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騰訊公益的“中國樣本”實踐

文|鋅刻度記者 浪鷹

編輯|許偉

公益,從高處看是文明的根基,俯下身看是每個人內心善良的角色。

1995年2月,患罕見疑難病症的山東少女楊曉霞,通過海外華人學者和國際友人網絡的幫助,最終得到了救助;兩個月後,為救治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事件,各國醫生為她“網上會診”,也引起國內外輿論界的轟動。

這是我國互聯網公益的啟蒙性事件。25年後,互聯網公益由一粒種子破土成長為棟梁——據國家民政部日前公布數據,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2018年共為全國1400余家公募慈善組織發布募捐信息2.1萬條,網民關注和參與超過84.6億人次,募集善款總額超過31.7億元。

在中國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看來,這些數據表明,互聯網+慈善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個鮮活的互聯網慈善“中國樣本”。

與此同時,互聯網對公益並非一味的支持和稱讚,個別公益因項目信息失真或過度誇大而導致的信任“黑匣子”事件,破壞了用戶的信任。

而“理性公益,科技向善”,是一家中國科技公司實踐的“中國樣本”長久健康發展之道。

1/不是百米跑,而是馬拉松

“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場百米跑,而是一場馬拉松。”5月16日,在廣州召開的2019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就在主題演講中如此表示。

25年前,當楊曉霞和朱令開啟中國互聯網公益啟蒙時,還在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的陳一丹,還未與馬化騰、張志東等人聯合創立騰訊,恐怕也絕不會想到,他將在20多年後,成為互聯網公益第一人。

2017年,富比士2017年中國慈善榜上,陳一丹以23.7億元的年度現金捐贈總額晉升“首善”,遠超恆大許家印和盛大集團的陳天橋雒芊芊夫婦。此外,以陳一丹命名的基金會,在文化傳承、倫理道德教育與人生智慧教育等相關領域,也建樹頗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為武漢學院投資20億元。

而作為騰訊基金會的首任理事長,陳一丹將騰訊每年捐贈公司一定比例的利潤制度化,與第三方公益基金,如“壹基金”、“青基會”、“兒基會”等合作,做可持續的公益項目——根據民政部門日前公布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去年的數據,其中騰訊公益居於首位,去年募款17.25億元,超過了其他19家平台的募款總額。

他甚至還在去年10月,為中國互聯網公益事業寫了一本書——《中國互聯網公益》,2019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每位到場嘉賓就人手一本。書裡面在走訪了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平台、社會組織等多個部門之後,詳細記錄了中國互聯網公益歷史,以及美英日等國的互聯網公益發展之路。陳一丹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政府和企業公益慈善事業推薦讀本。

不過,就是這位中國互聯網公益第一人,無論是在他的著作中,還是在公益峰會上,大力倡導的卻是將個體情緒的衝動型行善,將“公益2.0”升華為持久的“理性公益”。

“理性公益”是2018年99公益日上,陳一丹提出的理念——僅基於個體情緒的衝動型行善,往往流於一時或一事的付出。“我們希望引導捐贈者拋棄施捨的心態,在有限的現實條件與道德的高要求之間找到平衡。”

“公益要超越情感,需要理智,有效最重要。”在陳一丹看來,這自古如此,如同《中國互聯網公益》一書中所說,中世紀的歐洲就有因不可抗力致貧的“值得幫助者”和因懶惰致貧的“不值得幫助者”,公益的道德標簽很容易被泛化,符合公序良俗是公益事業的底線。

2/在支付前多想一秒

過去十年,生於草莽的中國互聯網快速趕超西方,而在與公益結合方面,同樣意外地實現彎道超車。

2007年,在陳一丹的推動下,騰訊成立騰訊慈善基金會。次年,汶川大地震發生。隨即騰訊的公益平台發起募捐,幾天之內,集結了30餘萬人次的網友向災區捐贈2300餘萬元。

在這次突如其來的天災中,互聯網推動公益的潛力得到發掘,也讓中國的公益事業進入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時代。

2012年前後,移動互聯網與電子支付的結合,分別解決了傳統公益信息傳播不易和小額捐贈障礙的問題,這幾乎將整個互聯網公益推上了“快車道”,互聯網募捐自此一路高歌,許多網絡募捐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互聯網公益就此進入2.0時代。

