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限薪令”再次升級,明星格局洗牌在即?

作者|葉春池

編輯|李春暉

左手補稅,右手限薪,娛樂圈的颶風還在持續。

2月22日,愛奇藝CEO龔宇表示,自去年8月以後,內容的採購成本和製作成本都已經下降,演員片酬從最高的1.5億開始回落到5000萬,平台採購從最高的單集1500萬回落到800萬。

話音剛落,#頂級演員片酬限價5000萬#的話題便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同時,也免不了化身檸檬精——“5000萬還少?”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5000萬對咱們普通人來說已是天價,但對動輒過億的娛樂圈來說,確實已經是“揮淚拋售”,國內娛樂市場在向良性發展,明星價格正在回歸理性。

回溯娛樂圈這場歷時數年的“通貨膨脹”,影視行業從“煤老闆時代”發展到“房地產時代”,聽著是金主橫行、人傻錢多,但整個圈子也算運轉有序,還出了不少好作品。

可是發展到“互聯網時代”,視頻網站之間的激進競爭,流量、IP等概念的大行其道,把娛樂圈的“物價”一下子哄抬到計量部門簡直不像人民幣,倒像是日元。然而高價格卻沒有換來同等價值的作品,無論是天價片酬還是雷劇橫行,都讓吃瓜群眾怨聲載道,整個2018年的影視市場內外交困。

如今對明星片酬的限制,一方面是監管層的明令禁止,宏觀調控影視市場回歸理性。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市場自我調節的必然結果。當唯流量論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新人原創卻屢屢成為市場黑馬,就算沒有監管壓力,老闆們恐怕也不願意再花這個冤枉錢了。

事實上,也只有這種市場內發的力量,才能真正倒逼明星格局大洗牌。

這次來真的?

如果明星能帶來相應的商業回報,那所謂的“天價片酬”,就是存在即合理的市場現象。這也是為什麽過去兩三年間,廣電爸爸不止一次的提出“限薪令”,但市場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星天價片酬屢禁不止。

從2013年到2017年,明星片酬一路走高。這段時間,不僅影視劇版權費被急於用“獨家內容”搶佔市場的視頻網站爭搶抬價,還常常伴有資本杠杆,文藝作品也能化身金融產品。

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天價片酬反應的是演員的供需矛盾。大劇越來越多,3億投資起跳,而一線明星卻相當有限,為了爭奪有限資源,自然是價高者得。而流量藝人、大牌明星在銷售和發行上的便利,也讓片方比起“合適”,更看重“人氣”。

網傳明星片酬

據說《孤芳不自賞》敲定演員後還沒開拍就賣出高價,如果重金砸明星如此有效,那為什麽不呢?

巔峰時期,明星片酬甚至會佔到一部作品總投入的一半以上。但高額片酬卻沒能帶來優質的作品,畢竟付了片酬之後,哪兒還有什麽閑錢放在製作上。

不過,經過2018年的市場調整和政策加壓,限薪和查稅的雙重壓力,加上明星效應的逐漸失靈,不少綜藝節目的陣容都進行了調整。變動最大的當屬《奔跑吧》,節目一下走了鄧超、陳赫、鹿晗、王祖藍四位常駐嘉賓。《王牌對王牌》的王源和歐陽娜娜,也換成了華晨宇和關曉彤。

與一些明星放棄綜藝不同的是,演員們還在苦苦掙扎。對於原來片酬超過5000萬的演員,小部分已經接受了,更多還在觀望。降價似乎是必然選擇,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少明星開始跟限薪鬥智鬥勇。

比如有的演員會選擇用縮短檔期的方法來應對限薪。片酬減半,那檔期自然也就減半。從账面上來看一部戲的片酬是少了,但壓縮出的時間就又可以接另一部戲。到最後依舊是付出了同樣的時間拿到了不變的片酬,並沒有所謂的降低。

甚至還可以用壓縮出的時間接品牌活動、廣告代言,拿到的報酬不比演戲少,還更輕鬆。

除了壓縮檔期,還有不少開拓副業的。“限薪令”發布後,“陰陽合約”外,很多明星以股權代替片酬,把自己變成作品的出品人、製作人,既可以躲開“個人片酬過高”問題,又可以合理避稅。

