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京保衛戰為何8天就慘敗告終?15萬國軍大潰敗真相

1937年,集結了15萬大軍拱衛的南京城,從1937年12月5日至12月13日,短短8天時間,就在日寇的強攻下土崩瓦解,隨後日寇進城,對30萬中國軍民展開滅絕人寰的大屠殺。

每每回顧這段歷史,總是讓人痛心疾首,而今天,最愛君想來複盤下這場迅速潰敗的南京保衛戰,了解下究竟是誰,導致了南京的慘敗和淪陷?

1937年11月,經過三個多月的淞滬血戰,上海最終淪陷,日軍挾勢準備進攻南京,在此情況下,首都南京的防衛問題日益突出,隨後,蔣介石連續三天召開最高國防會議,討論南京的戰與防問題。

1

出乎蔣介石意料的是,絕大部分將領從軍事角度,都主張放棄南京。

李宗仁當時表示,南京從戰術上講,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當時,國軍剛從淞滬戰場上潰敗,士氣低落,人員、裝備等大多沒得到補充,在此情況下與日寇硬碰硬,並不劃算,倒不如將大軍撤往長江兩岸,以阻止敵人北上,“讓他徒得南京,對戰爭大局無關宏旨。”

白崇禧則提出,應將大軍撤出城外,“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

但南京是國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國民交代?

對此,軍委會作戰組組長劉斐提出:“南京是我國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 但不應以過多的部隊爭一城一地的得失,隻用象徵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以後就主動撤退。”

南京保衛戰前,李宗仁等高級將領認為,應該戰術性放棄南京。

蔣介石心中明白,從軍事角度而言,南京確實不利於防守;但從政治角度而言,首都南京又不能不守,而他所期待的大家群起呼應、捍衛南京的局面,並沒有出現,會場一片沉默,在此情況下,軍委會訓練總監部總監、警衛執行部主任唐生智突然站起來,大義凜然地說:

“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拚到底!”

聽到這番慷慨忠義的陳詞,蔣介石心中大喜,立即任命唐生智擔任南京衛戍司令部司令長官,唐生智也慨然受命,並當場向蔣介石保證,他將在指揮南京保衛戰時,“臨危不亂、臨難不···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

但對唐生智比較熟悉的李宗仁,則認為以唐生智的實際能力,所謂與南京共存亡,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話而已,對此,李宗仁故意語帶諷刺地翹起大拇指,對唐生智說:“孟瀟(唐生智的字),你了不起啊!”

唐生智則反唇相譏:“德公(李宗仁),戰事演變至此,我們還不肯乾一下,也太對不起國家了!”

2

這注定將是一場悲劇般的戰爭,南京已不能守,又不得不守。

1937年11月17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日為南京固守與放棄問題躊躇再四,但考慮再三,蔣介石最終決定堅守南京,並希望能固守“3個月乃至1年”; 11 月 26 日,蔣介石又在日記中寫道:

“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上、對下、對國、對民殊難為懷也

但蔣介石也明白,在日軍的軍事優勢下,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並不劃算,“南京守城,非守與不守之問題,而是固守時間之問題···只可希望較短時間之防守。既作短時間守城之望,則不必將全部之基幹部隊,全部犧牲,須預為撤退之掩護”。“若是至不得已放棄南京時各防守部隊撤退得有掩護。”

對此,臨危受命的唐生智也非常明白:“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

蔣介石深知南京難守,但又不得不守。

在做出“短期固守”南京的決策後,蔣介石迅速行動,以南京4個師的守備部隊為基礎,另外還調集了11個師增援南京,隨後,南京守城兵力增達15個師,共計15萬人。

為了表示長期抗戰的決心,國民政府也做了兩手準備:當時,蔣介石一方面積極備戰,另外,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遷都重慶,在一份就遷都致軍內各級長官的密電中,蔣介石表示:

“宜抱破釜沉舟之決心,益堅最後勝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撐持,積日累時,必陷窮寇於覆滅。”

而從軍事和政治的雙重角度來說,國民政府當時的兩手準備也比較明智,但戰局,很快就超出了蔣介石的預料。

3

臨危受命的唐生智(1890-1970),並非守城良將。

唐生智,是湖南東安人,曾先後參加辛亥革命、討袁戰爭、護法戰爭和北伐,但他本人卻反覆無常:在中原大戰中,唐生智曾經協助蔣介石擊敗李宗仁、馮玉祥等人;但此後,他又聯合汪精衛反蔣,結果失敗。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內部實現和解,以團結抗日,此後,唐生智於1935年被任命為陸軍一級上將。

