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逾130家三板醫藥公司曬業績 醫藥研發獨角獸盈利超億

  逾130家新三板醫藥公司曬業績

  醫藥研發“獨角獸”

  盈利超億元

  ⊙郭淨淨

  3月29日,榮恩集團、長興製藥、東方明康等醫藥掛牌公司發布2017年年報。至此,包括已披露業績快報和業績預告的公司,截至3月29日,已有130多家新三板醫藥公司披露了去年業績情況。受益行業持續復甦,超八成新三板醫藥公司2017年交出了滿意的成績單。

  八成以上去年營收增長

  上述130多家披露去年業績的新三板醫藥公司,超過八成營收增長,超過六成盈利增長。

  除了增速明顯,不少醫藥掛牌公司已經步入規模生產。在披露2017年業績的醫藥類公司中,至少75家公司的營收超過1億元。其中,上市公司天士力旗下醫藥商業公司天士行銷目前以總營收98.48億元位居醫藥公司營收榜首位,位居已披露業績的新三板公司的第三位。成大生物、合全藥業、原子高科等盈利超億元的製藥公司,目前躋身新三板公司盈利前百強。

  在業內人士看來,醫藥公司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復甦和政策推動。安信國際證券、川財證券等多家研究機構認為,2017年新版醫保目錄頒布、鼓勵創新藥和仿製藥發展政策頒布、兩票製執行等多項政策,推動了醫藥領域整體發展。

  醫藥研發、流通類公司具規模優勢

  截至3月29日,新三板市場共有676家醫藥類公司,其中包括253家醫藥研發企業、70家中藥生產公司、160家醫療器械公司、36家保健護理企業、95家醫藥商業公司和62家醫療服務公司。

  前述研究機構認為,在製藥領域,國外新藥加速引進,將推動我國製藥行業加快優勝劣汰,從低端仿製藥為主轉型為創新藥和優質仿製藥並行發展。從2017年業績情況看,成大生物、合全藥業等受資本市場關注的醫藥研發“獨角獸”企業和津同仁堂、源和藥業、嘉禾生物等中藥生產企業,已經形成一定營收規模,並擁有較高的毛利率,公司盈利均超億元。

  但近期“進口抗癌藥力爭降為零稅率”的消息,或給新三板相關業務公司帶來一定影響。比如,去年虧損2.92億元的君實生物以創新單克隆抗體研發等聞名業界,公司自主研發的抗癌藥品近日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受理新藥申請;濱會生物的抗腫瘤新藥目前仍處於臨床審批階段,預計3年後進入醫藥市場。

  從醫藥流通企業來看,兩票製等政策或促進相關企業的兼並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天士行銷、康澤藥業和柯菲平等相關公司去年營收均超10億元,已形成一定規模優勢。

  新藥研發、申報審評、上市銷售等各環節的配套政策跟進,使得國內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同禹藥包、中紅醫療等公司去年營收均超5億元,盈利均超6000萬元。

  相對而言,新三板醫療服務、保健護理類公司規模較小。醫療服務類公司華韓整形去年營收為6.33億元,盈利2901.52萬元,保健食品公司老來壽2017年則虧損2471萬元。

  (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