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博峰|安吉白茶尋訪記

江南好,茶飄香。一縷陽光,一朵白雲,總是讓人思憶安吉白茶,難以忘懷那鮮美的茶滋味。古代交通閉塞,美味不出家鄉。茶,釆自茶樹新梢的幼嫩芽葉,看似單調的素材,假以炒茶師們丹青妙手的精雕細琢,製成人生五味。自古及今,愛茶至深的人們矢志不渝追求新鮮,新近自然,鮮為純潔。杯中窺茶,葉白脈翠,煥如積雪,燦若春華。

數年前,北方人多數隻知安吉白茶,不知有福鼎白茶。知曉福鼎白茶分屬於白茶類者,與不知安吉白茶分屬於綠茶類者,常為此發生原本無謂的口舌之爭,事後也都一笑了之。區分茶類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科學認知,目地是求真,追求事物的本質。茶色貴白是過往歷史中的文化傳統,目的是求美,真正的貴族氣質。宋徽宗《大觀茶論》視白化的茶樹為珍品,尤愛白色的茶湯。明代文人上承宋學,一言以蔽之,湯色貴清白。

究其本源,文化人類學揭示了其中的奧秘。直至清朝結束以前,華夏民族子民向來認為自己屬於白皮膚,以白為美。直到18世紀瑞典的生物學家林奈對樹木分類,同時也分了四大人種,將亞洲人稱為黃種人。睜眼看世界,改變舊認知,亞洲人膚色確實沒歐羅巴人白。傳統的中國人視白色為大道的化身,《道德經》稱道有三個化身,誰是其中之一?倘若你問天真的孩童,他會告訴你:水是白色的。魯迅說中國人的根柢全在於道教,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恰如其分。在科學未彰的時代,安吉先民們觀察自然挑選了白化茶樹品種,1930年代的孝豐鎮馬嶺崗,1980年代的天荒坪鎮大溪村,白化的茶樹品種在這片熱土上一代代繁衍生息,卻從不曾忘記大山的養育與人們的眷顧。

2012年的4月4日上午,自安吉縣城驅車出發,前往天荒坪鎮大溪村,尋訪位於白茶谷的白茶母樹。來自山西長治的茶友薛晉峰大哥開著道奇公羊商務車,載著我們一行直奔大溪村。那時候已經開始有了手機導航,只是不若今時那般精確,需要時不時下車向路人詢問。車技高超的薛大哥開著商務車,直抵谷底的路盡頭,車寬路窄,右側車輪一半懸空。一車的人都受驚嚇的不輕,趕緊下車步行,為顯示義氣的自己硬著頭皮坐在車上陪著開車的薛大哥硬往前拱,車輛最終有驚無險的停到了一戶農家院前,大家步行前去探訪白茶母樹。

時隔七年,2019年的清明時節,再度前來探訪白茶母樹,假期人多車多,道路擁擠,走得很慢。路途漫長,邊走便與校友丹陽、少卿閑聊。只是不覺間,三番五次走錯路,到了景區停車場,詢問本地人確認後,一直開車沿柏油路到大溪村的盡頭。正當中午時分,行程緊迫片刻等不得,頂著大太陽安步前行。身處山谷間,腳下的石板路,路旁的清淙溪流。抬頭仰望兩邊山坡上的茶樹,坡度陡峭足有近九十度,一望可知採摘茶葉是何等辛苦。山下的茶園有的已經停采,這裡的茶樹才剛開始冒芽。沿路新建的民宿,青瓦白牆,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行走其間如在畫中遊。耳畔溪流依舊,眼前物是人非。2012年4月初來時才自新修的步道,今日目睹卻有些荒涼,遙想當年祭拜母樹時何等風光?而今空餘寂寞廊亭待春風。不知為何?記憶中短短的路顯得格外漫長,時不時要停下來等候落在後面的同伴。終於到了白茶母樹的所在,茶樹就生長於一戶農捨的旁側,紅色的大石頭上鐫刻有「白茶祖」三字,據稱這低矮的灌木型白茶母樹樹齡已逾千年。心下暗暗思忖:千百年來,這茶與人到底是誰守護著誰呢?

步行往返數公里探訪母樹,再次回到停車場,剛剛覺得滿身滿心的疲憊,呼吸了新鮮的空氣之後,此時覺得疲憊一掃而空,想來是這山中負氧離子含量豐沛的緣故吧!以茶為業,依茶為生的人們,憑藉這一片片看似平凡、實則神奇樹葉過活,又怎能不來探望白茶祖以示敬畏之心呢?一天的時光匆匆而過,尋茶、尋人、尋物,整體觀察方知其中三昧。