儘管擁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但各路人士卻不看好唐生智。

臨危受命的唐生智。

1937年11月1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王世傑,就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唐生智長期生病,身體很差,“如此嚴重之守城工作,其體力似不勝任。予今日兩次用電話與商南京市民救濟事宜,彼均在就寢(睡覺),從可想見。”

白崇禧後來回憶說,“唐生智自告奮勇擔任南京防守之重責,委員長令我協助唐偵察南京城內外之地形。時至冬令,白雪飄飛,唐率領參謀人員,我亦與唐同坐汽車先至城外湯山、棲霞、烏龍炮台、秣陵等地視察陣地;翌日繼續巡視城內之蔣山、雨花台、天堡城等地。兩天之視察,我發現唐之身體衰弱不堪,身著重裘,至平地,猶可下車看看;爬高山,便托我代為偵察。寒風白雪之中,我見他虛弱之身體,不禁為南京防守之擔心,為他自己擔心。

在白崇禧等人看來,唐生智雖然有愛國熱情,但當時已長期沒有帶兵,缺乏實際作戰經驗,也沒有駕馭現代戰爭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且在來路複雜的各路守城部隊中,缺乏威望;加上身體很差,甚至連親臨戰場視察,都已無法做到。

4

大戰一觸即發。1937年11月27日,擔任南京衛戍司令的唐生智召開中外記者會,並強硬表示:“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

儘管愛國熱情高漲,但唐生智的實際行動與能力,卻與這場首都保衛戰最高軍事長官的身份,嚴重失稱。

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但唐生智卻經常是窩在家裡,而不是上前線視察。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程奎朗看到,“唐生智在圍城戰鬥中,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照常由侍從身背大溫水瓶,手捧小茶壺和三炮台隨侍左右,每幾分鐘用熱毛巾拂臉,品香茗,香煙一支接一支地抽,看樣子頗為鎮定安祥。”

國軍將士們依托南京城牆,誓死捍衛首都。

與唐生智的“悠閑”相比,南京城內內外外的戰士們,與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但大量中國傷兵卻得不到救治:

美國記者德丁就在當時的戰時報導中指出:“自從日軍攻城,南京就呈現出可怕的景象。中國方面收治傷兵的設施悲劇性地不足,早在一周之前在大街上就經常見到傷兵,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著,乞求得到醫治。”

大量國軍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南京城危在旦夕,但擅長喊口號的唐生智卻躲在家裡,繼續悠閑的抽煙、喝茶。

5

很多悲劇,或許從一開始就已注定。

南京保衛戰爆發前,南京城內仍然有50多萬平民,國民政府宣布誓死捍衛南京城,給了南京市民們勇氣以留守;加上15萬守城官兵,當時,南京城內外人口多達65萬人。

但蔣介石明白,從軍事角度而言,淞滬會戰新敗,兵殘衰弱;且從軍事地理而言,屬於“死地”的南京,城破只是時間問題;但作為首都,這是一場不得不打的保衛戰,否則對國對民他都無法交代。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南京保衛戰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帶領一眾要員和各政府部門,相繼撤退前往武漢、重慶等地,蔣介石則一直堅守到了南京保衛戰爆發後的第三天,1937年12月7日,他乘坐飛機前往武漢,蔣介石本來以為,南京至少可以堅守幾個月乃至半年時間,他沒想到的是,這座六朝古都,將在他離開的短短六天后,就淪陷於日寇的瘋狂賊手。

離開南京前,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人民受戰禍之痛苦,使之流離失所,生死莫卜···慘目傷心,無逾於此。”“對倭政策,惟有抗戰到底,此外並無其他辦法。”

他寫道:“寧為戰敗而亡,毋為降敵而存。”

6

但守城的高級長官們,辜負了人民的期望。

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後,15萬國軍將士們在南京城外奮勇殺敵,日寇連續作戰四天,付出慘重傷亡後,才推進到南京城下。

12月9日,日軍大將、“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派出飛機,向南京城內空投《和平開城勸告文》,即《勸降書》數千份,並要求中國守軍必須於一天內投降,否則日軍“將斷然開始進攻南京”;松井石根同時還命令,日軍於9 日下午4 時後暫停對南京的攻擊。

唐生智雖然無能,但這會,骨氣仍在,他命令中國守軍繼續抗擊日寇,對此日本方面氣急敗壞地表示:“唐生智無禮至極,非但在十日正午以前,沒有任何回復,反而從十日早晨起,用猛烈的炮火攻擊我軍,作為酬報。”

