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評網絡募捐:所有信任最終都來自透明

網絡募捐幫助很多人的同時,也會引發質疑。去年一個名為“同一天生日”的爆款網絡募捐活動就被有關部門叫停。網絡募捐因其門檻低、傳播廣、效率高等特點,改變了傳統的慈善募捐形式,然而一些亂象的存在卻會透支人們的愛心和信任。

仔細剖析那些導致爭議的網絡募捐事件,問題症結大多可以歸結到求助事實的真實性和募捐善款如何處理這兩點上。

一方面,互聯網是虛擬太空,公眾判斷的依據只能憑借求助人發布於網上的資訊。為了博取同情,許多網絡募捐資訊都訴諸情緒渲染,背後的真實性卻無從考證。這讓一些求助動機不純的人借機誇大、編造事實,結果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減少了被救助的機會。

另一方面,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募集的善款,無一例外都是捐贈人為了特定救助目的而慷慨解囊,這意味著所得善款必須專款專用。然而,現在一些受捐贈人有種誤解:善款一旦到手,就成了可以隨意支配的財產,並不一定非得專款專用,而一筆筆糊塗账也常常讓愛心人士“很受傷”。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制度上的及時回應尤為必要。2016年通過的慈善法明確要求保障募捐對象的知情權,規定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2017年7月30日,民政部公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台基本技術規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台基本管理規範》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對募捐主體、募捐資訊、網絡安全管理、社會監督、評價退出機制等作出明確規定。在“互聯網+”深度普及的今天,網絡募捐也會隨之發展,而近年來不論是在國家立法層面,還是有關責任部門的監管層面,都在積極調整對策。

對於網絡募捐來說,所有信任最終都來自透明。除了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各類公益平台作為慈善募捐推向社會前的“守門員”,無論是審核求助資料的真實性,還是跟蹤監督善款去向,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慈善本就是顆顆愛心的匯聚,互聯網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動力、更大平台。網絡募捐作為新事物,只有及時化解成長的煩惱,才能把好事辦好,讓愛心在陽光下得到悉心呵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