窗外的陽光照耀在臉上,喚醒旅人繼續上路尋茶。安吉縣白茶重鎮當屬溪龍鄉,這個安吉最小的鄉鎮,卻有最富聲名的白茶。驅車走306省道轉091鄉道,路口一眼便望見溪龍鄉茶青交易市,青葉交易市場規模頗大,服務民生的交警前來此地指揮交通防止擁堵。青葉交易市場人頭攢動,穿過摩肩接踵的人流,黃金葉、黃金芽、白葉一號等不同茶樹品種的鮮葉待價而沽。靠茶青交易市場討生活的商販,非常考驗眼力,這是年復一年積累下的真功夫,倘若稍有差池,一天辛苦全部打了水漂。我們湊個熱鬧大致了解一下青葉的行情,在買賣雙方的眼中我們就是遊客,講給我們聽的青葉價格亦真亦假。只要不下手花錢去買,外人是難以知曉真實行情的。隨口一問怎麼可能知曉真假?外人易被表象蒙蔽欺,端地是因為不自知罷了。

國道邊上的白茶廣場,佇立一座白茶仙子雕像,面容嬌俏,朝南側向仰臉,代言安吉白茶最是貼切。最早推廣種植安吉白茶的黃杜村有著「白茶第一村的美譽」,這份榮耀被刻在了村口的石碑上特加宣揚。

從白化群體種茶樹的發現,到培育出低溫白化茶樹良種白葉一號,科技工作者用了整整20年的時光,一代人的青春和心血都付諸了這茶樹。1998年通過浙江省茶樹良種審評小組認定,浙品認字第235號,正式成為省級良種開始推廣。黃杜村民首開先河,冒險種植。現今安吉縣共種植有17萬畝白葉一號茶園,省外貴州、四川、湖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進村路南大山塢腳下,有領導人題字:一片茶葉,富了一方百姓。這裡從此變身為景點。

南面的高山丘陵地帶就是大山塢,那裡的鮮葉原料相當不錯。今年官方確定的安吉白茶開採日為3月27號,如今才到清明,眼見山下的白葉一號茶園鮮葉採摘已經結束。聽茶園裡的採茶工講:今天採摘的是黃金葉品種。想起資料介紹茶樹良種黃金葉因類胡蘿蔔素高,葉片呈嫩黃色得名。中午時分太陽酷烈,溫度已經達到30度了,採茶的阿姨講自己已經70歲了。當她看見我和其她茶工攀談,言談間透露了鮮葉價格時,她介面攬住話頭,開始主動和我們聊天,這才意識到她是老闆。古稀之年的老人家數說起自己的創業之路如數家珍:看,旁邊白葉一號也是我家的茶園,等發了新梢準備剪了做扡插苗。小夥子,我給你講:你這歲數和我孫子一樣大,我前幾年自己花錢買了三十斤苗,花了1萬多塊。我兒子聽了直叫:哎呦,我的媽呀!我對兒子說:我花自己的錢買,你叫什麼?你猜猜最後我賣了多少錢?我還沒來得及回答,老人家伸出兩個指頭:兩萬株黃金葉茶苗,一株2塊。她開心地笑著:今年我提前給人下了定金,包了茶山剪枝扡插繁育黃金芽茶苗,轉手一株賣三塊,不冒險哪有賺錢賺的哦!真是讓人敬佩的老人家,要知道:黃金芽品種茶園,畝產乾茶只有十多斤。但是黃金葉、白葉一號品種茶園,畝產乾茶有三十多斤乾茶。相比江北茶區的信陽,畝產乾茶高了近3倍。經濟效益也不可同日而語。晚採的黃化茶樹品種黃金芽、黃金葉,逐漸和早採的白葉一號茶樹品種形成季節搭配。當三者鮮葉採摘季節結束,扡插育苗不失為一種提高收入的好方法,充分利用資源,以彌補茶季縮短造成的損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吉白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守彬先生的家就在溪龍鄉溪龍村的路邊,木結構門頭極易辨識。進門後四顧無人,揚聲召喚後,陳達有先生出現在我們面前。攀談中得知,年過九旬的陳守彬先生去年已經故去了,聽聞20世紀30代出生的老茶人又少了一位,還是讓人感嘆歲月的無情。

陳達有先生現在是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吉白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65年出生的陳達有先生說:自己從17歲開始跟著父親學做茶,改革開放起直到1988年以後茶葉生意才開始好做,隨之毛竹經濟效益越來越差。我每年清明之前做點手工茶,清明後不做茶了。

問起2000年之前的安吉白片和安吉白茶有什麼區別?陳達有先生說:安吉白片殺青之後是要放在塑料布上,然後鋪上麻布,過去是用腳踩平,上烘籠焙乾;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吉白茶製作技藝一共有八步:採摘、攤放、殺青、揉撚、理條、揉撚、初烘、攤涼與復烘。然後給我們詳述每一步的細節,他總結說:炒手工茶心要靜,要象釣魚一樣不能急,這個一急都不行了。

每位綠茶製茶大師重複的工藝要點都是殺青要300餘度,陳達有先生帶徒弟很有一套:先讓徒弟戴手套炒茶,炒幾鍋後,再把手套去了光手炒。不然一下去一手泡,他自己要嚇死的。理條要理直,揉撚要揉緊,最後分三道火烘乾。但是他還嫌碳有煙味,所以改進工藝,稱為三進三出,第一次是殺青,出鍋攤涼;第二次炒到6~7成乾,出鍋攤放;第三次炒至足乾。鍋溫由高到低,這個工藝陳達有先生已經用了20年了。

