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失落的大明朝:南京城的軍隊居然打不贏幾十個倭寇?

作者:營三千

大明朝到了嘉靖年間,軍事上早已江河日下。在北方邊防,面臨著俺達的蒙古騎兵進犯,而海防也頗不安寧,光是一個倭寇問題,就困擾了明朝東南沿海幾十年。

戚繼光閃亮登場之前,對於倭寇的騷擾,明朝一直疲於應付。不過,一般情況下,倭寇的活動區域,局限於沿海地區,很少深入內地。然而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這麽一小股倭寇,卻長驅直入,從浙江登陸之後,一路殺到安徽,最後,竟然來到了大明朝的第二首都——留都南京的城門下,還差點打進了南京城。

這支倭寇,從六月到八月,從浙江到南京,轉戰千里,最終竟然在南京全身而退,一直逃竄到蘇州,才被徹底殲滅。據明實錄統計,這支倭寇造成明朝軍民四五千人的傷亡,有一名禦史、兩名指揮死於這場倭亂。而其他方面的損失,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雖然最終殲滅了倭寇,但他們所造成的傷害卻是不可磨滅的。八十多天的倭亂,禍首竟然是一支從始至終不過百人的小隊,這次驚人的失敗,無疑震動了整個江南。倭寇何以能在本應守備森嚴的地方橫行無忌?大明朝南方的軍隊,難道真的就孱弱至此?

一、倭寇的蹤跡

當我們複盤這次令人目瞪口呆的倭亂,就能從中看出明朝防禦失敗的原因。

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倭寇從上虞登陸,此時他們的人數大致在一百出頭,剛一上岸,他們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殺死一名禦史,隨後從杭州逃竄到淳安。

倭寇在從杭州到淳安縣的過程中,已經從一百人減員至六十餘人。按理說,人越少越好對付,可是僅剩六十人的倭寇,士氣似乎並未受到影響,反而是明朝方面,被倭寇嚇得夠嗆。因為浙兵防守松懈,倭寇大搖大擺地離開了浙江,來到徽州府。而徽州府的五百多名守軍,見到這支倭寇,竟然“悉奔潰”,望風而逃。

五百多人打不贏倭寇,那人數再翻一番能不能打贏?還是不行,旌德縣千余官兵抵禦倭寇,南陵縣三百多人防守,全都沒擋住,倭寇卻反客為主,在這兩座縣城裡大肆劫掠,焚毀了不少房屋。

其實,倭寇並非不可戰勝,但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明朝方面的勝績,竟然不是來自明朝官軍,而是蕪湖的老百姓。當倭寇進犯蕪湖時,蕪湖的百姓組成民兵,站在屋頂上,居高臨下,用石灰罐攻擊倭寇,倭寇被打得奪路而逃,民兵們士氣大振,乘勝追擊,活捉兩人,又砍了十個倭寇的腦袋。

如果明實錄統計準確,那麽此時倭寇應該只剩五十餘人。可是,在蕪湖初嘗敗績後,倭寇的行軍速度依然很快,他們再次流竄,途經太平縣,最終到達南京城郊的江寧。

明朝的南京城牆,分為內城、外郭兩圈。江寧雖在南京外郭城牆的範圍之外,但離城門也不算遠。眼見倭寇逼近,指揮朱襄、蔣升兩人帶領兵馬,在城外的櫻桃園阻擊倭寇,但這又是明朝方面的一次大敗。

▲南京城牆示意圖

時值盛夏,明軍原本打算以逸待勞,可是等了半天,倭寇不來,明軍不耐暑熱,竟然紛紛脫下鎧甲,躲在樹蔭下飲酒乘涼。就在明軍防備松懈之時,倭寇突然衝出,打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明軍逃跑之際,反而摔進自己先前挖好的溝渠裡,動彈不得。此一役,明軍戰死了三百多人,連朱襄本人都被倭寇所殺,蔣升身負重傷,從馬上摔了下來,僥幸撿回一條命。

這場敗仗,一下子讓全南京人心惶惶,南京城內的官員們迅速下令,緊閉城門,全城戒嚴,分工防守十三座主要城門,並讓老百姓在城牆上輪流值守,嚴防倭寇攻城。

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一般情況下,攻城方只有在人數有明顯優勢時,才敢於大張旗鼓地攻城。但這幾十個倭寇面對堅固的南京城牆,卻並沒有退兵的意思。倭寇首領“衣紅乘馬”,打著明晃晃的黃色傘蓋,糾集手下,衝擊安德門。

南京城的守軍一方面用火銃抵禦倭寇,另一方面嚴密搜查奸細,還真抓到了一個。倭寇在城南的幾座城門間轉悠了幾圈,發現無機可乘,終於決定退兵。

大明朝承平百年,自從靖難之役後,南京城再也沒碰到過入侵。倭寇走了,南京城內卻依然處於恐慌之中,一直維持著戒嚴狀態,“雖賊退,尚不敢解嚴”。

離開南京的倭寇,雖然繼續襲擾沿途城鎮,但已經是強弩之末,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等倭寇逃至蘇州,蘇松巡撫親自下令,派遣崇明島居民組成的“沙兵”前往抗倭,終於將這股倭寇徹底殲滅。

二、倭寇的實力

雖然倭寇被盡數消滅,但痛定思痛,面對這慘痛的教訓,我們不得不問,難道倭寇的戰鬥力真的就強大至此,連明朝的正規軍都對之束手無策?

