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今名醫是如何用一劑葯退熱的?

很多人都認為中醫是「慢郎中」,只能治療慢性病,不能治療急性病,其實中醫治療急性病的優勢非常明顯,尤以發熱性疾病見長,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古今名醫一劑退熱的驗案吧。


古人治病,常有「效如桴鼓」「一劑知,二劑已」「覆杯而臥」「一服愈,不必盡劑」的記載,難道這些都只是傳說?中醫是慢郎中?經方一劑能退熱?退熱僅有發汗一法?本文列舉古今中外名醫經方驗案,向讀者揭示經方一劑退熱的神奇。

中醫治療發熱有獨特的優勢,早在《黃帝內經》就總結了上古以來的熱病診治經驗,在熱病的發生、證候、轉歸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實記載。《內經》首創了六經分證體系,提出了表裡傳變、經脈傳變和直中臟腑的熱病傳變理論,以及以針刺為主的汗、泄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創立了理、法、方、葯相統一的熱病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尤其在熱病的六經分證、傳變規律、藥物治療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發展和豐富了中醫學熱病理論,為後世溫病學派創立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傷寒雜病論》所載之方被稱為「經方」,法度嚴謹、藥味精簡、層次分明、療效卓著,受到後世醫家的推崇,更是因此被譽為「方書之袓」。經方退熱療效神速,古今中外歷代名醫都有驗案為證,但可惜的是,現在使用中藥退熱的臨床中醫越來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發熱完全可以吃中藥一劑退熱,其實西醫也不了解中醫在治療此病上的特色,而大多數中醫也退居慢性病的調理之中,不敢接診急危重症。

本文特此摘錄古今名醫使用經方一劑退熱的經典案例,以饗讀者。

許叔微醫案·身疼痛發熱體重

宋代醫家許叔微對《傷寒論》研究頗深,對後世藏象學說發展也頗有影響。

毗陵一時官得病,身疼痛發熱體重,其脈虛弱。人多作風濕,或作熱病,則又疑其脈虛弱,不敢汗也。已數日矣。予診視之曰,中暍證也。仲景雲:太陽中暍者,身熱體疼,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予以瓜蒂散治之,一呷而愈。(《傷寒九十論》)

萬密齋醫案·小兒驚風後熱不退

萬密齋又名萬全,明代著名醫家,在診治婦兒科疾病方面享有盛譽。

一兒驚風後熱不退,群醫有議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葉湯者,有欲用涼驚丸者。余曰:大驚之後,脾胃已虛,宜溫補之。三葯寒涼,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湯用炒乾薑,一劑熱除。(《幼科發揮》卷二)

範文甫醫案·傷寒發熱身痛作喘

範文甫為近代浙江名醫,在傷寒溫病方面皆有很深造詣。

陳師母,發熱惡風,身疼腰痛,病從風得。太陽經為寒邪所傷,則經氣流行不暢,故骨節疼痛而脈浮緊。邪束於表則膚實無汗,內壅於肺則喘大作矣。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服藥1劑,汗出熱解。(《近代名醫學術經驗選編·范文甫專輯》)

丁甘仁醫案·喉痧

丁甘仁為近代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擅於經方時方並用。

顧左,年三十餘歲,在滬南開設水果行。患喉痧七天,寒熱無汗,痧麻布而隱約,咽喉腫痛,牙關拘緊,甚則夢語如譫。診其脈鬱數不揚,視舌色薄膩而黃。余曰:此疫邪將欲內陷,失表之症也。急進麻杏石甘湯,得暢汗,痧麻滿布,熱解神清,咽喉腫紅亦退,數日而安。(《喉痧症治概要·治案十一則》)

蒲輔周醫案·嬰兒腺病毒肺炎

蒲輔周為現代中醫學家,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熱病。


初某,男,3個月。1961年2月27日初診。主訴:發熱4天,咳嗽氣促,抽風兩次。1961年2月24日住院。入院後檢查:體溫39.4℃,脈搏106次/分,發育、營養中等,右肺叩診稍濁,兩肺呼吸音粗糙,有乾羅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為著。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2.9×109/L,中性粒細胞0.68,淋巴細胞0.32。胸部透視:右肺上下野斑片狀陰影,肺紋理模糊。診斷:腺病毒肺炎。入院前,用退熱消炎止咳中藥罔效,入院後,症見高熱無汗,煩躁哭鬧,驚惕不安。先用土霉素、紅霉素等西藥,並投大劑寒涼撤熱之麻杏石甘湯,復進銀翹散加味,證勢依然,停西藥邀蒲輔周老會診。刻診:體溫40℃,無汗咳喘,膈動足涼,胸腹滿,面色青黃,口周色青,唇舌質淡,苔灰白,脈浮滑,指紋青,直透氣關以上。

蒲輔周老指出:本為感受風寒,始宜辛溫疏解,誤用辛涼苦寒,以致表鬱邪陷,肺衛不宣。治宜調和營衛,透邪出表。處方:桂枝加厚樸杏子東加味。桂枝1.5克,厚樸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8克,杏仁10粒,僵蠶3克,生薑2片,大棗2枚。

