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通策略:A股正處於第五輪底部區域 將鑄就圓弧底

  核心結論:①A股已經歷五輪牛熊周期,目前處於第五輪底部。前4次除08/10以外,其余三次94/7-96/1、02/1-05/6、12/1-14/6都是以時間換太空的震蕩圓弧底。②這次圓弧底起始於16年1月底上證2638點,背景更像02/1-05/6,巨集微觀基本面企穩但政策因素影響股市微觀資金供求,都是港股牛市而A股磨底。③中期磨底的右側等去杠杆轉折點出現,短期反彈視窗仍開著,邏輯是政策微調偏鬆。行情向上超預期看改革加速,向下超預期為中美貿易爭端惡化。

  16年來的A股磨大底背景類似02-05年

  最近A股投資者情緒低迷,大家普遍擔憂中長期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們從中長期視角來回顧當下市場,從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以來,A股已經經歷了5輪牛熊周期,平均5-6年一輪周期輪換。這一次處於第五輪周期底部區域,這次市場底部的背景跟02-05年很類似。

  1.   市場底部特徵:圓弧底常見,尖底少見

  A股有史以來有五輪牛熊大周期,目前處於第五輪底部區域。從1991年以來,A股已經經歷了五輪“牛市-熊市-震蕩市”周期不斷交替的過程。第一輪牛市是1991/1-1993/2,隨後在1993/2-1994/7進入熊市,隨後在1994/7-1996/1市場進入中期震蕩市。第二輪牛市是1996/1-2001/6(中間包含了1997/5-1999/5持續24個月的高位震蕩),2001/6-2002/1是熊市,02/1-05/6是震蕩圓弧築底,在2004/4-2005/6市場經歷了中長期圓弧底尾部的最後一些。第三輪牛市是2005/6-2007/10,隨後2007/10-2008/10進入熊市,這次市場暴跌之後沒有經歷底部震蕩,而是直接從08年10月28日開始快速上漲。第四輪牛市是2008/10-2009/8,隨後在2009/8-2011/4期間市場高位震蕩。在2011/4-2012/1期間市場進入熊市,之後2012/1-2014/6期間市場震蕩築底。第五輪牛市是2014/7-2015/6,經歷了2015/6-2016/1期間的三輪大跌之後,從2016/1的上證綜指2638點至今市場處於震蕩築底階段。回顧前四次市場底部時期的特徵:第一輪的低點是1996/1/19日的512點,這輪下跌始於1993/2/16日的1558點,累計跌幅67%,歷時3年,全部A股PE(TTM,下同)降至16倍,PB(LY,下同)為1.9倍;第二輪低點是2005/6/6日的998點,下跌始於2001年6月15日的2245點,累計跌幅56%,歷時4年,全部A股的PE降至18倍,PB為1.6倍;第三輪低點是2008/10/28的1664點,下跌始於2007年10月16日6124點,一路下跌1年,累計跌幅73%,全部A股的PE最低降至14倍,PB為2.1倍;第四輪低點是2013/6/26的1849點,下跌始於2009年8月4日3487點,累計跌幅47%,歷時近4年,全部A股的PE在14年6月最低降至12倍,PB最低為1.5倍,詳見《歷史上市場底部的特徵-20180701》。我們在前提報告中也多次提出,從2016年1月底上證綜指2638點以來市場再次進入中長期圓弧底階段,這輪調整從15/6/12高點5178點以來最大跌幅49%,截至目前已持續約3年,全部A股PE、PB也分別降至最低15倍、1.7倍。目前從估值水準、指數跌幅等角度來看,已經與前幾次市場底部相似,市場正處於第五輪周期的底部區域。