南京守軍機槍陣地。

當時,唐生智下了兩個命令,一個是命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

為了表示背水一戰,絕不放棄,唐生智還命令:各部隊將長江沿岸的所有船隻全部收繳,並命令部分軍隊負責把守江岸挹江門,以防止有部隊和散兵私自後撤、北渡長江,以表示將與南京共存亡。

儘管對外公開表示將死戰到底,並收繳了全部船隻“斬斷後路”,但私底下,唐生智卻讓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長周斕,偷偷在南京長江邊的煤炭港,藏了一艘小火輪,以準備自己逃跑時使用。

7

除了唐生智,部分高級將領,也在南京保衛戰中玩忽職守。

當時,南京城外戰況慘烈,但71軍軍長王敬久,卻整天忙著打麻將;71軍260旅旅長劉啟雄,曾兩次進城去向王敬久匯報戰況,但結果是一次沒遇到,另一次王敬久正在打麻將牌,對劉啟雄敷衍了事。

87師副師長兼第261旅旅長的陳頤鼎回憶:“在南京城裡糊裡糊塗的五天戰鬥中,我們的上級沒有同我們見過一次面,也沒有哪個告訴我們南京保衛戰一般部署情況,教導總隊第3旅旅長馬威龍曾對我說:‘南京保衛戰是唱的我們當旅長的戲。’末了,他們一聲不響地溜了。”

當時,根本沒有過大兵團作戰經驗,自己又不願意上前線的唐生智,命令部隊死守各個陣地,以致兵力分散,處處挨打;在此情況下,部分一線指揮員,根據實際戰況,提出應該主動出擊:

1937年12 月初,在句容前線,正在句容指揮第 156 師作戰的 83 軍參謀劉邵武,曾向軍長鄧龍光建議:以 156 師全面出擊,解決敵指揮部後,即將矛頭指向句容西進之敵將其殲滅,使南京守城部隊贏得準備時間。但遭到江防司令劉興的消極否定,理由是:“守恐不保,還說攻嗎?”

南京保衛戰中,71軍軍長王敬久等人消極備戰打麻將。

南京保衛戰激戰中,防守紫金山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兼第一旅旅長周振強,發現山下麒麟門一帶各村莊都有燈火,發現竟然是日軍的宿營地,對此周振強立即將情況報告給總隊長桂永清,並和第三旅旅長馬威龍、工兵團團長楊厚燦聯名建議,應該集中兵力,由紫金山的岔路口地區出擊,奇襲敵人後方。桂永清向唐生智請示。唐生智卻回答說:“現在消耗兵員太多,萬一出擊不成,守南京城的兵力就更不夠了。”

在僵硬指揮下,中國守軍開始處處挨打。

佔據絕對製空權和火力優勢的日軍,利用飛機轟炸和重火力,逐漸攻克南京外圍陣地,突破到南京城下,而聲稱要“破釜沉舟、不留後路”,卻偷偷給自己留了艘小火輪、準備開溜的唐生智,壓根沒有為十幾萬大軍想過退路這個問題。

或許在他看來,他自己能逃跑就可以了,至於十幾萬國軍將士死活如何,還有南京滿城百姓的安危,他已經顧不上了。

8

與此同時,國軍將士們繼續浴血奮戰。

侵華戰爭後,日本陸軍省情報部曾經在《大陸戰史》中,記載了1937年南京城光華門的戰鬥:“敵人實施的是人彈戰術和手榴彈戰術,我軍傷亡極大,突擊隊長伊藤少佐也犧牲了,雙方都寸步不讓。城上城下、敵我雙方都能聽見對方的喘息聲和說話聲,戰鬥一直呈膠著狀態。10 日激戰一直持續到 11 日。先後進抵各城門的各部隊,儘管都反覆突擊,但始終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最終城破,攻打南京光華門的日軍第 9 師團步兵第 36 聯隊乙副官菅原茂俊,在 13 日凌晨看到,“到城牆根一看,發現城牆陣地非常淒慘,滿眼是壯烈戰死者的屍體。”

為了捍衛南京城外的雨花台高地,72軍88師的國軍將士們,前後陣亡6000多人,當時,88師264旅旅長高致嵩,在與日寇的肉搏戰中,被日軍士兵咬掉了一隻耳朵,但他卻顧不上包扎傷口,繼續與敵人死戰到底,264旅最後幾乎全部打光,陣地快要失守時,高致嵩誓死不退,他命令將所有的手榴彈導火索全部聯結起來,當日軍衝進陣地時,高致嵩命令將手榴彈全部引爆,全體官兵,最終與攻入陣地的日軍一起同歸於盡。

