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杯星巴克30多,但是咖農一公斤咖啡豆才賣10塊錢,錢都去哪了?

?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100多年來,我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居然就開始大面積種植咖啡豆,如今佔據全國98.3%的咖啡產值,是星巴克、雀巢等全球咖啡巨頭咖啡豆供貨基地。

或許很多人也不知道,1公斤咖啡豆在流通環節最高可賣1500多元,即使一杯僅含10克咖啡豆的星巴克,都可以賣30多塊人民幣,而給星巴克提供咖啡豆的雲南「咖農」們每公斤咖啡豆僅僅能賣10塊錢不到,長期處於貧困狀態。

或許更多人不知道,這些「咖農」因豆賤傷農,不賺反虧,乾脆就任由成熟的咖啡豆掛在樹上不願採摘,甚至有極端的「咖農」開始砍伐咖啡樹。

其實,這些社長以前也不甚瞭然,直到我跟著拚多多扶貧助農項目組一起來到雲南省保山市。

說實話,之前我都沒聽過雲南還有個叫保山的地級市,當知道騰衝就屬於保山市的時候,我才有點概念。

除了有火山地熱奇觀、滇緬遠征軍的悲壯歷史篇章之外,保山市是中國最早大面積種植咖啡且第一個形成咖啡產業化基地的地方,至今已經歷時60多年,也是中國小粒咖啡的原產地,種植著20多萬畝左右的咖啡豆。

保山的潞江壩是雲南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乾熱河谷氣候,海拔在800—1800米之間,年均溫21.3℃,出產的小粒咖啡,氣味清新、香氣濃鬱、口感醇厚,以其獨到的品質享譽世界,多次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在英國倫敦市場上被評為一等品。

拚多多多多農園扶貧助農的第一站就選在了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覆蓋潞江鎮赧亢村、叢崗村這兩個村的建檔立卡人口792人。其中,叢崗村是保山市小粒咖啡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的村落,一個村的種植面積幾乎相當於整個海南省的種植面積。

為了實際了解這裡咖啡產業的現狀,我們選擇了奔赴海拔1200多米深山的叢崗村進行實地考察。從保山市區開大巴車1個多小時到達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百花溪谷景區後,我們不得不下車換乘越野車,因為前面進村的道路都是崎嶇陡峭的土路。

當我們看到政府給從崗村高黎貢山移民安置點蓋的整齊漂亮的別墅式新房的時候,心裡是非常震撼的。要知道,從崗村非常特殊,他們幾乎都是傈僳族人,最初都居住在更高海拔的高黎貢山,但是由於條件非常艱苦,祖輩幾乎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他們就順著怒江而下,到了地勢相對平緩的叢崗村,向當地居民租種土地,學習種植咖啡等農作物,多年來種植咖啡豆已經成為叢崗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目前,叢崗村常住人口694戶,共計259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共83戶501人,是省級深度貧困村,由於少數民族、易地搬遷等多種因素交織,是扶貧攻堅的難中之難。

實際上,由於移民的歷史原因,叢崗村這些村民連戶口都沒有。2017-2018年間,經雲南、保山、怒江各級政府努力,全部為他們解決了戶籍問題。而且,在叢崗、芒寬兩地集中安置,如今他們已全部離開山上漏風漏雨的竹棚屋,住進了現代化的新村,成為典型的「直過民族」(特指新中國成立後,未經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

雖然叢崗村的這些貧困戶住進了政府提供的漂亮安置房,雖然他們種植著上萬畝咖啡豆,但是卻依然難以擺脫貧困。保山市將叢崗村列為2019年脫貧對象。

為什麼叢崗村守著上萬畝咖啡豆這樣的「金豆子」,卻依然無法擺脫貧困?雲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所長黃家雄表示,直觀來看,受到國際咖啡豆期貨價格的低迷影響,咖啡豆價格一路下滑,由226美分/磅跌至不足100美分/磅,目前咖啡豆每公斤的成本在15元人民幣左右,但是實際「咖農」每公斤只能賣出10元人民幣,導致成本和價格倒掛,不僅不賺錢,「咖農」辛辛苦苦忙一年還會倒貼錢。