  圓弧底是以時間換太空。回顧此前的4輪市場底部,除08年以外,另外三次市場底部都經歷了94/7-96/1、02/1-05/6、12/1-14/6的中長期磨底的過程。回顧歷次圓弧底的市場背景,可以發現圓弧底是以時間換太空,市場通過長期底部震蕩的方式來等待經濟或市場中的問題得以解決。從形態來看,市場往往是尖頂、圓底比較多,這是因為市場頂部是趨勢投資者賣出來的,而底部往往是價值投資者買出來的。08年市場V型底,主要因為07年3月後通脹升溫,07/3-08/6期間央行一共6次加息、14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國內貨幣政策持續收緊,疊加08年三季度外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上證綜指迅速從07/10的6124點跌至08/10的1664點,1年內跌幅達73%,之後四兆投資、十兆信貸為代表的大規模刺激需求政策推動市場V型反轉。其余三次中長期磨底階段,94/7-96/1期間市場整體規模較小,上證指數波動幅度較大。在02/1-05/6階段,A股長期磨底源於擔憂國有股減持,而市場基本面實際上在改善。基本面角度,GDP增速從2002Q1的8.9%回升至2005年上半年的11.1%,企業淨利潤增速從2002Q1的-1.8%最高升至04Q2的47%,同期ROE從5%升至8.8%。04年後通脹升溫導致貨幣政策收緊,04年10月末央行加息後市場跌破前期平台,疊加2005年4月30日證監會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引發了市場的尾部風險,A股持續下跌至2005年6月6日的998點。在12/1-14/6階段,基本面略差,經濟緩慢下行,資金面整體偏中性,市場震蕩築底。從12Q1至14Q2,GDP增速從8.1%回落至7.5%,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由2012年初的11.6%降至14/6的8.8%。從12Q1至14Q2,全部A股淨利潤增速從-0.4%回升至9.5%,但整體ROE從14.4%回落至13%。經濟增速緩慢下行的同時,資金面整體偏中性,央行在2012年兩次降準降息,而2012年之後由於大量資金通過影子銀行管道流向地產、地方融資平台以及產能過剩行業,為了抑製影子銀行以及金融機構加杠杆,2013年後央行貨幣政策略緊,債市去杠杆以及“錢荒”等事件相繼出現,資金利率在2013年上行,14年上半年後再次回落。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012年初的3.4%升至14年初最高4.7%,在14年中回落至4%左右。圓弧底階段市場整體估值回落,02/1-05/6階段全部A股PE(TTM)、PB(LY)從40倍、3.2倍回落至2005/6/6日998點的18倍、1.6倍,12/1-14/6期間全部A股PE(TTM)、PB(LY)從13.2倍、1.9倍回落至2014/6最低的12倍、1.5倍。

  2.   這一次圓弧底的背景更像02/1-05/6

  與02/1-05/6相似之處之一:基本面企穩,港股走牛。我們前期報告中多次提出,從2016年1月底2638點以來,市場進入中長期圓弧底階段。對比前三次圓弧底,這輪市場背景更像02/1-05/6。首先是基本面改善,港股率先走牛。2002/1-2005/6期間,經濟基本面其實在改善,GDP增速從2002Q1的8.9%回升至2005H1的11.1%,企業淨利潤增速從2002Q1的-1.8%最高升至04Q2的47%。但上證綜指在02/1-04/10期間持續震蕩,並在04/10-05/6期間再次調整。而港股在經歷了02/1-03/4的震蕩下行之後,恆生指數從03/4-05/6期間從最低8331點最高上漲至14339點,漲幅72%,並且在05/6-07/10期間繼續從14339點漲至最高31958點,這一輪港股牛市從最低點至最高點累計漲幅3.8倍。這一次從2016年初以來巨集觀經濟持續平穩且盈利改善,GDP結束2010年-2016年的L型一豎,逐步步入L型一橫。2016年以來我國GDP增速維持在6.7%-6.9%左右,並且內部結構在不斷改善。截至2018上半年,服務業在我國GDP中佔比已經達54.3%,服務業和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分別達到60.5%、78.5%。並且企業盈利改善,全部A股淨利潤同比從2016年中報最低的-4.7%回升到2017年的18.4%、2018年1季度14.4%,ROE從2016Q2最低的9.4%回升到2017年的10.3%。在基本面改善的背景下,從2016年1月底至2018年2月,上證綜指從最低2638點震蕩上行至3587點,而恆生指數從16年2月初的18278點最高漲至18年1月底的33484點,漲幅達83%。港股中大陸企業數量佔比47%、市值佔62%,從歷史來看港股與A股盈利趨勢相同,因此在國內經濟基本面平穩、盈利改善背景下港股往往大漲。並且由於港股投資者全球化,其資金面不會受到國內政策干擾,而A股走勢往往更多受到國內政策影響。