周冬雨就是《幕後之王》的出品人之一,吳秀波更親自操盤《大軍師司馬懿》,還引出幾樁尚未宣判的官司。不給我片酬那我就從別的地方賺回來,換湯不換藥,沒準兒收入還更高了。

大明星摳腳,小透明當道?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若片方有錢、明星值錢,這個天價片酬怎麽都能給出去。限薪的真正力量,其實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觀眾的用腳投票,越來越不買明星的账,倒是“物美價廉”的小透明屢成黑馬。

像《忽而今夏》這類網劇,一集成本200萬元,30集的成本還不夠一位流量明星的片酬,但播出後效果還不錯;相比之下,陳坤主演的電視劇《脫身》一集640萬元,一部劇光是陳坤片酬就上億,播出後卻反響平平。

如果這類作品對比還不夠明顯,《如懿傳》和《延禧攻略》一定是2018年最富戲劇性的兩部作品。

從陣容上看,相比《如懿傳》的全明星頂配,《延禧攻略》的主演大概只能去那邊演個貴人。但也正因如此,花了大價錢在製作上,《延禧攻略》最終成為年度黑馬,《如懿傳》則未如預期。

《延禧攻略》不僅捧紅了新人吳謹言,更是讓一眾遊離在娛樂圈邊緣的戲骨,像秦嵐、聶遠等再次翻紅,重新回到觀眾視野。靠人賣劇,那是一錘子買賣;以劇帶人,才是長遠之計。

而這也倒逼藝人格局從2018年開始出現明顯變化。硬糖君觀察到,此前最活躍的幾位頂級流量明星,除了早已殺青的電影或劇集外,目前都沒有官方宣傳參與新作品,估計是明星團隊和資方都在觀望。

相反的,白宇、朱一龍、鄧倫、李現、黃景瑜這樣的二、三線演員、新晉流量,則成為製作方爭搶的“香餑餑”。他們有的還不惜自降片酬,試圖多演作品。包括一些有實力的新人小生,如張新成、彭昱暢等也很活躍。

正在內容市場的調整期,又遇到了查稅、限薪,藝人市場格局的調整,怕是就在眼前。

市場的自救

與其說“限薪令”是對“流量明星”的精準打擊,倒不如說是娛樂產業的一場自救。不管是片方還是播出平台,誰又不希望把錢用在刀刃上,誰希望自己的作品淨是被吐槽呢。

以往市場是畸形的,資金是錯位的,把大部分資金放在了演員的片酬上,劇本、布景、特效、後期等方面成本勢必就會縮水,作品品質不能保障。這也是大批五毛特效,沙雕劇情存在的重要原因。

當初明星片酬飆升是市場決定,如今普遍降薪,其實本質也是市場自我選擇的結果。如今網劇盛行,各平台對自製劇的把控也越來越開放,樂於給新人機會,也樂於在內容上進行創新。畢竟,如今無論是大ip還是大流量,都已不是萬全之策,大膽創新倒沒準賭對黑馬。

以往在項目前期籌備階段,通常看演員陣容和主創班底,資方基本就決定了是否參投。但現在被寒冬籠罩的影視公司都很謹慎,為控制風險,他們更看重的是內容本身和幕後班底陣容,這也印證了流量光環的褪色與內容為王的回歸。

有趣的是,限薪令下娛樂明星暫時蟄伏,倒是讓體育明星成了綜藝節目的香餑餑。傅園慧一人就參加了芒果台兩檔綜藝《我家那閨女》和《女兒們的戀愛》。體操奧運冠軍陳一冰在《我家那閨女》中的一些言論,更是掀起了他與前女友、蹦床奧運冠軍何雯娜之間的前塵往事,話題一路飆高。

新舊交替的大形勢下,或許大牌明星應該憂心的並非降薪,而是曝光度降低後的江湖地位不保。這麽看來,那些在粉絲眼中明星的“自降逼格”行為,沒準兒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