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MLF擔保品擴圍釋放積極信號 理性看待違約事件

  MLF擔保品擴圍釋放積極信號 理性看待違約事件

  央行日前宣布,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機構紛紛表示,此舉釋放出“積極信號”,體現出央行對信用債市場流動性的“審慎呵護”。業內人士表示,機構應摒棄靠“信用下沉”博取高收益的做法。一方面,投資者需理性看待違約事件;另一方面,相關配套制度應進一步完善。

  釋放積極信號

  機構紛紛將MLF擔保品擴圍解讀為央行對市場釋放“積極信號”。

  央行網站6月1日消息顯示,為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並促進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近日決定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

  央行表示,新納入中期借貸便利擔保品範圍的有: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先接受涉及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的債券),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

  某股份製銀行資產與負債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MLF擔保品擴圍後,銀行可用更多類型的信用債替換此前用於質押擔保的利率債,以減輕利率債佔用。這部分利率債被替換下來後,可用於銀行間市場其它操作,從而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某國有大行投資銀行部負責人表示,MLF擔保品擴容具有“象徵性意義”。另一機構投資者介紹,“銀行間隔夜質押回購利率(DR001)”4日處於階段性低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銀行間市場資金較寬鬆。

  東方金融控股(香港)資產管理部朱啟表示,信用債違約近期頻發,部分房企、城投機構融資困難。機構對中低評級信用債需求降低,信用債市場整體流動性下降。目前市場風險偏好仍較低。例如,房企、城投境外債近期收益率波動較大,個別券價格日內波動甚至超過20%。他表示,市場預期反轉需要時間,但監管層出手有助於市場信心恢復。

  一位知名機構固定收益基金經理表示,在MLF擔保品擴容後,他所在的機構小幅提升風險偏好,預計市場反應還需時間。

  理性看待違約事件

  業內人士認為,信用債違約近期頻發,投資者需理性看待違約事件。投資機構簡單依靠“信用下沉”博高收益的做法應終結。

  上海銀葉投資固定收益部總監黎至峰表示,目前信用債市場避險情緒濃厚,部分機構在犧牲收益換取流動性,湧向高流動性個券,高評級和低評級債券之間利差擴大。

  黎至峰認為,一方面,投資者需對違約事件有準備,不應指望“出幾個檔案,流動性馬上就好起來”;另一方面,投資者應理性看待違約事件。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機構投資者對“剛兌”預期過高,風險管理能力不足。此類機構應警醒。債券投資機構需摒棄以往完全靠“信用下沉”博取“高收益”的做法,不應隨意選擇低評級債券,忽視債券本身所蘊含的風險。

  澳大利亞安保集團動態資產配置部主任納達爾·納艾米表示,無需過度擔心信用債違約。目前顯示出來的違約是局部性的,多集中在房地產、城投及周期性行業,違約並未傳導到PPI和CPI,表明違約並未影響到巨集觀經濟運行。

  他認為,應在更廣闊背景下理解本輪信用債違約。違約事件有助於信用債市場出清。在出清後,預計外資通過債券通等途徑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流量會增加。

  亞洲某大型資管機構中國業務主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其接觸的QFII對國內信用債違約較內資投資者反應更平靜。“在一定程度上,QFII將中國信用債違約事件解讀為市場走向規範化的出清行為。沒有違約事件,在他們看來反而是不正常的。”

  富達國際固定收益基金經理黃嘉誠此前表示,中國市場違約率目前只有0.1%至0.2%,仍低於許多地區和市場。比如,以美元計價的亞洲高收益債券違約率大約能達3%至4%。

  配套制度需完善

  業內人士表示,緩解信用債市場流動性,還需相關配套制度完善。

  某城商行負責金融市場業務的行長助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審慎呵護市場流動性的同時,需有序引導市場接受打破剛兌後的違約行為。除投資者轉換思路增加對“違約”的包容度外,相關部門配套措施也應跟上。比如違約後,如何追究債券發行人、債券承銷機構等各方責任。

  朱啟認為,相關法律體系需盡快完善,例如破產保護機制需盡快到位。針對違約事件,相關部門需明晰在違約發生時,如何保護各類投資者。投資者對違約看法逐漸趨於理性,有助於提升其對於信用債市場的信心。

  黎至峰表示,嚴懲在發行中散布虛假資訊行為是重建信用債市場信心的重要步驟。他表示,有效的定價機制對市場恢復信心也很重要。相關部門需通過引入更多交易工具完善定價,使信用債價格與風險更好匹配。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