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校的教授,怎麽都去當“網紅”了?

大學教授和網紅,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生物,但卻意外地在互聯網時代實現了身份意義上的重合。

前有《百家講壇》炮製出一系列學術“超男”、“超女”,後有在抖音、微博,以及各種知識付費平台一夜爆紅的“網紅教授”。

當大學教授走出象牙塔,擁抱大眾、媒體、知識付費時,他們會遭遇什麽?他們是布道者、解惑者,還是掛著“學者”頭銜招搖撞騙、收取智商稅?

小新同學也懵了,到底該叫他們教授,還是網紅?

戴建業:

講不好國語的普通教師

一個月前尚不知抖音為何物的華中師大教授戴建業,現在卻憑借抖音扶搖直上,成了實打實的網紅教授。

在抖音上,戴建業的個人號擁有173萬粉絲,獲讚384萬。這對於一個研究古代文學的大學教授來說,成績非同小可。

戴建業是怎麽紅起來的?看看影片中表現力爆棚的他就知道——魔性的口音、幽默的講解,興起時還忍不住手舞足蹈。再高雅的古典詩詞,通過戴老師的口念出來,都變得像打油詩一樣令人捧腹大笑。

其實,《百家講壇》也曾找過戴建業試錄,專講陶淵明和老子,但卻因為他國語講得太差,最終放棄。但沒想到的是,在抖音時代,戴老師還是擋不住紅起來。

走紅的結果是,戴建業的學術著作在網店賣斷了貨,走在路上被學生拉著合影,媒體紛至遝來,希望挖掘他爆紅背後的猛料。

但面對突然而來的關注,戴建業也分外冷靜。

他在採訪中說,能通過抖音讓大家關注和愛上古典詩詞,已經是意外收獲。他並不想成為新聞人物,走紅只會讓他更加擔心自己課程講解上的疏漏。

當一個不會講國語的普通大學教師,戴建業就滿足了。

陳果:

真正的幸福,是讓自己活成一束光

複旦大學思修老師陳果,因為在課上講解孤獨、愛情、友情等等人生命題,同樣在網絡上找到了大批聽眾。

在媒體通稿中,陳老師被冠上了“複旦女神”的稱號。諸如身材高挑、氣質優雅,會走模特步、會講大道理、生活中的哲學家等等文案滿天飛。

而在廣為流傳的教學影片中,陳老師“一手夾粉筆、一手插褲兜”的形象,也成了她的個人標誌。

在陳老師的課程,人生哲理張口就來,每一句都正確得無可反駁:

“交朋友不是為了索取,交朋友是為了奉獻。”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優雅,就是遵從內心活成自己幸福快樂的樣子。”

……

不得不講,這些所謂人生哲理,在朋友圈的雞湯文中,經常能夠遇見。吃這一套的人,把陳老師奉為精神導師;但不吃這一套的人,卻認為陳老師言而無物,盡講大話空話。

當然,宣稱自己掌握了幸福秘訣的陳老師,也許並不在意這些風言風語。反正,在一大段雞湯文下面,總有一個經過包裝後的付款碼:

請購買我的書/收聽我的付費課程/關注我的公眾號。

顏寧:

女科學家都去哪裡了?

曾任教清華10年,去年剛受聘於普林斯頓的顏寧教授,也是一名為公眾熟知的明星學者。

顏寧未滿30歲入職清華,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憑借出色的科研成就,諸如“中國科學之星”、“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長江學者等頭銜,她更是拿到手軟。

不過,最初讓顏寧走進公眾視野的,還在於她對性別議題的發聲。

2016年5月,顏寧登上了央視節目《開講啦》,公開為女性科學家發聲。她對女孩們說,要遵從內心作出自己的職業選擇,而不是屈從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節目播出後,顏寧微博粉絲數量飛漲,到今天已經有幾十萬的粉絲量。

隨後,顏寧依舊關注性別議題,在各種社會事件上參與發聲。譬如,當她受邀擔任微信公號“賽先生”輪值主編時,便推出了“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的專欄,專門介紹優秀的女科學家。

當然,在公眾場合發聲,總會面臨一些壓力和困擾。顏寧也不是凡人,她承認自己為女科學家發聲需要勇氣。但難能可貴的是,她並沒有退縮。

吳冠軍:

“激萌”學者,網紅教授

“網紅教授”這個頭銜,放在華東師大政治系教授吳冠軍頭上,實在是無比貼切。緊跟著精神導師齊澤克的路線,吳冠軍從來就不想默默無聞做學術。

做新時代的弄潮兒,是吳教授一貫的追求。

在學院任教之外,吳教授擔任過網絡公司的執行長,在直播平台評論過《權力的遊戲》,近年來還頻繁在綜藝節目中露臉,不斷在一些公共議題上發聲。

譬如,在維密大秀登陸中國期間,他運用齊澤克的“抽水馬桶”理論,指出維密秀製造的幻想。在雙十一期間,他又直言馬雲代表的消費狂歡,是“最後的狂歡”,至多只能笑五到十年。

在新媒體時代,他還和幾位教授好友,運營起一個名為“歐陸思想聯萌”的公眾號,試圖用“好玩”的方式引導青年進行哲學思考。在為公眾號起名字時,他特意囑咐將“聯盟”改為“聯萌”,可以說深諳群眾心理了。

還有其他耳熟能詳的網紅教授,譬如寫歷史散文的余秋雨教授、專講三國的易中天教授……他們以不同方式走出學院,紅遍大江南北之餘,出書、上電視節目、搶佔知識付費市場,名氣越來越大,學問似乎也能迅速變現。

而在這個過程中,教授們是越來越像網紅,還是依舊保持教授的本色?

有一個標準或許可供判斷。《知識分子的鴉片》一書曾說,教授之所以更像知識分子,是因為他唯一的目標是保存、傳遞或擴展知識。

網紅教授們成功出圈後,是否堅持了這一品質,聽者們應該也不難做出判斷吧。

撰稿 | 小丸子

編輯 | 秋褲

排版 | 阿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