仔細研讀史料,不得不說,這股倭寇確實相當能打,據實錄記載,當倭寇襲擊南陵縣時,明軍使用弓箭與倭寇作戰。孰料,倭寇竟然“手接其矢”,徒手接住了向他們射來的箭。這神奇的操作簡直仿佛黑客帝國裡的凌空躲子彈,把明軍全驚呆了。士氣一垮,這仗自然也就打不下去,明軍“相顧愕貽,遂俱潰”。

倭寇在南京作亂時,與明軍正面作戰,其實力也絕非等閑。據當時南京人的回憶,這幫倭寇手拿武士刀追殺明軍,“持刃大呼而前,其便旋如風”,刀法精湛,又狠又快。指揮蔣升騎著馬都為倭寇所傷,其他明軍自然更加抵擋不住。

除了作戰表現,倭寇的行軍能力也令人稱奇。他們剛從浙江上岸,就被守軍發現,團團包圍。但這幫倭寇並未慌亂,他們偷偷製作木筏,然後趁著黑夜,在明軍防守最松懈時,“由東河夜渡,潰圍而出”。逃竄過程中,在明軍對之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倭寇仍舊跑得比兔子還快,他們穿過武進縣,抵達無錫慧山寺,一晝夜內,竟奔襲一百八十餘裡。這個速度可以說非常驚人了。

▲影視劇片段 俞大猷率領明軍強攻倭寇寨門

此時,戚繼光的戚家軍尚未成型,而俞大猷正在防禦柘林倭寇,無法回援,這兩支精銳部隊都不在,倭寇自然橫行無忌。更何況,在打到南京之前,這次倭寇襲擾的地方,平時都很少遭倭亂,對倭寇了解不多。而沿途負責阻擊倭寇的官吏,基本都是文官臨時頂上,也沒有應對倭寇的經驗,而倭寇卻靈活機動,從不滯留,所以,打成這樣,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明軍的困境

然而,民兵打不過倭寇,猶有可說,可南京守軍還是打得一塌糊塗,這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不少網文講到這次倭寇進犯南京,都提到“南京城內十二萬軍隊”雲雲。這當然是一個不靠譜的數字,是把紙面數據直接當真了。按照明初規定,南京城確實應該有十多萬守軍,但南京承平日久,既無邊患,也不靠海,隨著歲月流逝,到了明朝中後期,軍隊人數已經大為縮減。

嘉靖朝的南京城裡到底有多少軍隊?這個問題如今已很難考證,幸好,還有萬歷年間的數據可供參考。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詳細記錄了萬歷朝南京的軍隊人數:今大教場營見存兵止六千,小教場營兵止九千一百,神機營兵止二千五百,巡邏遊巡營兵止三千六百,新江口營兵止五千八百……

把這些人加起來一算,原來萬歷年間的南京,總共也只有兩萬七千多人的軍隊。與規定的人數相比,幾乎縮水了八成。由此推測,嘉靖朝時,南京城的軍隊人數也不會多到哪兒去。

但是,即使從十二萬縮水成兩萬多,和幾十人的倭寇相比,明軍仍佔了很大的人數優勢,那為什麽還是打成這樣?

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明朝京營的衰落。

朱元璋設計的衛所製,軍戶身份世襲,就地屯田。因為衛所兵有土地耕種,朱元璋很高興地宣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但很快,衛所兵徹底退化成了農民,於是,為了守備京師,朱棣又創設了京營,即是所謂的“三大營”。南京是留都,也算京城,因此,南京的主要守備力量,也是京營。

理論上說,京營是守衛大明兩座京城的核心力量。但京營衰落得很快,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北京的京營就再也沒緩過勁來。正德年間,劉六劉七在河北起義,朝廷派京營鎮壓,結果屢戰屢敗,明武宗朱厚照被氣的要死,力推京營改革,也並無成效。

北京的京營,畢竟還在天子腳下,都已經衰落至此。而南京呢,天高皇帝遠,更沒人查,年深日久,管理混亂,腐敗叢生。留到了明朝中後期,南京的營兵已經成了這樣:“老稚疲癃居什之九,徒手寄操居什之二。”

這兩句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南京城裡十分之九的明軍,是老弱病殘,其中還有十分之二,甚至連武器都沒有,就是來混日子的!

營兵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戰,長官們卻無所顧忌地喝兵血、吃空餉。當京營淪落到這個地步,自然也就再也打不了勝仗了。只要倭寇稍一衝擊,潰兵就像多米諾骨牌,一個接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不過,倭寇雖強,也終有覆滅的一天。當我們回顧這幾十個倭寇覆滅的始末,我們就會看到,正規軍不是倭寇的對手,反而是民壯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在蕪湖斬首十名倭寇的,是蕪湖當地的民壯,而最終殲滅倭寇的“沙兵”,其前身也是崇明島沙洲居民組織的民兵。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不屬於明朝的正規軍。由此可見,絕對不是“中國無人”,只是以京營為代表的明朝軍隊,已經衰落不堪了。

一次倭寇襲擊,撕開了明朝中後期南京武備廢弛的亂象。而南京的武備廢弛,則是整個明朝南方軍事敗局的縮影。

這近百年造成的積弊,一直到明末都沒有解決。《留都見聞錄》記載,明末農民起義時,江北的地方官向南京守軍求援,守軍卻“賊去則兵來”,只在長江上裝模作樣晃悠一圈,就算是完成了任務。這樣的軍隊,又如何能應付明末那場改朝換代、驚天動地的大變局呢?

當滿清的鐵蹄踏進江南,在南京成立的南明弘光政權迅速倒台。風雨飄搖中,明朝終於為其軍事上的積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人哀之,也應引以為鑒。

參考資料:

1、樊樹志,《晚明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15

2、明實錄世宗實錄

3、顧起元,《客座贅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