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止“農家樂”,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瓷賞析

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乾隆瓷器,現從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中選出數件作品加以簡要的介紹。

圖1 清乾隆 礬紅彩留白纏枝花紋碗

1.清乾隆 礬紅彩留白纏枝花紋碗(圖1)

高6.5、口徑12.7、底徑5.7厘米,傳世品。侈口、深腹、圈足。碗外壁以礬紅彩留白畫纏枝花卉,器裡白釉,底足青花署“大清乾隆年製”6字3行篆書款。礬紅地留白瓷是乾隆時期常見的品種,器型有碗、盒等,胎極薄,工藝精湛。礬紅釉自明宣德時期燒製成功,以後歷代皆有燒製,因為銅紅釉燒造難度大,作為替代品,以鐵為主要呈色劑的低溫紅釉應運而生,且因為呈色穩定,成本低廉,因此頗受歡迎。清藍浦《景德鎮陶錄》載:“礬紅釉,用青礬煉紅加鉛粉、廣膠合成。”因此稱礬紅,又稱鐵紅。

圖2 清乾隆 礬紅藏草瓶

2.清乾隆 礬紅藏草瓶(圖2)

高22、腹9.4、口徑3.4、底12.1厘米。圓口、圓唇、長直頸,頸部突出扁圓形飾,溜肩鼓腹,腹下部漸收,倒盤式底。從口沿起花紋飾依次為:雲雷紋、花瓣變體蓮瓣、如意雲頭、桃型飾、蓮花朵、變體蕉葉、粗細雙環、變體蓮瓣。此瓶製作規整,紋飾描繪得十分精細,是典型的乾隆官窯精品。

圖3 清乾隆 仿龍泉桃形洗

3.清乾隆 仿龍泉桃形洗(圖3)

高2.3、長13、寬11.8厘米。器型為半個桃形,一端有桃枝、樹葉及一小桃,通體青綠釉,底有9個支釘痕。

龍泉窯在清代已經很少能燒出上佳的器物了,而且自康熙中期以後基本上處於停燒狀態。乾隆時景德鎮除仿五大名窯也仿燒龍泉窯,而這時的龍泉窯一些傳統的燒製技法已經失傳,燒成的器物釉面缺乏那種厚潤如玉的感覺,稀薄泛黃,已經失去龍泉青瓷不尚紋飾、以神勝形的傳統風格。本文介紹的這件桃形洗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這些胎釉上的缺陷,但它的造型和裝飾都很別致。是乾隆朝為數不多的龍泉瓷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圖4 清乾隆 白瓷三足提梁壺

4.清乾隆 白瓷三足提梁壺(圖4)

通高17.2、口徑8厘米。口、小直徑、豐肩、鼓腹、漫圓底,下承三獸足,腹有兩道凹紋,上面有小乳釘飾,中間刻花鳳戲牡丹,腹部一半圓形耳,一龍首流,提梁為龍身形,漫圓形蓋、如意鈕、周圈瓔珞紋。全器滿施牙白釉,質堅。此壺體設計精巧,構思新穎,是乾隆民窯作品。提梁壺,始於北宋,流行於明清的一種壺式。以器肩部安提梁而得名。

圖5 清乾隆 蘭地黃龍紋盤

5.清乾隆 蘭地黃龍紋盤(圖5)

盤高4.4、口徑25.3、底徑16.1厘米。碗敞口、斜弧腹、圈足,內外壁均為蘭地黃釉雙龍趕珠紋。內底為正面趕珠龍紋。圈足內白釉青花“大清乾隆年製”6字3行篆書款。

龍是封建權威的象徵,皇帝以“真龍天子”自居,皇室使用的器物上充滿著龍紋。作為一種紋飾或圖案,龍紋在瓷器上出現大抵是在五代時期,龍紋使用最早沒有太多的禁忌。元代時對龍紋瓷的燒造有了規定,到了明代,統治者對龍紋實行壟斷,凡飾有龍紋的瓷器大多為官窯器物,清代對龍紋的使用更加嚴格,五爪龍紋嚴禁民間使用,三爪和四爪紋民間方可使用。此盤器型規整,釉面瑩潤,雙龍圖案生動傳神,呼之欲出,是乾隆時期官窯製品。

圖6 清乾隆 茶葉末釉鼻煙壺

6.清乾隆 茶葉末釉鼻煙壺(圖6)

通高8.5、口徑1.2、底徑2.3厘米。瓷質,有珊瑚蓋。此煙壺圓口、直頸、廣肩、筒腹、圈足,全器施茶葉末釉。

乾隆朝是鼻煙壺的鼎盛時期,其製作規模最大,品種質地繁多,選材精良,造型新奇,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是裝飾繁縟,精工細作。

茶葉末釉是乾隆時期著名的色釉品種,是高溫一次燒成的乳濁釉,施釉較厚,釉中含有很多不規則的黃色小點。釉面為失透狀,釉色黃、綠相間,在暗綠色的底釉中閃耀著許多美麗自然的黃色星點,猶如將茶葉研成細末調在釉裡,古樸清麗,耐人尋味,俗稱“茶葉末”,綠者為茶,黃者為末。茶葉末釉得名於它的顏色,但這只是一種較為常用的名稱,根據它們顏色的細微差別,還有一些別的名字,如“蟹殼青”或“蟹甲青”。乾隆時期的茶葉末釉釉面平靜或有棕眼和絲紋,不及雍正時期的滋潤。

圖7 清乾隆 爐鈞釉燈籠瓶

7.清乾隆 爐鈞釉燈籠瓶(圖7)

高23.2、口徑7.8、底8.2厘米。燈籠瓶,瓶式之一。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圓腹、圈足。該器物腹部貼對稱雙暗耳,通體施爐鈞釉。乾隆時爐鈞釉主要特點是藍、綠、月白色交織而成。器底為3行“大清乾隆年製”6字篆書款。底款有要磨掉的現象,即一說所謂“挖款充舊”;另一說稱此類器物乃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搶時流失民間,光緒時宮廷命端方、慶筱山查尋收回,有人怕因隱匿不報而被治罪,故挖去官款。爐鈞釉燈籠瓶是由北京文物總店調撥的,屬館藏二級品。

原文作者:高雪 張語師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瓷》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