社長在叢崗村看到,正常3月份這裡的咖啡豆都已經成熟,但是到了4月底,大片的咖啡樹上依然還掛著一串串的咖啡豆無人採摘。以至於,新一茬的咖啡樹都開花了,而上一茬的咖啡豆還掛在枝頭。

「咖農」們實在懶得去採摘,因為即使費了人力去採摘、晾曬、脫膠,最後這些咖啡豆可能還是賣不出去,囤積在家裡。部分激進的「咖農」乾脆一氣之下將辛苦培育多年的咖啡樹砍伐掉,改種玉米或芒果、火龍果等水果。

然而,當拚多多梳理雲南整個咖啡產業鏈時發現,咖啡行業利潤率充足,只是和「咖農」無關。

根據JingData的測算,咖啡產業鏈上遊種植環節生豆的價值貢獻約17.1元/公斤,中遊深加工環節烘焙豆的價值貢獻為83元/公斤,下遊流通環節的價值則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個環節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1%、6%和93%,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遊環節即「咖農」,幾乎成了免費勞動力。

所以,如果現有鏈條不打破,雲南「咖農」不可能靠種植咖啡致富。

同時,導致「咖農」咖啡豆賣不上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咖農」種植咖啡品種單一,都是價格和口味相對一般的卡蒂姆,然而他們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即使個別意識到,卻也沒有技術和能力去改善現狀。

此外,我們在當地考察時發現,「咖農」們對咖啡都採摘、晾曬、脫膠等加工環節非常粗放隨意,沒有科學的標準,因此最後產出的咖啡豆品質參差不齊,所以就賣不出好價格。因為其實咖啡豆最終的口味與前期採摘時間、晾曬環境等都有緊密關係,而有的「咖農」根本不知道咖啡豆最佳的採摘時間是什麼時候,為了圖省事乾脆把成熟的紅果和未成熟的青果一把擼;晾曬的時候,隨便把咖啡攤在地上,導致敏感的咖啡受到周圍環境氣味的影響而產生異味。

面對這樣的局面,多方在行動。除了保山市政府,上海市作為雲南省扶貧對口幫扶對象,也派了援滇乾部常年駐紮於此,幫助保山打贏脫貧攻堅戰。然而,要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緊靠政府和農戶的力量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對接市場,必須有企業參與。拚多多響應政府扶貧攻堅的時代號召,主動請纓,經過數月實地調研,並拿出了可行方案——多多農園。

概括來講,多多農園的思路是覆蓋種植、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從源頭上發起一場革命,期望重塑整個產業鏈條,讓「咖農」成為鏈條裡的主要獲益者,改變雲南咖啡的嚴峻局面。

在種植環節,拚多多平台與雲南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合作,在叢崗村和赧亢村搞一塊30畝精品咖啡核心試驗田和一個740畝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

精品咖啡核心試驗田,將用最好技術種植鐵皮卡、瑰夏等最好品種,3年培育成熟後收益讓渡給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以30畝核心試驗田為引導點,逐年帶動當地咖農參與,擴大精品咖啡種植面積,切實做到增效增收。

示範基地將展開標準化種植改造。一方面提供點對點技術培訓,提高咖啡品質;另一方面在試點基地內發放芒果苗、澳洲堅果等經濟作物,展開複合套種,直接提升每畝經濟效益。

在加工環節,熱經所團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引導農戶改進水洗、日曬等工序,在粗加工環節實現標準化、品質化作業。保山及周邊有多家咖啡工廠,未來3年內,這些工廠將在拚多多的引導下,幫助村民提供咖啡豆精製化處理。

在銷售環節,拚多多平台提供流量和數據扶持,加速保山優質咖啡上行。拚多多「農貨中央處理系統」的出現,在雲端實現了產地信息和消費者需求的高度結合,在空間和時間上產生了歸集效應,打破了農產區的銷售半徑和時間限制,第一次將數億消費者和數千萬小農戶無縫對接。

拚多多將多多農園總結為利益引導、高維突破(精品種植)、品牌致勝的三步走戰略。而這場源頭變革的目標,是對生產要素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讓農戶成為利益的核心。

但是,這一切戰略要推動,人才是最重要的,必須得有「咖農」們自己來推動。然而,不願意承擔風險的「咖農」,一開始並不相信一個來自上海的電商公司可以幫他們徹底擺脫貧困。