一天到晚的訪客絡繹不絕,今天趁著人少的時候,靠著辦公椅上小睡一下。來的人,無論是年輕的學生到或年紀大的長者,陳達有先生都一樣細緻講解。時間總是過的很快,走的時候買了些茶樣,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減少了些許。陳達有先生夫妻兩人配合默契,相互之間的話語可以無縫銜接,很有技巧,細想還有些喜感。安吉白片、安吉白茶、安吉龍井,陳達有先生在不同時期做不同的茶,一種茶接著一種茶,一個時代跟著一個時代,時代在變,茶也在變,不變的是工匠精神對技藝的研磨追求,更不變的是心中的製茶法度。

此番從杭州轉道到湖州市安吉縣城,先行安頓住下,以便好好休息。電話預約極白茶業總經理馬榮達先生,相約第二天上午八點鐘後到廠裡會面。在過去的2012年、2013年曾兩度來過安吉訪茶,那時馬榮達先生的茶廠名還是峰禾園,而今已經更名為極白茶業。正對廠門的大樓嶄新靚麗,抬頭看到行政樓高處懸掛歡迎八馬茶業的條幅,極白茶業黃飛經理迎接我們進門坐下品茶。安吉白茶在名優綠茶中獨具特色,味道與他茶絕然不同,極為鮮美。不多時,滿面笑容的馬榮達先生走下樓來,看他的眼睛有些浮腫,做茶季節熬夜是常事,昨天還勸說我們不用來太早,多休息不要太累,反倒自己仍然不免操勞。

馬榮達先生說起往事,娓娓道來:1980年代的十年,茶葉還是國家管控物資,不允許私人買賣。沿海居民天生極具冒險性,自己13歲時就跑上海賣茶補貼家用。等到1988年成立加工坊開始做茶,1991因為私自買賣茶葉被罰了9萬餘元。初創時期的艱辛,馬榮達先生說起很是豪邁,企業還是給做起來了。

猶記得早些年來的時候,還是馬榮達先生個人所屬的企業峰禾園時期,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就像馬榮達先生所說的那樣:廠裡就三件事,生產、出納、銷售。庫管是門衛兼職的。老闆是全能,什麼都要會,哪裡缺少補哪裡。還有一個當時戲稱為「山長」的大叔,負責茶園管理。峰禾園時期的馬榮達過去靠傳統的管理方式,彼此信任,相互約束,重義重情。他的生產主任同他合作了30多年,在一起共事17年的都不算老員工。我常常會想:小而美是否是茶企發展的另一種可行路徑?這裡曾經保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傳統式信用社會,他是以馬榮達先生為核心凝聚起來的。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安吉白茶產業不同發展時期的縮影:1988年到2002當時的企業叫烏泥坑,屬於第一個階段發展時期。2002年至2015屬於峰禾園的公司化成長階段。2015年之後到現在極白茶業,屬於股份製改良後的第三個資本運營擴張階段。

聽馬榮達先生講:極白茶業是在2015年12月28日成立,先前牽頭成立的公司最終退出,而後主要有峰禾園、方羽、臥虎藏龍茶葉等數家茶企,國有資本安吉城投公司,工商業的資本投資公司等共同組建。2019年華茗園收購城投股份成為控股方,未來規劃只等大股東制定。問起馬榮達先生,在後組建的極白茶業4年和之前個人企業峰禾園相比有什麼變化?先生笑說:2015年以前企業最高營業額每年2千萬不到。主要考慮的是工人工資和做茶賣茶,事情比較簡單,企業發展遇到瓶頸,一直無法突破。2015年之後共同組建成立極白公司,廣告投入多了,名氣大了,營業額也過億了。開始與福建八馬茶業合作生產安吉白茶,走向全國市場。

茶敘結束,黃飛經理帶領我們步行前往極白茶山,邊走邊介紹:過去這裡種的有龍井43品種茶樹,去年拔了改種白葉一號茶樹。以前廠裡還有生產浙江龍井茶,好的年份春季一畝鮮葉能炒製乾茶30斤。茶山觀光之後,下山去廠房參觀。一樓建有專業的貯青室,用來調節鮮葉採收洪峰期,零下5度低溫存放一天,不會影響茶青整體質量。90個萎凋槽,每個80平方,全都攤放著鮮葉,一眼望去很是壯觀。二樓是精製車間,揀剔、包裝,每道工序都井井有條,全然是現代企業的景象。

天目山脈孕育了安吉的靈草,蘭花形態若深谷的隱士,矗立如峰的嫩芽,或雄壯、或峻秀。觀其色如冰似玉,一眼望去似春景秋葉,浸潤落於水中,宛若片片森林,連綿的煙霞丘壑。品其味,一口鮮嫩,二口甘滑,尋階而上,終達無上之味,讓風傳播季節之音,讓茶傳播千古情懷。

馬博峰老師簡介:行知茶文化講習所首席培訓師;河南省茶葉商會培訓師;河南省宋茶文化研究中心培訓師;天福茶學院茶學專業畢業;國家級高級評茶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圖文來源:行知茶文化講習所;作者:馬博峰)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