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精美絕倫的文物,足夠讓人眼前一亮,乾隆都對它愛不釋手

在南京博物院中,有一件鎮院之寶。在學術上,它的名字叫做“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但實際上,人們更喜歡稱其為“《清高宗行圍圖》轉心瓶”。中國是瓷器大國,瓷器也是我國的重要文物之一,無論是種類和數量上都在各類文物中首屈一指。但正因為如此,要想脫穎而出,成為鎮院之寶甚至國寶,是極為不易的。但這件文物,卻經受了專家們挑剔的眼光,它所獲得的盛譽,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轉心瓶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一種瓷器品種,它雖然是瓶類,卻沒有盛水的實用功能,完全是一種觀賞器。轉心瓶由內外兩個瓶組成,外瓶表面一般做成鏤空,內瓶則有著花鳥蟲魚或者人物造型等各種圖案。內外瓶之間可以旋轉,人們可以通過外瓶的鏤空,來欣賞內瓶不同紋飾的變化。

別小看這種瓷器,它的製作難度極大。因為內瓶和外瓶,是通過底部的卡槽相互嵌套的。外瓶底部做成槽形,內瓶底部做成卡形,它們需要緊密契合而又相當靈活,才能達到欣賞效果。在燒製的時候,窯工沒有測量溫度的科學方法,只能憑借感覺和經驗,而且每批次的瓷土的收縮率還不一樣。因此,製作這樣的轉心瓶廢品率很高,也只有宮廷才能生產,一般是安排在景德鎮的官窯製作。

所以,每次當有轉心瓶在各大拍賣會面世,都會成為當場的焦點。比如2011年,一件琺琅彩“吉慶有余”轉心瓶的成交價格就超過了五億。然而,相比於南京博物院的這件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瓶子就大氣磅礴,與眾不凡。它高為70厘米,口徑為20厘米,底徑為24厘米,全身是頂尖級的藍釉,鮮豔奪目,如同寶石一樣。在瓶口處,是精心用描金粉彩繪製的紋飾,雍容華貴,彰顯出皇家氣派。在瓶身處,則是以山水為紋飾的鏤空,精致到了無以複加的底部。在瓶子底部,是以湖綠釉書寫的“大清乾隆年製”篆書落款。

內瓶中的圖案,是乾隆參加木蘭圍場時的情景。所謂木蘭圍場是清朝統治者入關之後,為了不忘祖宗創業艱難,定期舉行的皇家狩獵活動,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宮廷儀式。圖案中的乾隆,英氣勃發,在信馬由韁之間接受著眾人的跪拜。當內瓶轉動時,宏大場景讓我們置身其中,仿佛親眼見到了當年的盛況。

如果只有這點,那還談不上什麽特殊之處,這件轉心瓶固然珍貴,也不會成為國寶。令人叫絕的是,與現存別的轉心瓶不同,它的內瓶上還鑲嵌著12個牙雕人物,不僅同樣可以轉動欣賞,而且還可以通過鏤空撥動它們,讓它們做出作揖、跪拜等不同的動作。

在乾隆八年的木蘭圍場之後,景德鎮禦窯廠窯務督理唐英奉命製造一批轉心瓶來作為紀念。唐英和他的助手,絞盡腦汁,終於設計出了這種繁瑣到了極致的轉心瓶。當設計圖樣進呈乾隆之後,對此頗為懂行的乾隆,也感覺太過奢侈,花費太多,居然也不敢多造。他對圖樣十分滿意,但做出了如此批複:

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嗣後按節進十數件。

於是,這種轉心瓶就是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這幾年木蘭圍獵之後,才製作了一些,數量也只有幾十個。大部分時間,它們都是被收藏在沈陽的行宮,乾隆對其愛不釋手。然而,在清朝滅亡之後,經歷了諸多變故,目前就只有一隻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幾經輾轉,來到了南京博物院,成為了傲視群雄的國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