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大冬季食療古方

4大冬季食療古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青梅煮酒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腸經,收斂生津。《三國演義》第21回煮酒論英雄,曹操約劉備在園內飲酒,盤置青梅,用來煮酒。暮春時,梅子青青,與米酒或黃酒共煮而飲,這是個古老的習俗。

冬季沒有新鮮的青梅,可以用梅乾代替(甜的可以,不要用鹹的),與黃酒共煮而飲。梅子味酸,黃酒辛溫,合在一起,酸溫的味道就出來了,可祛除體內的寒涼邪氣,助長陽氣的生髮。取黃酒500克,加梅乾3枚,文火煮30分鐘,可與家人酌情共飲,每天服用小劑量,對身心多有裨益。

五辛盤魏晉時將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芫荽)稱為五辛。將這5種辛香之物拚盤一起吃,即五辛盤,意在散發臟腑之氣。後世的春盤、春餅是五辛盤的改進。唐代將五辛盤再加些時令的蔬菜匯為一盤,稱為春盤,並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宋代陸遊有「春日春盤節日新」的詩句。人體的疾病多是傷於寒。寒邪入侵傷了臟腑,身體調動能量要驅邪外出就會有發熱的癥狀。辛甘能助陽,五辛就是要把五臟內所受寒邪散開,使臟腑關係平衡,無內鬼勾引,外在的癧氣、病邪就被拒之門外了。

豆腐豆腐相傳為漢代淮南王劉安所創。清人蘇雪溪有詩描述豆腐:「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漿,百沸湯中滾雪花。」豆腐味甘而鹹,氣寒無毒,能祛胃腸鬱熱,熱除而後安,稱之能寬中益氣。豆腐搭配魚肉腥葷製作的菜肴,有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的作用。

涮羊肉傳統美食之一涮羊肉,在北京尤為盛行。羊肉要精選大尾綿羊後腿和上腦,以1歲半未交配過的公羊為佳。後腿比前腿肉多而嫩;而位於脖頸後、脊骨兩側、肋條前的肉,因接近頭部,稱為上腦。其脂肪沉積於肉質中,形似大理石花瓣,質地最為鮮嫩。

羊肉品質的鑒別要看是否「乾盤清湯」。「乾盤清湯」,即說謊肉的盤子不能有水,更不能有血;涮鍋裡的湯不能出沫,要越涮越清,才是優質羊肉。羊肉下鍋後會呈白色,若是粉紅色,則是肉質低劣。肉出現血水是宰殺方法不對或者抹了嫩肉粉和亞硝酸鹽。涮羊肉品味原汁原味,炭火鍋更為傳統,炭火柔和,而液化氣的火偏硬了些;白水涮肉,白開水裡需放少許的大料、蔥、薑、蒜、枸杞等;小料的芝麻醬要用香油來調。

溫馨提示:冬季氣溫下降,外界陰氣佔主導地位,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對增加。順應冬季的氣候特點,養生應注重養陰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嚴寒的氣象也使人的代謝升高,皮膚血管收縮散熱減少,因此,在飲食調配上要多增加一些膏粱厚味,如燉肉、熬魚、火鍋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