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星片酬5000萬封頂政策引發的連鎖反應

明星片酬限制政策發布後,視頻平台內容成本下降,自製、版權內容近兩年有望實現盈利,這些市場信息都將在不久的財報內得到積極響應。而內容成本控制引發的連鎖反應,獲益的不只是平台。

文 |聞人語

來源 | 影視獨舌

限制明星天價片酬的問題再一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2月22日,愛奇藝2018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龔宇在回答分析師提出的內容成本控制問題時,列舉了明星片酬下降帶來的利好因素,隨後,#頂級演員片酬限價5000萬#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熱烈討論。

龔宇

與輿論形成呼應的,是近段時間以來相關影視部門持續頒布的一系列重拳整治政策,反覆強調貫徹執行影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片酬按“四七三”比例配置的政策意見(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40%,其中,主要演員片酬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片酬不低於總片酬的30%)。

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與六大製片公司也響應相應指導政策,並在此基礎上嘗試推行單個演員單集片酬(含稅)不超過100萬,總片酬(含稅)最高不超過5000萬的具體定價規則,引發市場關注。

對於明星天價片酬這一問題,影視部門的高度重視、行業的聯合發聲、輿論的持續關注都有因可循。

在資本進場,助推明星片酬居高不下的同時,一則在影視內容生產環節,製作成本空前高漲,生產壓力遽增;二則在影視內容採購環節,製作方將相應製作成本轉嫁至採購平台,版權內容價格水漲船高,平台議價余地有限。

兩相疊加,於平台而言,無論是自製內容生產抑或版權內容採購,都面臨較高成本控制壓力。抑製明星天價片酬的必要性由此凸顯。

而這背後,不僅是出於平台內容成本控制的現實需要考慮,最終受益的,也將是包括明星本身、其余工種從業人員以及內容消費者在內的內容產業生態鏈端的各方人士。

成本下降

自製、版權內容近兩年有望實現盈利

自製內容是平台彰顯自身實力、提高用戶黏性過程中必須佔領的高地之一,在自製內容生產環節,過高的明星片酬支出分攤大量製作成本,容易導致成本配置失衡,擠壓包括布景、服裝、拍攝周期、後期製作等在內的其余製作經費,致使最終作品製作粗陋、內容生產效果大打折扣,影響用戶消費體驗。

根據中國基金報於2018年8月11日發布的《別了“天價片酬”!演員報酬最高5000萬封頂,九大視頻影視公司重大宣布!》一文內容,“部分國內演員的片酬甚至已經達到影視劇全部製作成本的50%-80%。”

在此前提下,預留給服化道、剪輯、後期製作等各生產環節的支出比例壓縮至20%-50%,在違背生產規律的同時,也導致明星之間攀比薪酬之風盛行,漫天要價的行為數見不鮮,不利於良好生產秩序的建立。

編劇高滿堂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曾表示:“演員高片酬的現象導致很多投資方真是不敢拍了。一部劇投資一個億,如果小鮮肉拿走7000萬,還剩3000萬編導費用、製作費用,我想這部劇的質量肯定是不敢恭維的。”

對於當下正在擴充自製內容儲備、吸納新增訂閱用戶的平台而言,一旦這種不合理的製作成本配置情況延續下去,將干擾其正常生產計劃,不利於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

此外,在“台退網進”整體格局下,包括愛奇藝在內的視頻平台已經成為影視版權內容採購的大頭,在版權軍備賽的角逐過程中,製作公司受製於高額明星薪酬成本,順勢將成本壓力轉移至採購方,催生版權內容價格動輒數億元的不合理市場行為。

按照當下正在推行的“四七三”製作成本配置比例政策,剔除明星至多40%的薪酬支出後,余下至少60%製作成本將在其余內容生產環節發揮積極作用。

這在保證影視內容高質量、持續、穩定產出的同時,緩解了成本投入壓力,市場上將湧現更多高性價比的優質內容,自製內容生產支出與版權內容採購支出都將有機會控制在合理區間內。

