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禪讓製是華夏族、東夷族輪流執政?啟第一個說“不”

夏朝前期的歷史,就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征戰的歷史。

事實上,在大禹治水期間,華夏族和東夷族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可以說,正是雙方的精誠團結,守望互助,才讓當時的中國度過了洪水的難關。

按理說,這種在共同戰鬥中結下的友誼,應該能夠保持長久。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雙方卻因皋陶之事很快便發生了嫌隙。皋陶,作為“上古四聖”之一,因其卓越的才能,很早便被大禹確定為繼承人。但好景不長,皋陶被確立為東宮不久,便因積勞成疾,過早離世。為了爭奪繼承人的位置,華夏族與東夷族展開了一系列的鬥爭。

當時有資格競爭繼承人位置的有兩個人,一位是禹的兒子啟,他是華夏族力挺的對象,另一位是禹治水時的助手伯益,他得到的是東夷族的支持。

在這裡,重點說一下伯益。據《史記·五帝本紀》與《夏本紀》記載,伯益在堯時代就曾以部落首領的身份參與了以堯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內部事務的管理。在舜執政時期,伯益被任命為“虞”官,專門負責掌管山丘草澤,調馴鳥獸的事務。在滄海橫溢,滔天洪水危及人類生存的重要時刻,他受命作為禹的助手,輔佐大禹平治水土,歷時凡13年,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禹踐帝位後,伯益更成為禹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在皋陶早逝後,伯益深得禹信賴,並“任之政”。由於禹在治水時操勞過度,身體受到嚴重的損害,故在禹的晚年,伯益作為其唯一的副手,實際與之共掌天下。

除了深得大禹信任之外,當時還有一條慣例對伯益特別有利,那就是東夷族、華夏族輪流掌管天下,當時稱為“禪讓製”。比如禹是華夏族人,他的位置是從東夷族人舜手中接過的,按照慣例,禹應確立東夷族人為繼承人,此前的皋陶就是東夷族人,皋陶死後,這個位置就應該歸屬由同樣出身東夷族的伯益。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禹死後,將位置傳給了伯益。按理說,這下伯益和東夷族人應該放心了,但歷史卻給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按照史料記載,在大禹死後,伯益必須要演一出戲,否則的話,將無法順利地繼承王位。這出戲是由舜所創,在堯三年之喪期滿後,舜讓位於堯之子丹朱,而辟居到南河之南;舜三年之喪期後,禹也效仿舜的做法,讓位於舜之子商均,自己辟居到陽城。因此,伯益在禹三年之喪期滿之日,也須在形式上仿效舜、禹的做法,將位讓於啟,而辟居到箕山之陽,然後靜靜地等待著天下萬邦諸侯蜂擁前來朝見,只有這樣,他的位置才有合法性。

伯益確實是這樣“演”的,但是“群眾”們卻沒有這麽配合了。伯益將王位讓給啟後,啟根本就沒有推辭的意思,在各方諸侯的擁戴下,“當仁不讓”地登上了王位。

對於啟的做法,伯益以及東夷族的大小首領們很不滿意,為了永絕後患,六年之後,啟設計在箕山殺掉了伯益。

伯益被殺後,東夷族決定徹底與華夏族決裂,各部落決定向西進攻,攻打中原地區。其中,以有扈氏部落的兵力最為強勁。啟殺掉伯益後,曾在鈞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台之會。啟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雙方在甘地進行了決戰,最終啟評定了有扈之亂。不過,啟雖然仗打贏了,但是無力阻止東夷族部落西遷的腳步。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后羿並不是傳說中的英雄,而是夏朝的一個歷史人物。之所以稱他為后羿,是因為他射箭技術非常了得,和歷史上射掉九個太陽的那位英雄類似。

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後,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轍。后羿自持善射,以為天下無人不服,便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絲毫約束。他像太康一樣終日沉湎於酒色,不問政事。後來,在他的親信中有一個叫寒浞的,也是東夷族人,此人詭計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無人,於是伺機暗殺了后羿,自己當上了國君。

而此時,相也在斟灌氏和斟鄩氏兩大諸侯的扶持下,在帝丘稱王。寒、夏兩國矛盾不斷激化,對抗不斷,為了永絕後患,在寒浞即位的第二十年,他決定向相發起總攻,首先滅掉了斟灌氏和斟鄩氏兩大諸侯,除去了夏王朝的左膀右臂。緊接著便兵分三路圍攻夏都帝丘。夏王相率城中軍民拚死抵抗,終因勢單力薄,擋不住寒軍的強大攻勢。寒軍攻破帝丘,殘酷地屠殺城中軍民和夏後氏大臣,夏王相及族人皆被寒軍殺死,宮室內外血流成河。

就在東夷族人歡慶勝利的時候,借助王宮的水洞子,一個身懷六甲的婦人爬了出來。讓寒浞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個婦人的肚子中的孩子,敲響了他喪命的鍾聲。

(文/ 朱文龍 圖/ 網絡)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