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0後”領不到養老金?改革可部分對衝風險

圖/ 視覺中國

文/張盈華

7月初,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今年4月在上海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再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和討論。報告預測,未來30年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贍養率翻倍,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將在2035年被耗盡。

基於這一結論,有傳言稱“2035年養老保險金要用光”、“80後很可能成為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令一些年輕人感到恐慌。“誤讀”反映了傳播者缺乏專業性,但“恐慌”也顯示出人們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的擔憂。更真實的未來是怎樣的?面對壓力,個人和政府各自可以做什麽?

養老金的未來到底怎樣?

人們常說的“養老金”,通常指的是公共養老金,也就是基本養老保險。20年多前中國政府提出要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但時至今日,除了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的覆蓋規模都十分有限,因此在大多數人眼裡,賴以養老的退休收入指的就是基本養老保險。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人們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會耗盡”這樣的話題如此敏感。他們擔心未來無以養老,那麽,未來到底如何?這裡先列舉幾個客觀數據:

第一,2018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共1.67億,比聯合國人口預測的1.58億多了820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是11.9%,比聯合國人口預測的11.2%高了0.7個百分點,這說明,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高於預期。

第二,2018年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撫養比大概是2.2:1,也就是平均2.2人繳費、1人領養老金,這個比例到2035年前後將降至1.4:1,這意味著15年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負擔將增加60%。

第三,目前財政補助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的五分之一,在現行制度下,如果將財政補貼提高到基金收入的四分之一,即使這樣,2028年以後基金當期收支結餘為負,2035年不再有基金結餘。所以說,如果不加改革,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耗盡是必然的。

目前看來,至少有三個因素加速基金的耗盡。

第一,參保人數不充分。按照總人口計算,中國16-59歲與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5.2:1,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與退休人數的比例2.2:1,15年後總人口的這一比例是3:1,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則是1.4:1,很多年輕人未參保、很多人未到60歲退休,都加重了參保人數不充分的問題。

第二,繳費不充分。已參保人有三分之一是以“個人身份參保”的,隨著自由職業、網絡經濟等群體擴大,小微企業更多,企業雇工也越來越靈活,預計15年後這部分人可能會佔到全部參保人數的一半,他們的繳費率低、繳費基數小,影響了基金的收入。

第三,養老金領取充分。首是70歲及以上人數佔比提高,現在是24%,15年後會是40%,這些人的個人账戶儲存額大多發放用盡,養老金將全部依靠社會統籌基金支付;其次是女性始終佔退休人數的60%以上,她們退休早、壽命長,繳費時間短、領取時間長。

雖然全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會在2035年耗盡,但各省基金耗盡並非同步。也就是說,一些省份現已耗盡,一些省份即將耗盡,一些省份仍然有大量結餘,2035年耗盡是各省赤字與盈余加總的結果,而實際上,在此之前不少省份會提前發生赤字,這要歸因於各省制度贍養負擔的巨大差異。比如,十年後黑龍江的制度撫養比將是1人繳費、1.2個人領養老金,浙江的撫養比也將逼近1:1,而廣東繼續維持低贍養負擔水準,10年後是5人繳費、1人領養老金。

制度贍養負擔的地區差異,固然有人口結構的因素,但受參保政策的影響也不小:第一,超過7600萬農民工跨省流動,三分之二流入廣東、浙江、上海、北京和江蘇等地,近一半是從安徽、四川、河南、湖南和湖北等地流出。不難想象,流入地的制度贍養負擔會得到改善,而流出地則會加重負擔。第二,流動人口在發達地區工作,如果退休時在工作地繳費不滿10年,只得回戶籍所在地領養老金,隨之轉移的只有原部門繳費的六成,其余四成留在工作地,這是2009年轉移接續文件的規定,這間接拉大了工作地(多為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與流動人員戶籍地(相對經濟沒有那麽發達)之間贍養負擔差距。

據預測,未來十年裡,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耗盡的省份將由4個增至12個,除了東北三省和陝甘寧,還有青海、內蒙古、山西,就連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如上海、山東、浙江也會早於全國耗盡結餘基金。

風險點就在那裡,挑戰就在那裡,接下來是否有應對之策?

已有改革可部分對衝風險

老齡化是全球趨勢,許多先行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做了很多努力加以應對,也探索了很多經驗。除了學習這些經驗,中國也創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國情的社保改革道路。

可圈可點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2015年8月發文,2017年全面啟動,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受託人,各地社保管理部門作為委託人,將部分結餘基金進行專業化投資,此舉有助於增強結餘基金自我成長的能力。

第二,實施養老保險基金的中央調劑制度。2018年下半年啟動,各地均按繳費的3個百分點將資金上繳到中央統一調劑使用,2020年還將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省級統籌,二者合力,旨在推動早日實現全國統籌,改變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20多年來各地分而治之的局面,此舉有助於解決地區之間贍養負擔不均的問題。