國軍264旅旅長高致嵩,最後時刻引爆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

在後來的報導中,後人總是以為南京保衛戰打得太過軟弱,但實際上,在12月13日南京淪陷前,國軍將士們的抗擊一直非常頑強,雨花台一戰中,88師3位旅長,2位陣亡;6位團長,犧牲3位;全軍過半將士壯烈殉國。

誓死捍衛紫金山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也讓日軍非常震撼。

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三十旅團長佐佐木到一,在此後的戰地風雲日記中寫道:教導總隊“這支部隊是蔣介石最驍勇的嫡系部隊,因此,也是頑強戰鬥到底的最英勇的部隊···和北支那的敵軍不同,不愧是蔣介石嫡系軍隊,進行了數次反擊,雖然是敵人,真值得佩服。”

9

見戰局危急,12 月 11 日晚,在得知南京複廓防線即將被突破時,蔣介石兩次致電唐生智,指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

但12月 12 日,唐生智又收到蔣介石來電:“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惟我革命轉敗為勝唯一之樞紐。”

蔣介石顯然希望唐生智,能繼續指揮國軍抗戰下去,對此蔣介石指示道:“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來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

此前信誓旦旦的唐生智,扔下南京60多萬軍民先行開溜。

儘管此前信誓旦旦將與南京共存亡,但12月12日,隨著日軍開始突入各個城門,唐生智慌亂不已——12月12日下午5時,唐生智在匆忙中,召集南京守軍各軍長、師長,開了個僅僅20分鐘的短會,並宣讀了蔣介石關於“可相機撤退”的來電,並下達全軍撤退的書面命令——“衛戍作命特字第一號”,指令各部隊進行突圍。

但如何突圍?

唐生智心中壓根沒有想法。他先是指令剩餘的十幾萬大軍:“大部突圍,一部渡江”;然後又口頭宣布“大部渡江,一部突圍”。命令前後顛倒、完全混亂。

主將沒有主心骨,各支守軍的軍長、師長們也亂了,不知道怎辦。此前一直有序抗戰的國軍,由此開始大潰敗。

10

12日,在宣布撤退命令當晚,唐生智隨後急急忙忙,帶著一幹部下,偷偷乘坐他們之前早已私自藏好的小火輪,迅速北渡長江逃命,而他身後扔下的,是當時儘管傷亡1萬多人,但仍有多達13萬守軍的南京守城將士,以及50多萬市民。

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統帥,唐生智,先行開溜了。

由於撤退計劃太過混亂,加上部署不周,主帥先行開溜,整個南京城,由此陷入了無組織狀態的大混亂。

當時,71軍軍長王敬久等人,在開完會後連部隊都不通知,直接就開始逃命;部分幸存的國軍官兵回憶,說當時在前線打著打著,突然發現自己的長官不見了(逃跑了);然後周圍的友軍也開始撤退;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守軍的抵抗,逐步瓦解潰敗。

大批南京城內的守軍和市民,當時紛紛往下關碼頭撤退,但長江邊的大型渡船,卻早已被計劃“破釜沉舟”的唐生智下令撤走,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國軍將領宋希濂後來回憶:

“下關浦口間原有兩艘渡輪,每次可載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約需時45分鐘。那時下午5時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時才天亮,即夜間有整整14個小時可以航行。如果衛戍司令長官部的運輸機關能確實掌握這兩艘渡輪,則至少可以運送3萬人過江,然而,他們卻讓這兩艘渡輪開往漢口去了。留存在下關江邊的,只是幾艘小火輪和兩三百隻民船,要過江的人太多,船隻卻太少,各部隊為搶船甚至發生槍戰。”

南京保衛戰時期的挹江門。

當時,唐生智偷偷開溜,但負責守衛南京浦口的第1軍,和守衛挹江門的第36師,卻沒有接到撤退命令,被命令“死守”的第1軍和第36師,力圖阻止軍民撤退,挹江門由此嚴重堵塞,大量撤退部隊與守衛江門的國軍,甚至自相殘殺、發生槍戰。

由於大部分官兵無船可乘,將士們只好拆取附近的門板,製造木筏渡江,很多人抓著一些木板、樹枝,試圖遊過近2000米寬的長江,但由於冬季,江水冰冷刺骨,很多士兵都在中途溺死。

有後來幸存的國軍士兵描述道,當時:“人人爭渡,任意鳴槍。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因爭奪船隻,互相開槍斃傷者有之;將船擊毀者亦有之”,“遙聞隔江嚎慟之慘,惟有相向唏噓,默然淚下也。”

