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遺忘的盛世:少康中興,光複祖業

在上古時期的堯、舜、禹時代,帝王的傳承實行的是禪讓制度,“傳賢不傳子”,故而帝堯不傳位於其子丹朱而禪讓給大舜,大舜不傳位於其子商均而傳位於大禹,到了大禹晚年,按照千年傳統,他本應傳位於德高望重的伯益。但禹有意傳位於其子啟,所以在他臨死前七年才勉強決定伯益為繼承人。

夏朝形勢圖

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對伯益發動了突然襲擊,殺死了伯益,然後建立了夏朝。從此,實行了數千年之久的“傳賢不傳子”的慣例被打破,改而實行“傳子不傳賢”的家天下制度。帝啟也成為史上首位開啟世襲製的帝王,中國歷史也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太康失國

帝啟奪位成功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生活十分腐化,驕奢淫逸,盡情享樂。尤其是在他的晚年,特別喜好打獵、歌舞,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縱酒享樂,疏於朝政。由於政事不修,武備松弛,導致內外矛盾日趨十分尖銳,四夷背叛。剛剛建立不久的夏王朝,就陷於無比深重的危機之中。

由於肆意縱情聲色,帝啟只在位十多年就死了。啟死之後,王室內部又爆發了諸子爭立的大亂。這是因為,由於帝啟破壞了“擇賢而立”的推舉制度,現在既然是“家天下”了,權位當然應該由他的兒子們來繼承了。但啟有五子,究他生前由沒有指定繼承人,竟該由誰來即位呢?結果誰也不肯讓步,於是五子為了爭奪權位,開展了你死我活的血腥爭鬥。最終王位為其中的一個兒子太康(齒序不詳)所得。

然而不幸的是,太康繼位,跟父親一樣,這也是個紈絝子弟。他即位後,不但沒有改善朝政,反而變本加厲,終日田獵無度,流連於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進諫,勸他效法祖父大禹,以天下百姓為重,要他勤於政事,可太康卻對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奪權鬥爭造成的內亂,朝中眾臣對夏後氏很是失望。所以太康逐漸失去了民心,給一些覬覦權位已久的諸侯有了可趁之機。

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武藝高強,善於射箭,在政治上也很有謀略,他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疏於戒備,遂趁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起兵,奪取了夏朝的都城斟鄩,將太康拒之國都門之外。就這樣,后羿便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朝中的實權,得以號令諸侯。

太康失去了權力,被放逐到了遠方,發出了《五子之歌》的悲鳴,但為時已晚。數年後,太康死了。后羿聞訊擁立其弟仲康繼位,仲康沒有實權,實際上當了后羿的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后羿見大禹的後代無人,乾脆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史稱“太康失國”、“后羿代夏”。

太康失國,都是因他驕奢淫逸,隻圖自己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王道不正,故而被政敵暗算。而可悲的是,那個勝利者后羿得位以後,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轍。

后羿自恃善射,以為天下無人敢不服,生活日益放縱。數年後,他像太康一樣終日沉湎於酒色,不問政事。他的親信寒浞為人陰險狡詐,詭計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無人,於是伺機暗殺了后羿,自己當上了國君。可憐這“家天下”的夏朝,僅僅傳了三代君王,王位就落到了兩個系統的外姓人手中。大禹、帝啟的在天之靈有知,且不知作何感想!

光複祖業

寒浞奪取了政權之後,覺得很不放心,一直在追殺大禹的後人。寒浞聽說帝相失去王位後逃到了斟鄩氏那裡避難。寒浞遂發兵攻滅斟鄩氏和斟灌氏,殺死了帝相。但帝相被殺時,他的妻子懷著孩子逃走,躲到了有仍氏處避難。這裡是她的娘家,所以得以活命。

不久,帝相的妻子分娩,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少康。少康從小聰慧,他初懂人事後,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後要報仇雪恥,複興夏後氏,恢復祖上的榮光。

少康畫像

少康是個熱血青年,從此他發憤圖強,立志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牧正(牧官之長),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統兵作戰,並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

不久,寒浞之子奡打聽到少康躲在這裡,就派手下的將領椒的來捕殺。少康提前得到消息,不趕緊逃離,改而投奔有虞氏。有虞氏部落的首領虞思很看好他的才能,作了庖正(掌管飲食之官)。不僅如此,他就仿效帝堯嫁女於大舜一樣,也把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起嫁給了少康,將他安置在綸邑(今河南虞城縣東南),從此獲得了“有田一成、有眾一旅”的根據地。

