責任地態度管理好企業債務,科學管理現金流,履行償債義務,另一方面投資者也應理性看待債券投資風險,科學定價,科學風控,既不盲目激進,也不因噎廢食。

責任編輯:高豔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