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魯肅是東吳第一戰略家?滑天下之大稽

諸葛亮有“隆中對”,這早已是人所共知。經過易中天的宣傳,魯肅的“榻上策”被提到了與“隆中對”相提並論的程度。魯肅也因此被誇為東吳第一戰略家。易中天麽,呵呵了。東吳格局狹隘,目光短淺,魯肅就是主要責任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魯肅初見孫權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所謂“著名”,不過是今人嘩眾取寵耳。

魯肅所謂的“榻上策”,其實並不高明。其核心為:趁北方各路諸侯互相攻伐,攻滅黃祖,剿除劉表,全據長江、鼎足江東,稱帝建號,以觀天下之變。其中最打動孫權心的,不過是一句“稱帝建號”而已。

我們先來看下當時的群雄態勢。

建安四年冬,廬江太守劉勳盡得袁術殘余部屬,一時間兵強馬壯,為孫策所忌憚。結果被孫策以詐謀擊破廬江,因江夏太守黃祖遣兵救援劉勳,孫策一不做二不休,趁勢西擊殺父大仇黃祖,在沙羨大破黃祖,然而未能攻取江夏。

好,話題先轉過來,孫策開始時不過附庸於袁術,江東這塊基業由何而來?

緣於張紘,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時年20歲的孫策多次拜訪張紘,向其求教。於是張紘給孫策定下了東吳發展的戰略規劃,指出先至丹陽,收丹陽精兵利器平定吳、會(吳郡、會稽郡),然後平定揚州、荊州,據長江自有,再掃除其他群雄,這樣的功業可比齊桓公、晉文公,豈止是做一個區區外藩。

可以看到,魯肅所謂的“榻上策”,早在6年前,張紘就已向孫策提出,張紘作為孫策的謀主,並不為孫權所信用,所以不得實權,名聲不顯。

這裡也不必貶低魯肅,只能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那麽,孫策西攻江夏的黃祖,進奪荊州,正是符合張紘規劃的步驟。

可是,這時孫策改變了規劃。為什麽?具體實施肯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因為這時,袁紹要南攻曹操,兩軍即將在官渡對峙。

孫策是一個有雄心更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張紘和魯肅的規劃,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據長江以自守。這日後成為了吳國的基本國策。

這,不能滿足孫策。

吳地想要爭霸天下,奪取兩淮是必由之路。昔日吳國與楚國征戰幾十年,基本集中在淮、泗一線,就是為了打開通路。

當是時,曹操有事於袁紹,而曹操對兩淮之地實際控制能力並不足,這正是孫策奪取廣陵、壽春的大好時機。西擊黃祖後不久,孫策以陳登招攬嚴白虎舊部為借口,假裝揚言偷襲許昌,準備一舉剪除曹操安插在淮揚的釘子,廣陵(當時治所在射陽,今江蘇淮安東南)的陳登。(下邳陳氏,與孫策有仇,建安三年,陳登伯父陳瑀和孫策一起受詔討伐袁術,可陳瑀圖謀孫策,被孫策大敗。而建安四年,陳登為廣陵太守,孫策派兵攻擊,被陳登兩次擊敗。孫策縱橫江淮,號稱小霸王,卻敗於陳登之手,陳登實乃孫策強敵。)

從孫策的角度來看,他的志向是爭奪天下,因此奪取淮、泗是其必須,所以改變張紘原有的規劃是題中之義。這是根據形勢做出的決策。

看圖

(孫策面臨的戰略態勢圖)

此時袁術破敗,劉勳亦為孫策所破,淮南之地一片混亂,大大小小豪強用兵自立,而曹操卻無力掌控。這時要奪取淮南,所慮者惟陳登一人。恰好此時那邊的陳登勢單力孤,曹操無暇救援,正是消滅陳登的大好時機。一旦擊破陳登,打通淮水,西取壽春,孫策將縱橫淮、泗,再無抗手,大別山以東就姓孫了。這也正是當年吳國破楚之道,東吳不得廣陵無以爭淮北、淮西,不得壽春,無以進圖中原。壽春者,州來也(州來,吳楚兩國爭奪的焦點)。此地,控扼淮穎,襟帶江沱,為(江東)西北之要樞,東南之屏蔽。從防禦的角度,得壽春,江東可固;從進攻的角度,得壽春,中原可圖。東吳一旦得此地,爭天下不再是夢想。