不僅僅是BAT等大平台的努力,民間“草根公益”也得以興起,從“微博打拐”到“免費午餐”,到2014年關注罕見病“漸凍人”“冰桶挑戰”運動都是“草根公益”時代的典型事件。

不過,也就是在2011年6月20日,網名“郭美美baby”一條“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炫富微博,並宣稱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商業總經理,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並給社會公益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此後,不少公益機構、企業乃至個人在利益的驅使下,極大透支對中國互聯網公益信任的上述騙捐、“套捐”事件——最新爭議事例是,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因突發腦出血住院,有網友質疑稱,吳家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大病有醫保,為何還會發起巨額眾籌。

拋開吳鶴臣事件本身真相,作為一個慈善平台,如何持續有效地運轉?中國公益行業該如何進一步擁抱科技大潮?公益機構要怎樣與用戶建立起更穩定的信任橋梁?

對於所有關心中國公益的人來說,都是一個考驗。

陳一丹認為,當中的關鍵是公正性和透明性,需要有透明的機制披露資金的來源和去向,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網友會用指尖投票。

這是“公益2.0”向“理性公益”升級原因,同樣也是騰訊2018年在公益平台上線“冷靜器”功能的原因,用戶在騰訊公益平台上捐款時,會強製跳出“透明度提示”提示頁面,引導用戶詳細了解項目情況後再做捐款決策。

陳一丹說,他們希望捐贈者能在支付前多想一秒。理性思考後的捐贈決定、充分及時的信息披露、專業高效的運營機制,這些額外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在騰訊看來比單純的資金捐贈更重要。

這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價值觀的典型案例。

這得到來自用戶最真實的回報和支持是——“冷靜器”上線後一年內,人均募捐額、平均單筆捐贈額均有明顯上漲,2019年第一季度複捐率為24.56%,同比去年增加9.78%。理性公益不僅沒有阻攔用戶的捐款熱情,還收獲了更多持久性的捐款意向。

3/實現公益方式沒有邊界

事實上,所謂理性公益,說到底,是希望參與各方理解與尊重公益事業的發展規律和邏輯,讓數億用戶的每一份善念都能發於真心、成於理性、恆於透明。

同情心本是人類的天賦本性。亞當·斯密就在《道德情操論》中寫道,“憐憫或同情……即便十惡不赦之人、最頑固的慣犯,都不能完全自絕於這種情感。”

20年來,隨著互聯網發展和普及,互聯網公益也星火燎原般的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美國、歐盟、日本都出現了成熟的互聯網公益模式和互聯網慈善組織。

雖然每個國家的互聯網發展路徑不盡相同,但利用科技、數字化手段,去不斷推動公益邊界的擴展,卻是共同選擇。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助理執行乾事Ute Klamert就指出,科技越來越成為實現全球“零饑餓”的核心,數字化轉型正在幫助我們更高效的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新時代需要大公益觀,新公益觀,創新公益模式,推動公益創新,‘科技向善’的互聯網則是公益社會化的重要手段。”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表示。

而如果具體到騰訊,這同樣是一家科技公司,利用技術去主動承擔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開創性探索的過程。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說,近幾年來,騰訊公益積極聯合公司內部上百條產品線,探索如何用“科技向善”方式,讓每個普通用戶都輕鬆融入到公益場景中來,構建了覆蓋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公益”圈層。

比如2017年8月在微信圈刷屏的“1元畫廊”:36幅自閉症兒童所做的畫,上線僅1天,就吸引了超過580萬人參與,完成了1500萬元的募捐目標。

比如利用騰訊優圖AI開放平台找回的“小耗子”。他被拐時才三歲,父親桂宏正除了靠著一張嘴兩條腿走遍全國不斷尋找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找回自己的孩子。最終,十多年後,在警方的不懈努力和“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幫助下,“小耗子”終於被找到了。

比如依靠騰訊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實現了全國“為村”的互聯互通,同時,鄉村如何借助互聯網進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和農村電商發展。

再比如那款蹦蹦跳跳的闖關遊戲《燈山行動》。它來自於“我是創益人”大賽,通過這個小遊戲,可以為20789個山區兒童的上學路裝上太陽能路燈,點亮他們的上學路。

“社會的痛點,就是公益的起點。”這是陳一丹的說法。

實際上,在“科技向善”理念下,公益實現的方式,或許本就沒有固定邊界——由情感出發,走向理性持續,不是關心公益的數字而歡呼,而是專注於公益的理性循環。鍥而不捨,馳而不息。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