  與02/1-05/6相似之處之二:政策因素影響股市微觀資金供求。02/1-05/6期間,國有股減持持續影響投資者風險偏好,影響股市資金供求。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正式推出國有股減持方案,由於這一政策推出後市場持續下跌並且爭議較大,在2002年6月24日證監會財政部等部委決定停止在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但投資者對國有股減持的擔憂長期存在,02/1-04/4期間上證綜指始終在1300-1780點之間震蕩。04年後,通脹升溫,貨幣政策收緊導致市場下跌,疊加證監會在2005年4月30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引發了市場的尾部風險,05年5月股改推出後市場加速下跌,最終跌破千點大關。與之類似的是,今年2月份以來的這一輪市場調整,內部去杠杆也成為重要原因。18年以來在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雖然央行連續3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實體經濟信用仍然在收縮,年初以來M2增速從8.6%回落至6月的8%,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從年初3兆回落至1.18兆。這也影響了股市微觀資金供求,其中影響最大的方面在於引發了銀行理財相關資金的撤退。具體來看,截至2017年銀行理財規模29.5兆,權益類投資大約10%,其中以基金專戶、基金子專戶、私募等委外形式的直接投資股市資金佔比大約20%,剩餘的2萬多億為股權質押、結構化產品配資等名股實債類資金。在4月27日資管新規發布後,銀行表外資金轉表內,但由於此前理財細則未落地,出於謹慎性原則一些產品到期後沒能續上,體現為銀行理財權益相關資金撤出,這一點從相關機構資產管理規模的變化可以得到印證。專戶規模在萎縮,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資產管理規模從2017年11月高點5.04兆元持續降至2018年4月4.91兆元,基金子公司從7.63兆元降至6.65兆元。私募也在縮減,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規模從18年初高點2.61兆持續降至6月2.53兆,另一方面今年私募清盤成為常態,年初至5月月均證券類私募產品清盤數為675隻,而2017年同期月均證券類私募產品清盤數為498隻,詳見《市場資金面的困境和改善路徑》。

  3.   歷史大底仍需時間,短期反彈視窗仍開著

  歷史大底仍需時間。這次從2638點以來圓弧築底階段,與歷史上的02/1-05/6、12/1-14/6中期底部階段類似,但從基本面見底,政策影響資金面的市場背景來看更類似02/1-05/6。這輪圓弧底的打磨仍需時間,巨集微觀基本面自16年2季度來已經見底企穩,但是去杠杆背景下資金供求一直緊張,圓弧底右側即新一輪牛市要等去杠杆高峰過去,資金供求關係出現轉捩點。從去杠杆的角度來看,BIS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整體杠杆率255.7%,低於日本373.1%、英國283.3%、歐元區258.3%,與美國251.2%接近。總量看我國杠杆率不算高,但結構性問題顯著,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杆率明顯偏高,我國160.3%,日本103.4%、歐元區101.6%、英國83.8%、美國73.5%,其中國企尤其是地方國企杠杆率最高,尤其是地方融資平台。未來去杠杆的高峰需要看到地方融資平台的杠杆比率下降,這意味著結構性去杠杆取得實質成效,資金面或迎來轉折點。

  短期反彈視窗仍開著。短期仍維持7月8日周報《反彈視窗期》以來的觀點,階段性反彈已經開啟,主要源於市場前期跌幅大、估值低,國內政策持續微調。8月1-2日中美貿易摩擦更新引發近期市場二次探底,形態上類似15/8月底-9月底、16/1月底-2月底。歷次政策寬鬆後,市場情緒修複有個過程,即在政策底之後迎來市場底,在這個階段往往上證50指數相對表現更強,類似於08/10、15/8、16/1,在反彈後半段成長表現更好。從情緒指標來看,近期強勢股已經開始補跌,前期強勢股恆瑞醫藥格力電器貴州茅台從6月以來最大跌幅27%、24%、16%。從歷史上看,在慢跌、緩跌的市場背景下,最後往往會有強勢股補跌現象,如在05/5、11/12、12/11,強勢股補跌幅度往往在20%-30%。並且近期分級基金密集下折,6月中旬以來已有16隻分級基金出現下折,類似於15/8、16/1、17/5。前期市場跌幅較大,強勢股補跌、階段性底部密集出現分級基金下折,這些都反映市場已經處於市場階段性底部。

  向上超預期看改革加速,向下超預期為中美貿易爭端惡化。展望未來市場中可能出現的超預期因素,未來市場向上超預期的可能因素是國內大力推進改革。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月國家長官人在出席博鼇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時表示,中國決定在擴大開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後續主要觀察時點是10月左右將召開的聚焦經濟改革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如果四中全會推進改革,最可能的突破口是財稅體制改革。對股市而言改革加快將顯著提升市場風險偏好,典型的例子如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改革預期提升,低估值的銀行板塊率先領漲。而未來市場向下超預期的因素是中美貿易摩擦蔓延更新至其他領域,以及美股下行風險。今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反覆影響了市場情緒,中美貿易摩擦的背後是雙方經濟實力的中期較量,要警惕中美貿易摩擦出現新的惡化,即中美貿易爭端進一步向金融、政治軍事等領域擴散。

  風險提示:經濟增長速度快速回落,通脹快速高企引發貨幣政策從緊。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依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