服1劑微汗出,熱漸退,精神佳,膈動、吃奶、口周及指紋青均好轉,唯喉間水鳴聲,便溏日5次,脈滑不數,舌淡苔穢白。營衛雖和,肺氣仍閉,濕痰阻滯。法當溫宣降逆化痰。處方:射幹麻黃湯。射乾1.5克,麻黃1.5克,紫菀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細辛0.9克,法半夏3克,炒蘇子3克,五味子7粒,生薑2片,大棗2枚。

服1劑體溫降至36.4℃,精神好轉,身潮潤,足欠溫,腹滿減,二便如前,面青白,右肺水泡音較多,左肺較少,脈沉滑,舌淡苔退。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調和肺胃,益氣化痰。治仿樸薑夏草人蔘東加味。處方:西洋參1.5克,炙甘草1.5克,橘紅1.5克,法半夏3克,川厚樸1.1克,生薑2片。

服2劑,咳減至微,呼吸正常,納增,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多,兩肺呼吸音粗,少量乾濕羅音,舌正常無苔,脈沉細滑。續以二陳東加白前、蘇子、枇杷葉、生薑調肺胃,化痰濕。服2劑後,乳食調養。X光示右肺片狀陰影部分吸收,臨床痊癒出院。(《四川名家經方實驗錄》)

劉渡舟醫案·感冒嗜睡

劉渡舟為當代傷寒大家,臨床善抓主症,善用經方治病。

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頭痛發熱,流清涕,周身為之不適。自服銀翹解毒丸無效。診脈時側頭欲睡,脈不浮而反沉。此少陰之傷寒證。為疏:附子四錢,炙甘草二錢,麻黃二錢。服一劑汗出表解,轉以保元湯進退獲安。(《傷寒挈要》)

胡希恕醫案·發熱頭痛便秘

胡希恕為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其學術思想目前已成經方界的一面旗幟。

劉某,女,27歲,1965年6月4日初診。發熱頭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葯,大汗出而身熱頭痛不解,頭脹痛難忍,心煩欲吐,口乾思冷飲,皮膚灼熱而不惡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脈弦稍數。體溫38℃。證屬裡實熱胃不和,治以清裡和胃,與調胃承氣湯。大黃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沖。結果:上藥服一煎,大便通,頭痛已,身熱減,體溫正常,繼服余葯而去芒硝,諸症基本消失。(《經方傳真》)

門純德醫案·小兒病毒性肺炎

門純德為山西著名中醫,擅於用陰陽學說來指導臨床製方遣葯。

王某,女,2歲。患兒高熱,咳喘,時而抽搐,已十餘日,住某醫院診斷為小兒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並輸血輸氧,體溫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會診。診見:患兒高熱,面色蒼白,面微腫,印堂色青,口唇發紺,神識朦朧,咳喘急促,呼吸困難,身無汗,腹脹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指紋青紫。此為寒邪閉鬱於表而發熱,寒邪閉肺而咳喘,入裡而傷於陽。治以興陽解表,溫經發汗。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治之。處方:麻黃3克,細辛1克,附子3克。一劑,水煎服。

二診:葯後手足轉溫,頭身微汗出,熱勢退卻,體溫降至37℃,喘促漸平。此陽氣已復,表邪已解,但肺氣未復。再服以生脈散加蘆根、黃芪、玉竹一劑,繼以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芪一劑,病癒出院。(《名方廣用》)

矢數道明醫案·大葉性肺炎

矢數道明為日本漢方學家。

49歲婦女,體溫高達40℃,持續數日,因腦症發譫語狂亂之狀。根據患者主訴,胸苦,由胸正中線至右乳下苦悶,咳嗽,咯鐵鏽色痰,舌苔褐而厚,尚有津液,脈沉遲。腹診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壓之苦悶,誘發咳嗽。右胸遍及濁音與大小水泡音,診為大葉性肺炎。柴胡桂枝湯、桃核承氣湯小量兼服,未能好轉。翌日出診,口渴,水一刻亦不離口,喘急並有呼氣性困難。呼氣有如呼嚕呼嚕奇異之聲,處於煩躁悶亂狀態。顏面潮紅,無因由而胸煩苦悶。體溫39℃。

因有「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急迫之狀」,根據大塚敬節氏建議,與梔子甘草豉湯。服後時余,黏痰排出,奇異呼吸音消失,熱解,食慾增進,咳嗽亦顯著好轉,數日痊癒。(《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荒木性次醫案·感冒高熱無汗煩躁

荒木性次為日本漢方學家。

一婦人因感風寒,發熱數日不解,服2~3種西藥不效,發熱近40℃,頭痛如刀割,咽乾,欲飲水,苦悶,夜間不寐,時時惡寒,如欲死狀,坐臥不安。其主症為不汗出而煩躁,故與大青龍湯。服後大汗出,諸症霍然而愈。(《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