第三,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2017年11月發文,2018年在個別央企和金融機構實行,2019年7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決定全面推開,此舉有助於加快擴大養老儲備基金的積累規模。除此之外,制度擴面還在不斷推進,尤其是2019年啟動養老保險降費後,企業參保門檻降低,將有助於擴大繳費群體,從而改善制度贍養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延遲退休是常被提及的應對措施。理論上講,延遲退休對養老金制度的多有益處。

首先可以增加勞動力供給。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首次出現減少,退休年齡過早,不僅減少了人力資本數量的供應,而且低齡老人因無用武之地而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其次使退休年齡更加合理。建國以來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了20多歲,即使從1997年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時算起,至今也延長了7歲,但是法定退休年齡幾乎未變,將退休年齡與預期壽命掛鉤是國際社會通行做法。

再次可以改善養老保險制度人口結構。逐步延長退休年齡,也會使制度贍養負擔有明顯減輕,例如,如果用30年時間慢慢地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長至女性60歲和男性65歲(即使這樣也比歐洲很多國家當前的退休年齡還低),制度撫養負擔會減輕三分之一。延遲退休在很多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對聲音,法國曾為此發生過多次全國罷工,但從社會契約、代際和諧的角度上,預期壽命延長了,退休年齡隨之延長,是合情合理的,這需要更多理性討論,最終形成社會共識。

時間緊迫,應該怎麽辦?

7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必須確保社保費率降低、必須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實際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之初正是為了解決確保發放問題。

20多年前,退休職工是靠企業發放退休金的,一些效益不好的企業拖欠退休金的事情屢見不鮮,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將“部門保障”轉為“社會保險”,並實行收支兩條線的資金管理,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過去這20年,制度擴面使基金結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截至2018年底累計結餘已經超過5兆。遺憾的是,這些錢因為由地方政府分散管理且禁止地方政府投資,每年巨量的應得投資收益白白浪費掉。

可以參照對比的是,加拿大的公共養老金制度始建於1966年,到上世紀90年代時發現基金將在20年內耗盡,於是快速提高繳費率做大基金,委託獨立機構市場化投資,經過20年的運作,不僅平穩度過耗盡時點,而且確保未來制度可以持續運行85年。這樣的成績令人羨慕,而這樣的改革更應受到關注,甚至是效仿。

距離養老保險基金結餘的耗盡時點只有15年了,如何把手中的資源用好,讓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順利度過風險點,考驗決策者,也拷問每一個社會成員。

當務之急,應當加速基金歸集和投資進程。相對於5兆的結餘,目前委託全國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的只有10%多一點,每推遲歸集一天,都會付出巨額機會成本。未來要推動社會共識,基金結餘大省要加快歸集,基金赤字省份也要節衣縮食,將錢省下來,投出去,壯大起來。

作為配套措施,需要放鬆對主權養老基金投資的限制。目前中國兩支主權養老基金,即全國社保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受託投資運營。委託一個專門機構運營是各國主權養老基金的普遍做法,但與很多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對其投資限制較嚴,全國社保基金權益類投資比例不得超過40%、境外投資比例不得超過30%,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權益類投資比例不得超過30%、不允許境外投資,這樣的限制影響了投資多元化,不利於獲得更高投資收益。

世界幾隻重要的主權養老基金,例如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GPFG)全部投資境外、權益類資產比例佔三分之二;加拿大養老金計劃基金(CPP)85%投資境外、權益類資產比例佔60%;澳大利亞未來基金(FF)70%投資境外、50%投資權益類資產。反觀中國全國社保基金只有不到8%投資境外、權益類資產比例也遠未達到上限40%。

因此,未來需要放鬆相關的政策限制,加大全國社保基金的獨立性,讓中國的主權養老基金得以享受全球經濟增長收益。假使這兩支主權養老基金均獲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可以促進國內財富的再分配,如果錯過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紅利的分配,實在可惜。

當然,政府努力並不意味著個人可以旁觀。在現收現付體制下,在職者繳費、退休者領取,通過代際互濟實現制度持續運轉;擴大財政補助規模、劃轉國資化解制度歷史債務、擴大投資增強基金積累、降低費率激勵參保擴面,這些措施可以緩衝風險。“80後”的養老金雖然不至於領不到,但要想過得好,還得早做準備、多做儲備。

目前看,有四類人的養老金充足度問題最大:第一,以“個人身份參保”的人群,這些人多為自雇就業者或者靈活就業者,他們的繳費率低於企業正式雇員,現在繳的少、有些人繳足15年就停下不繳,未來的養老金必定不高;第二,長壽的人,比如80歲以上的人,因為養老金的增速慢於工資,如果物價上漲,養老金的購買力就會受影響;第三,女性,因為女性工作時間相對較短,領取養老金時間相對較長,同等條件下女性養老金待遇水準會低於同齡男性;第四,高學歷人群,這部分人因為求學而較晚進入勞動力市場,工作時間晚故而繳費時間短,未來養老金待遇也會受影響。

養老金精算報告提示我們,老齡化是不可逆的,但制度是可完善的;媒體撰文引發關注提示我們,社會討論是必不可少的,但專業分析引導理性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各方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做好預測、分析形勢、積極應對,實現“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讓後來人有可期的未來”。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