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文物當時就是奢侈品,價值太高,連乾隆都不敢多做

中國古代文化鼎盛,許多技術長期居於世界的前列,贏得了美譽。比如說瓷器,就是長盛不衰,無論是唐宋,還是元明,不同的階段都有大名鼎鼎的瓷器品種。在清朝,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並結合西洋技術,創造性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瓷器品種。其轉運站心瓶就是陶瓷藝術的珍品,一件藝術瑰寶。

所謂轉心瓶,就是由內瓶、外瓶、底座組成的玩賞器。它的外瓶鏤空,內瓶上面繪製著各種各樣的紋飾。內外瓶分別燒製後,組裝在底座之上,內屏可以轉動。人們通過鏤空的外瓶,就可以看到裡面的花鳥魚蟲、人物形象不斷變化,如同走馬觀花,又像皮影戲一般。正如清末國學大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所記載的:

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裳殊品也。

那麽轉心瓶能幹什麽?能裝水嗎?不能,即使盛水,倒出來的時候也極為不便,一不小心,還容易碰壞內外瓶。它實際上,完全是一種觀賞品,只能欣賞把玩所用。

不光是沒有實用功能,而且轉心瓶製作的難度極大。外瓶的鏤空本來就已經很不容易掌握,廢品率極高,但重點還是在內外瓶的配合。外瓶的底部要做成鈕狀,內瓶的底芯要做成槽狀,兩者嵌套既要嚴密,又要能夠靈活轉動。這極為不容易,因為在古代,燒製陶瓷的溫度很高,而到底多少度,沒有現代的測量方法,完全憑借工匠的經驗水準。再加上陶土的種類、批次不同,導致成型後的收縮率有所區別。

因此,如果稍微有一些偏差,就會讓內外瓶無法嵌套,或者無法轉動。即便是能夠轉動,也一定要達到宮廷所要求的順暢、均勻,不能有半點馬虎。因此,這種轉心瓶,就成為了皇宮中的奢侈品,只有在清朝國力最為強盛的康乾盛世才出現。

不少朋友對文物的價值非常關心,其實對於大多數文物來說,越是在當時貴重的文物,到現在就更值錢。對於轉心瓶來說,2011年,一件琺琅彩“吉慶有余”轉心瓶拍賣成交價格超過五億元,轟動一時。但是,那還只是普通的轉心瓶,完全比不過南京博物院的《清高宗行圍圖》轉心瓶。

這隻轉心瓶高為70厘米,口徑為20厘米,底徑為24厘米。它的外瓶鏤空紋飾都是別出心裁地使用了山水林木的造型,而且外瓶的藍釉,非常鮮豔醒目,幾乎也是當時釉彩的巔峰之作。它的內瓶,展現的是清高宗到木蘭圍獵的場景,為了烘托乾隆的英明神武,圖景之中還繪製了許多大臣跪拜的人像。

最為令人叫絕的是,它不僅能夠通過內瓶的轉動,在鏤空中窺視乾隆出獵的耀武揚威,而且還轉心瓶夾層上的12個牙雕人物還可以活動。通過鏤空處,人們用手撥動這些牙雕人物,它們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姿態,比如磕頭、作揖等等。這樣的設計,當然比普通的轉心瓶製作更加困難,增添的新的難度。因此,連一向不在乎燒錢的乾隆,也不得不特別叮囑:

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嗣後按節進十數件。

根據記載,這種《清高宗行圍圖》轉心瓶最早燒製於乾隆八年。後來在乾隆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因為木蘭圍獵的活動,又燒製了一些,但總數不過幾十件。因為太過精巧,又容易破碎,到現在僅存的也就南京博物院所藏這一件而已。它雖然在當時就是奢侈品,只有天子才能把玩,但現在卻成為了人人都可以欣賞的文物,還是一件大好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