11

12月13日,日軍分幾路攻入南京城中,並開始沿馬路屠殺逃跑的中國軍民;13日上午10時,日軍開始圍堵被圍困在長江邊上、無法渡江的中國潰軍。

13日下午2時許,日本海軍也突破了最後的江防,到達南京下關,並瘋狂掃射正在渡江的中國軍民。

大屠殺開始了。

憲兵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蕭山令,奮戰到了最後一刻。

當時,中國軍隊群龍無首、亂成一團,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憲兵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蕭山令挺身而出,迅速組織手下的1000多憲兵部隊,對日軍進行還擊,以掩護大潰敗的中國軍隊。

此前,蕭山令有多次機會坐船撤退,但他都誓死不退,他對部下說:

“我蕭某受命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對父老;殺敵不力,俯首稱臣,有何面目見江東?我決心留守,與金陵共存亡。”

在與日軍激戰5個多小時後,蕭山令手下的將士們傷亡殆盡,日軍開始蜂擁而上,蕭山令繼續率領官兵,端著刺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至此,留守江邊的憲兵部隊官兵全部陣亡,蕭山令誓死不屈,最終舉槍自殺,以身殉國。

12

蕭山令殉國後,部分將士們繼續零星進行抵抗,日軍最終於13日傍晚,基本上佔領了南京全城,而下關一戰,混亂的中國軍民,被日軍殘殺達3萬多人,2萬多人溺死江中。

當時,15萬南京守城部隊中:有1萬多人在戰鬥中陣亡;另有3萬多人成功突圍,或是渡江北撤;但剩餘10萬多人,則徹底崩潰逃亡,幾乎盡數被俘虜,最終被日軍殘忍屠殺。

對於這支此前一日還在殊死抵抗、奮勇抗戰的國軍,轉眼間卻乖乖束手投降,日軍第 16 師團長中島今朝吾,也感覺非常詫異,他在1937年 12 月 13 日的日記中寫道:

“(中國守軍)是以 1000 人、5000 人、10000 人計的群體(自行投降),連武裝都不能及時解除····他們己完全喪失了鬥志,只是一群群地走來。”

國軍在南京大潰敗後,大部分束手就擒。

而扔下十幾萬大軍,和50萬南京市民先行開溜的唐生智,則在12月12日夜間,亡命一般渡過長江,然後連夜徒步逃亡,接著又坐車北上,唐生智後來對部下說:“我帶兵二十年,大小百餘戰,從未有今日之狼狽。”

對於南京保衛戰的大潰敗,唐生智事後也承認失職,“竊職等奉令衛戍南京,既不能為持久之守備,又不克為從容之撤退,以致失我首都,喪我士卒”。但此後,他幸運地避過了軍法處置。

但他的輕鬆言語,哪能抵消,被他倉惶甩下的南京軍民對他的憤恨?又如何能告慰,30多萬此後被日寇殘酷屠殺的中國軍民?

唐生智,是歷史的罪人;南京保衛戰,即使敗,也應該是慘烈的敗,但最終,卻成了一場屈辱的,被日寇為所欲為的大屠殺。

日寇攻入南京後,大肆屠殺中國軍民。

對於南京保衛戰和固守戰略的失敗,蔣介石開始了自我反思。

在1937年12月18日的日記中,蔣介石寫道:此後應該“持久抗戰到底,我固危殆,而敵亦消滅矣”。對於作戰方略,他則思考道說:應該改變固守一城一池的做法,而“以廣大之空間土地,求得時間持久之勝利;積各路小勝,而成全局大勝。”此後的台兒莊大戰和武漢會戰,蔣介石的固守戰略開始轉變,轉而開始實施運動戰、持久戰戰略。

但那場擁有15萬大軍守衛,卻僅僅8天就全盤潰敗的南京保衛戰,最愛君和大家一樣,又怎能忘記?

大江東去,歷史無聲,唯有熱淚對冤魂。

參考文獻:

經盛鴻:《論南京保衛戰中的唐生智》

孫宅巍:《論南京保衛戰的決策及其結局》

唐仁理:《我的父親唐生智》

秦軍:《南京保衛戰中殺敵殉國的蕭山令將軍》

柯雲:《南京抗日血戰紀實》

文聞:《我所親歷的南京保衛戰》

陳欽:《南京保衛戰撤退為何混亂》

張連紅:《略論南京保衛戰中的國軍形象》

朱紅蕾:《南京保衛戰部分傷亡將士群體之考證》

薑良芹:《從淞滬到南京:蔣介石政戰略選擇之失誤及其轉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作者:最愛君。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