可惜,孫策遺傳其父孫堅基因太強大,持勇無備,被許貢賓客所刺,傷重而死,巨集圖遠志,未及伸展,時年僅26歲。(孫堅和孫策一樣,自持其勇,輕而無備。劉表趁其輕入,一舉擊殺成功。)

孫策死後,孫權面臨的戰略態勢就比孫策時要嚴重的多,無他,兩人能力不同。面臨的局面雖然都是西和北有世仇劉表、陳登,內部強宗未附、山越不寧。但以孫策的能力,區區強宗、山越不是問題,就算陳登,在沒有曹操支援的情況下也難當孫策之鋒。

唯一相同的一點,就是荊州的劉表,是極其強大的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魯肅給孫權出的規劃竟然是跨有荊、揚。而佔據荊州的是劉表。

劉表,漢末“八俊”之一。當年,在袁術控制南陽盆地,張虎、陳生佔據襄陽,另有蘇代、貝羽等各地豪強用兵自重的情況下,單身入荊州。在短短的時間內,平定荊州七郡,後又擊殺孫堅,驅逐袁術,極具戰略眼光的把治所遷移至襄陽,又招納張繡、劉備為他看門。可以說,在短期內取得的成就,並不弱於後來孫策平定江東。

後代之人,眼高手低,也就是我們這些人,譏諷劉表,以劉表為坐談客。那隻不過是在曹操眼裡,劉表無能為,可我們是曹操嗎?劉表隻不過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爭天下那塊料,所以安心當自己的地主軍閥而已。現在連閻錫山都被吹捧,劉表其實和閻老西相類似,能力卻還勝之。

劉表穩固荊州局勢後,手擁強兵,在當時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其部隊至少在十幾萬人,而且因為地處長江中遊的原因,水軍力量非常強大,到了赤壁之戰前,張昭都說:“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

在赤壁之戰前,東吳的兵力從沒超過十萬,經濟體量差距更大。東吳想以江東之地以小吃大,吞並荊州,難度可想而知。

劉表所用江夏太守黃祖,看起來是個無能之輩,屢次在孫氏父子手下敗北。可劉表偏偏就用他當江夏太守,鎮守東大門,孫氏屢勝,卻始終拿不下江夏,足見其能。

所以,魯肅提出戰略規劃之後,孫權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開始實施這一戰略方針,首次進攻黃祖,一直到207、208年又兩次進攻黃祖,雖然戰勝,卻未能奪取江夏。其實這已經宣告了魯肅戰略的破產。(其實,從劉表一直以來的布勢都是防北,東邊的孫吳不是重點防禦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東吳都始終打不開東大門,可見雙方實力。)

魯肅的戰略是要趁北方多事,趁機攻取荊州,然而一直到曹操完成北方統一整整8年,而東吳無所作為,這8年本該是東吳趁機發展的8年,這就是戰略方針不對頭的原因。

劉表,自守之賊,人所共知,雖據東吳上遊,只想自保,並無圖謀江東的野心。陳登後來已調任東郡太守;汝南又是袁氏的大本營;兩淮之地是江東核心地區的屏障。曹操又用兵河北諸袁,無暇顧及南方;此地還在空虛之中,曹操派劉馥入揚州,經過多年經營才穩住局面,而當曹操對此地控制力較弱,劉馥才乾未及施展時,這本該是東吳蠶食大別山以東地區的大好時機。當年孫權討伐廬江太守李術,曹操無力救援,就是明證。既然西擊黃祖不能得江夏,自然要考慮圖謀淮南。換一個角度講,曹操和諸袁激戰正酣,以討伐淮南各種割據小豪強為借口,利用淮、泗水路用兵揚州、徐州,謀圖豫州,以牽製曹操,使其後方不寧,讓曹操更進一步陷入與諸袁的戰爭泥潭,也該是題中之義。

然而,孫權所信用的魯肅所謂戰略就是據江自保,這種戰略和劉表的“據江漢間,觀天下變”又有何區別呢?

魯肅從一開始就把東吳設定為一個地方割據勢力,這種缺乏雄心壯志的規劃,居然被現代嘩眾取寵之輩吹捧為東吳第一戰略家,豈不謬哉。

那麽,東吳真正的戰略家是誰呢?那得下下下回再分解了。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部門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