在有虞氏的支持,又有了方十裡之地,還有五百個士兵。有了根據地和軍隊,少康開始謀劃復國。他體察百姓疾苦,宣傳先祖大禹的功德,努力爭取民眾支持他複興夏後氏,並召集夏後氏的舊臣前來和他會合。少康先是和逃亡到有鬲氏的夏朝舊臣伯靡取得聯繫,暗中收撫斟灌氏、斟尋氏被伐滅時逃散的族人,不斷發展、壯大武裝辦量。

寒浞代夏之後,實力極為雄厚,所擁有的土地、人口遠遠多於天下其他任何一家部落,他手下有兩員猛將奡、豷,十分凶悍。少康知道敵強我弱,遂處心積慮設計,先剪除敵人的羽翼再說。

當時,奡不僅是寒浞之子,也是他手下武力最強的大將,以力氣大著稱,據說能在陸地上蕩舟。少康為了除掉奡,派了女艾打入奡的陣營做內應,前去刺殺奡。

《楚辭·天問》記載了誅殺奡的細節:“惟奡在戶何求於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其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澆謀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根據這首詩的透露,少康曾用行刺或襲擊的方法除掉了奡,很可能是讓女艾夜間行刺。當時奡擔心遇刺,夜裡睡覺都穿著堅甲,自以為萬無一失。卻還是被女艾尋找到機會,利用田獵放犬逐獸,襲殺奡而斷其首。

得手之後,少康又派他的兒子季抒誘殺了寒浞的另外一個將領豷,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接著,少康命大臣伯靡率軍圍攻寒浞,寒浞眾叛親離,絕望中打算自殺。但他自殺未遂,被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

這兩場戰役,也就是史書中所記載:

(少康)“使女艾諜奡,使季抒誘豷,遂滅過、戈,複禹之績”。

寒浞的被殺,標誌著霸佔中原近百年東夷王國的徹底覆滅,同時也結束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天下無王”時期。少康重建了夏後氏的統治,夏王朝由此復國,建都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西)。在位期間,他勤政愛民,鼓勵農桑,興修水利,恢復了大禹時代的榮光,牛羊被野,四海安瀾,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重建了夏後氏的統治,是繼禹王之後夏王朝的第二位賢君。 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前後共約近百年。如果說,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國歷代王朝最早之“肇興”,啟便是依靠權謀開國之梟雄,則太康便是最早的“昏君”了。總體來看,夏王朝開國以來一直動蕩不安,長期沒有出現安定局面。只有到了少康時期,夏朝才算是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現了中興的形勢。

帝啟

自從帝啟用陰謀詭計殺伯益奪得王位,並通過甘之戰挫敗反對者建立夏王朝後,又經太康、仲康、相、少康等四世,約略近百年的時間,多次運用戰爭手段,才確立了夏後氏的統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王朝的興衰,關鍵在於人心向背。自三代而下,歷代帝王都自稱天子,都認為自己是得了天命而登基。但這種所謂的“命”,實際上就是人心。得人心則得天下,失人心則失天下。

正如《大學》中說:“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也如《康誥》中說的那樣:“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所以,任何一個王朝,是否能夠生存,最重要原因在於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太康失國,正是因為他“盤於遊田,不恤民事”。寒浞代夏,也是因為后羿“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至於寒浞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 而少康之所以能中興,光大祖業,也在於他立足綸邑後,“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 。

正如《大學》中所雲:“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因為經歷過苦難,少康為政十分謹慎,特別注意民生疾苦,所以終其身沒有大的過失。此外,他很重視子孫的培養,希望國家能夠持續穩定發展,實現長治久安。他封庶子姒無余於越(今浙江紹興),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發端。二十多年後,少康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太康)。

帝杼

少康去世時,東夷部落實力依然存在,對中原的夏王朝有著很大威脅。少康死後,其子杼即位,帝杼是夏王朝另外一位偉大的賢君。他登基後,敏銳地覺察到了東夷雖然退出中原,但力量依然強大,還在覬覦,隨時準備卷土重來。為了鞏固對東方的統治,帝杼易燃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帝杼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記載。

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魯南、皖北、蘇北一帶),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國語·魯語》稱讚“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認為帝杼全面地繼承了大禹的事業。杼之子槐也是一位賢君,努力同化政策,基本上解決了東方九夷問題,到了此後的槐、泄、不降的時代,東夷基本上與夏後氏融為一體了。

“少康中興”的時代距今已經四千年了,但那個偉大時代的榮光依然存在於史冊中,綻放出燦爛的光彩。少康不畏艱難,矢志不渝,終於復國的故事,也給了後人無限的精神鼓舞和智慧啟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