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你我的養老金會耗盡嗎?

【俠客島按】

一份數月前發布的養老金研究報告,近日再次引發民眾焦慮。

報告內容經多家媒體引述,標題頗為吸睛:“養老金結餘將在2035年耗盡”“80後恐無養老金可領”。

儘管相關部門多次回應,稱社保基金運行總體平穩,能夠確保按時足額支付。但時隔不久,焦慮便一個“回馬槍”,攻下輿論熱席。

審視大家的焦慮點,兜兜轉轉不過幾個問題:養老金會耗盡嗎?為了不“油盡燈枯”,相關部門做了什麽?措施有用嗎?

在今天的文章中,長期關注社保改革、財稅理論與政策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將從學理和實際結合的角度出發,就前述問題做出解答。

承壓

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可以分為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兩大類。

輿論反覆關注的是1997年發布文件、1998年正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養老金可持續性,可以用不同的指標來衡量,在世界各國都是政策分析和學術研究的焦點。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養老金結餘將在2035年耗盡”精算結果,事實上早已有相關研究者從其他角度有類似表述。

筆者在2010年的一個研究中也提出,在一定假設下,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年度繳費資金缺口(不包含財政補貼)將在2015年前後出現,其後還將不斷擴大。

2012年,曹遠征、馬駿牽頭的研究團隊,採用將每年資金缺口貼現到2013年的方法,估算我國養老金缺口有18.3兆元。

事實上,不管是結餘耗盡、年度繳費資金缺口、資金缺口貼現值,都是從不同角度警示我國養老金可持續性存在的風險。

綜合各個研究的結論來看,應當客觀承認,我國的養老金可持續性確實壓力不小。

原因

養老金持續性承壓的背後,原因有很多。

老齡化速度過快應是首要原因。以15-59歲人口與60歲及以上人口之間的比率反映整體養老供養關係,按照聯合國的人口預測,我國2010年是5.51位年輕人供養1位老人,至2050年將下降到1.73:1。

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供養形勢可能更為嚴峻。

2017年已是2.73個繳費的在職職工,對應1個領取養老金的離退休人員。老齡化導致養老金缺口巨大,進而倒逼改革,這一幕正在發達國家發生,中國也不會例外。

相較發達國家,中國的老齡化更具有迅速變老、未富先老的特點。

如沒有相應的制度改革,必然意味著在現收現付式的養老保險體系中,繳費人數比例不斷下降,領取養老金人數比例不斷上升。

在繳費率不宜提升的情況下,養老金會出現較大的資金缺口,可持續性存在壓力。

除老齡化外,歷史欠账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1998年全國統一職工養老保險模式運行之時,留下的結餘僅682億元,而當年即需領取養老金的離退休人員數量已達2727萬人,當年養老金支出1511.6億元。

與之對比,美國政府管理的養老保險自1935年開始運行,兩年後才有第一個人領取養老金。

另外,為彌補離退休企業職工在職時工資過低的影響,我國從2005年開始已連續15年上調養老金,其中前12年都是10%的調整幅度,今年也在5%左右。

養老金根據物價和經濟發展水準等因素,按一定規則上調是國際慣例。但我國無論是10%還是5%的上調幅度,在國際上是罕見的,且連續實施了15年。

這對於提高離退休人員的生活水準,作用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彌補歷史欠账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公共財政。

財政補貼有多大規模?簡單加總,1998年至2019年,公共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已超過4兆元。對財政而言是不小的壓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不可忽視:

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但退休年齡制度未相應調整。一段時期內養老保險體系內提前退休現象比較嚴重,導致實際退休年齡過低。

一些地方政府為緩解社會矛盾,允許一些特定群體通過補繳的方式進入養老保險體系,但補繳的資金不夠充足等等。

此外,制度運行管理中的一些做法,也會加大資金壓力。

例如,2017年企業加個人法定繳費率為28%,但以社會平均工資為分母計算的實際繳費率僅為15%左右。2019年企業繳費率下降為不超過16%,這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資金壓力。

以上這些問題的原因很複雜,不過出發點都是為了提升低收入群體的養老保障水準。

只是有些情況是制度設計之初未曾預期到的,實際運行中將養老保險的收入再分配和強製儲蓄功能沒有區分開,這額外增加了養老金可持續性的壓力。

崩盤?

