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脘部疼痛,空腹及夜間明顯,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防癌變?

張某,男,47歲,2005814日初診。

病史:

患者既往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膽囊已切除,2年前開始出現胃脘痛,近日加重。

現患者胃脘部疼痛,空腹及夜間明顯,反酸,不噯氣,無胃脘灼熱感,痛時掣及背心,大便難,12日一行,納差少食,乏力,查其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滑。

西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辨證屬胃脘痛之脾胃不和證,治以健脾和胃為法,方擬蒲連護胃東加味。

處方:黃芪20g,莪術5g,丹參10g,赤芍15g,法半夏10g,乾薑3g,白及15g,蒲公英15g,黃連6g,延胡索15g,川楝子6g,吳茱萸5g,檳榔9g,茵陳6g,三七粉(沖服)3g

複診:患者自述葯後胃脘痛減輕,反酸減少,大便可,1日一行,食慾增加,查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滑,繼以前治之,守上方加減。

處方:黃芪20g,莪術5g,丹參10g,赤芍15g,法半夏10g,乾薑3g,白及15g,蒲公英15g,延胡索15g,川楝子6g,浙貝母12g,海螵蛸10g,茵陳6g,三七粉(沖服)3g,山楂15g,枳殼9g。服上方後諸症次第消失,現已停葯。

胃脘痛證屬脾胃不和者,以益氣化瘀,寒熱並調法治之取效。慢性萎縮性胃炎多以虛為主,因氣虛致瘀,因陽虛致瘀,因陰虛津虧致瘀等,使胃黏膜變化、萎縮。

治療常用黃芪、莪術、丹參、赤芍等,以改善胃黏膜微循環,有利於逆轉腺體萎縮、腸化、增殖等病變;蒲公英、黃連有抑製幽門螺桿菌的作用。

總之,該病的治療宜以活血通瘀為主要法則

1)因氣滯致瘀者,宜調而和之;

2)因氣虛致瘀者,宜補而行之;

3)因寒凝致瘀者,宜溫而通之;

4)鬱熱致瘀者,宜清而化之;

5)陰虛津枯致瘀者,宜養胃陰而潤之。

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若情志舒暢,起居有常,調冷熱寒暑而養之,則可康復。

筆者微信:hnlh2017,有問有答。本文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