為了打破局面,深諳「咖農」心理的拚多多做了一件事情。今年3月,拚多多聯合景蘭咖啡、雲沫大咖、比頓咖啡、雲潞咖啡、筆香貓咖啡、世咖咖啡等6家平台商家,以每公斤高於市價5毛錢的價格,從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溢價收購了他們滯銷的40多噸咖啡豆原料,並在拚多多上銷售一空,這讓原本已經對咖啡豆失去信心的「咖農」們,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但是,受限於文化水準和小農意識,指望「咖農」們自發配合拚多多實施多多農園的計劃,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創新制度,拚多多的辦法是建立「新農商」機制,通過多多大學從當地培訓出一批帶頭人,帶著所有「咖農」一起乾。

2019年,多多大學將在保山舉辦多場公開課,主要課題是向檔卡戶介紹「新農商」機制,引導他們通過合規的方式,保障自己的主體利益。從某種程度上說,「新農商」機制的建立是決定保山咖啡產業鏈重塑的關鍵環節。

所謂「新農商」機制,是以檔卡戶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建立農貨上行和品牌培育的新模式。該機制中,拚多多將攜手地方政府,打造以新農人為創業帶頭人,工廠、代運營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務,政府監督、平台扶持的新農商發展模式,以確保檔卡戶的核心利益。按規劃,未來3年,拚多多將在雲南培養1000至1500名符合「新農商」機制的新農人。

「我們聯合當地政府,預設了從『做給農戶看』到『帶著農戶乾』再到『農戶自己乾』三個階段。初期由拚多多提供產業扶持和行銷扶持;中期形成較為穩定的第三方『代服務』機制;後期則逐漸退出,合作社全權掌控,並由當地政府確保利益分配依規進行。」多多大學負責人藍天表示,「這套機制的形成和落實,是『多多農園』最大的挑戰。平台每個項目都會扶持3年,我們相信,3年後,即便『新農商』分配機制沒有完全達成既定目標,也必然會引導整個產業實現良性循環,顯著提升檔卡戶的收益。」

事實上,保山只是拚多多多多農園的第一站,2019年,多多農園還將有5個示範項目於雲南逐步進行,分別涉及茶葉、核桃、雪蓮果、花椒以及菌菇等5個特色產業。

5年內,拚多多在進一步紮根雲南的同時,還將在貴州、甘肅、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寧夏等8省及自治區落地1000個多多農園。

可以說,多多農園的模式,是在對中國農業產業鏈從根源的一次革命,它不是簡單地給資金和銷售流量,重點是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提升農產品質量,降低消費者購買價格,形成自主品牌,讓農民成為整個產業鏈的最大受益者,讓農業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產業,吸引外出的人才重新回到鄉村,實現「人才鄉土化、產業持久化、利益農戶化」 ,是真正變成助力中國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大行動。

實際上,拚多多於2017年底,就開始通過「多多大學」和「新農人返鄉體系」,帶動有能力的、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返鄉創業。2018年,拚多多累計帶動18,390名新農人,其中超過11,000名為返鄉人才。過去三年以來,拚多多已累積帶動62,000餘名新農人,基本實現覆蓋中國各大主要農產區。

「我們堅信平台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將遠遠超越GMV。相較線下和傳統電商,拚多多將實現農產品流通的最短鏈路,我們比誰都清楚,這個鏈路更進一步的意義。」藍天表示,拚多多投入巨大精力在全國即將推進的多多農園,更多地是著眼於其社會價值,因為一個企業要走得長遠,必須與國家的命運和時代的要求結合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拚多多創始人黃崢曾多次談到,拚多多對農民是非常感恩的,所以希望拚多多可以用技術的力量來突破中國農業小而散的瓶頸。因為農產品是拚多多早年起家的核心品類,僅2018年度,拚多多平台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就高達653億元。截至2018年底,拚多多平台註冊地址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戶數量超過14萬家,年訂單總額達162億元,經營類目以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預計帶動當地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新增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累積觸達並幫扶17萬建檔立卡戶。

黃崢希望中國的農民可以像美國一樣可以獲得更多產業鏈上的利益,多多農園就是正在努力的切入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