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玩房地產了!多家上市公司怎想的?投資房子未來吃土?

摘要: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撰文|蜜姐&編輯|楚琦

最近,蜜姐發現了一些特別有意思的信息:多家上市公司,主動剝離涉房業務!

這裡面,“主動”一詞尤其值得玩味。

7月初,萬澤股份主動承諾:“未來將不再從事房地產業務,不再新增房地產業務投入。”

7月下旬,神火股份發公告稱,擬向控股股東轉讓所持光明房產47.99%股權。

同一天,紫金礦業發承諾函:“未來不會從事與房地產開發經營相關的業務,並承諾下屬各子公司未來不會從事與房地產開發經營相關的業務。”

01

2018年,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大量囤房的情況,被媒體大量曝光。迫於樓市調控壓力,上海、深圳、西安、長沙、杭州等城市頒布了限制企業買房的措施。

一些上市公司不得已,只能在某些城市跟房地產說拜拜了。

今年4月以來,房企融資政策收緊。無論是海外發債被管理,還是房地產信託貸款被嚴控,又有一部分上市公司迫於監管壓力,告別涉房業務。

不過,這次有意思的是,多家上市公司,主動站出來表態:不玩了。

上市公司可以說是買樓大軍中的大咖級玩家,它們不玩房地產了,是良心發現,還是市場變了?

從1998年房改以來,買房致富的神話遍地開花,以致於我們常常忘記,買房投資其實也是個高風險投資行為。

個人如此,公司也是如此。大家的關注點,更多在於買房的比不買房的佔了什麽便宜。

02

經驗,一方面指導我們的行動,一方面也迷惑我們的判斷。

公司買房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今年海馬汽車上了好幾次頭條,不是它車賣得好,而是它房子賣得多。

2017年、2018年,海馬汽車的銷售實現很不理想,尤其是2018年,總共才賣了6.7萬輛。2016年它的銷量有21.6萬輛,兩年後銷量幾乎減少了7成,虧了約37億!

今年4月海馬汽車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股票簡稱也變成了“*ST 海馬”。

然後,我們看到了海馬賣房求生:一個月左右,“大拋售”401套房子!這些房產主要在上海、海口等城市。

這401套房原來的買入價格共計6475萬元。據媒體估算,已增值4-5倍。

海馬曾經有一則廣告語“買車不買房!”結果還是逃不出真香定律。所以啊,消費至上的話都是說給別人聽的。

海馬到底還有多少房子,不得而知,不過像它一樣大量甚至“海量”囤房的上市公司倒是比比皆是。

03

當時,上市公司有上市公司的無奈。但上市公司與房地產保持距離,特別像重複一個2012—2013年的老故事。

買房,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是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投資方式。

7月,LG這家快被大多數人遺忘的韓企又火了一把,不是因為產品,而是在北京賣樓賺了60億。其實去年連續虧損數月的LG就已經宣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了……

再如,表現不佳的搜狐,連續虧損多個季度,截止8月6日,市值僅剩3.45億美元。不過搜狐2006年在北京五道口買了一棟樓,據稱其目前價格在34億元(約4.9億美元)。

所以,買樓、建樓似乎成了上市公司投資的“定海神針”,不玩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幾乎不是一家“認真”的上市公司。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約有165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46.23%,持有市值大約9904.66億元,同比增長近20%。

然而,財富,總是流動的。

持有不同資產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分散風險和增加收益。如果持有的資產本身,風險增大而收益減少,被動或主動,都得出手。

如果下圖這些新聞,你不看時間,只看標題,說是2018年下半年或今年發生的,沒有人會懷疑。

原因都是如此的神似:樓市調控加碼,從融資到限購,上市公司要麽表態要麽開始著手處理涉房業務或撤離樓市。

當然,如今新的故事又是如此不同。內外因素遠比六七年前複雜得多。樓市“任性”的基礎已經不再。

04

上周,高層再次強調堅持房住不炒,“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再指望樓市迎來一個2017—2018年上半年的火爆行情,已是小概率事件。

截至7月24日,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今年全國已有274家房地產企業宣告破產清算。

小房企們撐不住就破產了事,大房企們撐不住就斷臂求生。從華夏幸福到泰禾,賣賣賣甚至是大拋售,只為“活下去”。

房企尚且如此,主業不是房地產的上市公司,主動剝離涉房業務也就可以理解了:高風險還沒錢賺,這遊戲玩不下去了。

對於個人而言,上市公司們的選擇是值得借鑒的:能玩則玩,不能玩就等一等吧。

蜜姐一般會不定期去看看房,因為你只有在市場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狂熱和恐懼。

2018年夏天,有一次蜜姐在4個房屋中介人員的陪同下去看房。其中2人,據說早上六點左右就去了現場排隊。

當時人們瘋狂的情形真是歷歷在目。戶外四十多度的高溫,建案周邊密密麻麻都是人,上至頭髮花白的老人,下至被父母抱著的一兩歲孩童,喊聲、哭聲一片。

最後還驚動了警察叔叔前來維持秩序。將近中午,銷售方宣布取消當天開盤。而由部分中介帶過去的客戶可以去看下樣板間。

而這個建案並非什麽了不起的好盤,甚至還只是公寓性質,不過帶了某名校的一個讀書指標(轉賣不可用、二胎不可用)。

跟同行的幾位客戶聊天,發現居然都不是剛需,只是看樓市行情火熱,買不到住宅,哪怕是公寓也想要趕緊衝進去!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深度套牢。

這個建案當時的房價確實比周邊的住宅便宜,但一來有兩年限售;二來作為公寓,本身就好出手,加之今年周邊二手住宅掛牌銷售的較多,哪怕兩年後,也是難以解套的。

至於那個學位名額,還不到十萬。而當時的公寓最便宜的也需上百萬,想要賺點租金,少則投入一二十萬,多則三四十萬的裝修費,才能實現了。

剛需排隊是沒辦法,有住房的硬性需要,也因一個全民遊戲,你不參與就輸了。但已身在其中的,就要清醒點了,玩不起就停下,別玩火。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