根據龔宇在今年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的信息,自2018年8月份“三大六小”聯合發布《關於抑製不合理片酬,抵製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後,自製劇演員最高限價為5000萬,製作成本同比大幅降低,同時,版權劇的採購成本也由最高超過1500萬一集回落至現今的800萬以下一集。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市場信息都將在不久的財報內得到積極響應。

按照行業規律共識,並結合愛奇藝2018年內容成本投入經驗計算,正常情況下,電視劇的製作周期普遍在6-10個月前後,綜藝的製作周期普遍在5-7個月前後,各取雙方中位數,按照電視劇製作周期8個月、綜藝製作周期6個月的標準統計。

內容成本控制引發的連鎖反應:

獲益的不只是明星

在限制明星天價片酬,影視內容生產、採購成本得到有效遏製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中,平台雖然是受益匪淺的一方,但絕不是唯一的獲利者。

在各工種參與內容生產、平台進行內容採購(自製)、內容抵達用戶這一相對穩定的閉環內,包括明星在內的各工種從業人員、平台方以及用戶都是身居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並且他們之間彼此影響,共同帶動內容產業生態鏈的生生循環。

平台是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其積極控制內容成本的前提下,正面影響將在包括明星、其余工種從業人員以及用戶在內的各方身上釋放,這有利於內容產業生態鏈的全方位優化。

首先,對於明星本身而言,平台的內容成本控制迫使天價演員走下神壇,未成名演員脫穎而出,新人效應逐漸明顯。

在平台嚴格控制內容成本的過程中,明星薪酬投入佔總內容投入的比例大幅降低,天價明星面臨有價無市的尷尬處境,在政策指導以及新人輩出的壓力下,有更大概率以正常價格參與演出。

對於要價合理的未成名演員、新人演員而言,平台更加傾向於與他們合作,進而實現內容成本控制。這些演員知名度大漲的同時,商業價值顯著提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今年1月份,影視製作人謝曉虎接受北京日報採訪時曾表示:“以前演員就是一切,片方見面互問‘你家用誰’,從來沒有人說拍的是啥,現在大家都在想怎麽講好故事、用什麽樣的拍攝手法、演員怎麽表現。你看看最近火的戲和演員就知道,還是故事好、演得好更能打動人。比如《大江大河》裡的宋運萍走了,好多觀眾捨不得。還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大娘子和老太太,就因為演員演得好,現在多火呀!”

其次,對於產業鏈條內除明星外的其余工種從業人員而言,平台出於合理控制成本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削減版權內容預算,採購行為愈發謹慎,這有利於緩解為明星打工的不合理現象。

更多經費被用於劇本創作、現場拍攝、後期製作等環節,極大激發編劇、導演、攝影、剪輯等其余鏈條從業人員創作活力,進而提高內容製作品質。

最後,作為內容最終的消費者,用戶正在變得愈發“挑剔”,他們是否願意在平台產生消費行為,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平台優質內容的儲備情況。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發布的《2018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網絡劇篇)》閱聽人屬性分析顯示,在影響觀劇選擇的影響因素中,82.7%的受訪者認為題材、故事是最重要的,其余均是次要因素。

滿足用戶需求的關鍵正在於合理控制內容成本,保證優質內容儲備,用高質量的作品俘獲用戶。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接受中國新聞網採訪時也曾表示,當下觀眾和市場日趨成熟,“現在觀眾的選擇一定是好作品而不是大明星”,建立和完善影視劇投入、分配比例,有助於加速影視行業供需關係平衡。

可以明顯感知到,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在當下愈演愈烈的用戶爭奪戰中,平台肩負的壓力不言自明。抵製不合理薪酬,肅清行業風氣,是平台基於自身內容發展需要的一次主動出擊,其正面效應正在持續不斷釋放中。

此外,平台在推動健康行業秩序建立的過程中,應當得到各方積極響應與支持,共同重構正常市場秩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