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東媳婦吃飯不上桌”:返鄉筆記裡有多少真實的鄉村?

“返鄉筆記”更需要一種平等的態度傾聽鄉村、與鄉村對話,而不僅僅是批判和指責。

文 | 張豐

這兩年的春節,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對山東的批評,似乎已經取代了前些年對河南的“地圖炮”,成為春節期間的一種“娛樂”。

這不是今年才發生的事。最近幾年,各種網上流行的“返鄉圖鑒”“過年指南”中,山東出現的頻次都是最高的。

喝酒規矩多、開好車好面子、喜歡考公務員,是山東人常見的“標簽”,今年對於“過年不準女性上桌吃飯”的指責又多了起來。

一、現代文明注視下,鄉村陋習在迅速瓦解

在現代人看來,不準女性上桌吃飯,當然是不折不扣的陋習,和講究男女平等的現代文明相悖。

事實上,在廣大的北方農村,這曾經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隨著近30年的城市化發展,新的用餐習慣已經普及,這種陋習已經相當少見。

兩年前,演員郭曉東的妻子程莉莎隨丈夫到山東臨沂老家過年,曾在微博上談到此事,稱“村裡的長者是很照顧我的,特批了我跟老公坐在一起吃飯”,這條微博引發對山東的批評。

但是人們似乎忘了,程莉莎其實是和老公一起上桌吃飯了的。今年,也有山東朋友帶新娶的媳婦兒回家過年,並沒有遭遇“陋習”的逼迫。

這不是說這種陋習完全不存在,只不過在城市所代表的現代文明的注視下,陋習和很多傳統習俗一起,都在迅速的瓦解當中。

不管是“女人不準上桌吃飯”還是“向長輩磕頭拜年”,在農村也都越來越罕見了。

我在老家群裡看到一張現場拜年的照片,人們都在看手機,拜年的吉祥話,據說也變成了城市的“新年快樂”。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似乎理解互聯網上一些人上對山東人的批評:山東是孔孟之鄉,相比於別的省份,傳統的力量或許更強。

但某種意義上說,部分輿論對山東的非議,有多少又是為了批評而批評?

二、知識精英批評鄉村秩序,公眾已審美疲勞

中國的知識精英一直在對傳統鄉村秩序進行反省、批判。魯迅的小說《故鄉》和《祝福》,其實也是一種“還鄉手記”。

在受過現代教育(甚至是留學)的精英看來,鄉村秩序有著落後的一面。在魯迅筆下,只有在少年潤土這種“未開化”的赤子身上,才能看到真善美,故鄉的成年人,大多都是有問題的。

這種批判持續百年,也是中國社會現代進程的一部分。

最近幾年的春節,還鄉手記開始流行,還出現了“博士返鄉筆記”,一些已經習慣城市生活的“鄉村之子”,帶著極強的優勢心理來審視鄉村生活。尤其是“博士”這個頭銜,似乎能夠賦予這種審視以更大的權威性。

但是,很多人也已意識到,中國約6億農民,有3萬多個鄉鎮,317萬個自然村。誰的返鄉日記,都可能描出了複雜現實地貌的一隅,卻代表不了整個中國。正如有學者說的,“對農村基本判斷,應基於科學統計而非‘故事’”。

現實中,農村整體文明程度的提升,又會讓批判陋俗的“舉證成本”被抬高。某種意義上,批評山東這個“孔孟之鄉”,就比過去指責河南農村,更新了一個段位——這可能是決定性的節點,此後,對城市居民來說,鄉村可能就變成徹底透明的存在了。

三、“返鄉筆記”更需要傾聽對話而非批評指責

在中國,“鄉村”和“城市”的二元結構,最終變成了“傳統”和“現代”的並峙。

在這個過程中,鄉村不可能保持自己的傳統,不管是溫情的人際關係(從魯迅開始,精英就不再承認鄉村溫情的一面),還是和諧的自然環境,都會被迅速改變。

“不準女人上桌吃飯”和“磕頭拜年”,這樣的陋習最終都會消失。以春節為例,鄉村一整套的禮儀,可能也會逐漸消解殆盡。最終,人們會發現,鄉村越來越陌生,而成為城市化浪潮中的一分子。

在這種情勢之下,我們要正視一個問題,那些帶有誇張與部分虛構嫌疑的“返鄉筆記”,意義到底何在。

或許,我們需要一種更平等的態度傾聽鄉村、與鄉村對話,而不僅僅是批判和指責;我們更需要構建,而不只是以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去審視。

編輯:新吾 實習生:楊凱文 校對:李世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