不過,養老金可持續性存在一定壓力,是否就意味著無養老金可領,或者說養老保險體系要崩盤呢?顯然不是這樣。

從理論上看,中國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是事實上的現收現付製,即在職職工繳費為上一代人支付養老金,自己的養老金則由下一代人支付,本就不存在結餘

因此,結餘是否耗盡,與養老金能否保證發放沒有關係。

當然,考慮到未來供養比可能會不斷惡化,各國現收現付製養老保險在人口形勢較好時都會存在一定的結餘,我國也是如此。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8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09兆元,再創新高。

而從實踐上看,養老金按既定政策發放,是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我們關心養老金可持續性,實質上是關心政府的責任和壓力。

政府管理養老保險項目,既有其特定政策目標,如強製儲蓄避免老無可養、提升低收入群體年老時收入水準;又是一個財務管理者,在制度設計上需重視精算平衡,需要承擔確保養老金可持續的責任。

而政府如何提升養老金可持續性呢?無非是在正常繳費之外建立戰略儲備資金,推進改革。

儲備

對於今天養老金可持續性壓力頗大這種局面,早在1998年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初,國家就已經有所準備。

主要措施是2000年建立作為戰略儲備資金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通過資本運轉,實現保值增值。

在過去19年間,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資產規模,從最初的幾百億,增長到超過2兆,年化收益率達約7.82%。

要知道,假如社保基金理事會能實現7%以上的年化投資收益,這些本金十年便會翻一番。預期到未來資金缺口,更要盡早加大儲備力度,做好準備。

2017年11月,社保基金迎來更大動作。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的頒布,提出將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的股權,按照10%的比例劃歸社保基金及其他承接主體。社保基金作為財務投資者分享其利潤。

劃轉將為全國社保基金及其他承接主體帶來多少資金呢?

理論上說,納入劃轉範圍的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每年利潤的10%,國有股權應分享的部分最終都將歸結到全國社保基金账戶。而2018國有企業利潤總額達3.39兆,國有金融企業利潤也有上兆。

雖然企業的股權分紅不會將當年利潤都分掉,但留在企業增值最終都將轉化為利潤。雖然無法準確計算每年全國社保基金能夠獲得多少股權分紅資金,但簡單匡算其力度會超過過去20年的財政性資金淨撥入。

到了2035,養老金結餘可能會耗盡,十幾兆的戰略儲備資金想必也已經準備好了。

遠慮

可以說,應對未來養老金缺口的戰略儲備資金已有較完整的制度設計。不過,制度的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若乾弊端,依舊需要加快改革予以完善。

對此,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上寫道:

“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账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账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確保參保人權益,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堅持精算平衡原則。”

到目前為止,養老保險改革整體性的操作方案雖尚未公布,筆者無法深入討論。

但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以下幾個方面可能是需要推進的方向:

一是要調整養老保險體系內的供養關係到一個穩態比例。

如果養老保險繳費人數比例不斷下降甚至快速下降,要麽提高繳費水準,要麽降低待遇水準,否則收支缺口只能是不斷擴大,處於擴散狀態。

收支都不宜動,放緩繳費人數比例下降速度乃至到一個穩態是現實選擇。

有哪些招?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增加繳費人數;進一步限制不正常的提前退休,設計激勵制度推行可選擇的漸進式延遲退休計劃,都是可以探討嘗試的辦法。

二是建立規範化的養老金正常調整增長機制。

連續十餘年的10%養老金增長,是在特定背景下的政策選擇。但從長期看,這是難以持續的。

為此,需要學習發達國家經驗,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準、居民收入增長、物價水準等因素,建立一個公式化的養老金調整增長機制。

養老金改革是涉及千家萬戶的複雜工程,更是經濟轉軌過程中的保護網。

它要承擔起兩方面責任,一是強製儲蓄以平滑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收入,二是兼顧效率和公平,起到一定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面對春風吹又生的民眾焦慮,相關部門需要回應民眾關切,給出清晰的時間表和路徑圖還應充分協調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將代際平衡充分納入考量,穩步推進改革。

如是,則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方能更好實現。

文/汪德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雲中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