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許紀霖答問:老師的影響不在當下,而在未來

▲光啟讀書會第十三期現場

按語

“歷史學的求真與求解“——《許紀霖作品集》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舉行。會議由蘇智良教授主持,許紀霖教授作主題引言,與會學者薑義華、陳兼、蕭功秦、陶飛亞、劉昶、楊國強、姚大力、薑進、周武、瞿駿、沈潔、張洪彬、張濟順、陳恆交流發言。現分三期推出讀書會實錄,以饗讀者。本期為提問環節的精彩互動。

Q1

早前我讀過許老師《中國知識分子十論》,想到一個知識分子所具備四個要素:一個是要有普世的關懷,一個是道德的操守,一個是學術操守,還有一個是知識體系的構建。上個月我讀《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兵》,我覺得很震撼,很有激情,知識分子可能普世關懷強調得多,這點我很認同。還有一點是道德操守,除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操守,還有學術上面的規範操守,這是無可置疑的。第四個,知識體系的構建,一個知識分子知識體系的構建,在如今這個資訊化特別發達的時代,各個學科或者獨立或者交叉,如果一個讀書人或者一個學者向知識分子轉變,知識體系該如何構建?比如我學文科、歷史的,我也在讀一些理科的知識,但是我不知道怎樣去構建我自己的知識體系。

Q2

之前看過《無窮的困惑》,我關注到1927年前後有這樣一個政權交替的變化.我們關注大的時代,辛亥或1949年,但是我們是不是忽略了1927年在思想界、教育界或者知識界也存在這樣的斷裂,對知識分子有非常大的影響。除了黃炎培,您有沒有關注過其他的類似案例?比如說1927年對江蘇省教育會影響很大,還有一批知識分子受到的打擊很大,但是國民黨當政之後因為官員的缺乏可能把他們回引到體制內。另外,看許老師的書,發現他對於知識分子的心靈情感的研究對我觸動比較多。

Q3

今天上午導師和我們談起學術研究的價值與意義,歷史學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在哪?歷史學的價值在哪裡?我們學歷史為了什麽?歷史有用嗎?從事歷史研究這個領域可以稱為知識分子,像老師書裡面說的是特殊的知識分子,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既然是歷史專業的,我們要有公共關懷也要有現實關懷。看老師的書,老師也在書中梳理了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以及知識分子的困惑,也從側面回答一個問題,知識分子並沒有消亡,如果消亡了就沒困惑了。我覺得這個困惑也是一種路徑,我們需要從外部尋找原因的話,也是一種時代的局限性。這種框架裡,知識分子應該如何自處,我覺得也成為目前現實社會當中一個比較關切和關注的問題。

Q4

您有沒有把您自己看作是一個公知,對於現在甚囂塵上的公知,比如許知遠這樣,您對現在的意見領袖有怎樣的看法?

許 紀 霖 教 授 答 疑

第一位同學提的怎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的回答是:沒有一張統一的書單,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如果說我培養學生有什麽心得的話,那就是尊重他的興趣。一個人有興趣,就願意花時間,就願意投入,他會把他的才華發揮出來,所以以自己的興趣為中心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自己的興趣有關的這些核心知識,必須越細越好,但是必須有發散性的背景知識,所以你的知識體系是分成兩塊,但是一定是以你為中心建立一個知識的差序格局。

第二位同學的問題。1927年當然很重要,我不少研究——比如說關於朱自清的研究——都把1927年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心靈轉折點。從心靈史角度來說,1927年是中國大革命時期之後很大的挫折,這個挫折之後發生了很多分化,類似於中國在1990年代初開始的分化。我們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1927年,但是它與三次政權更迭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1927年社會影像

西方心靈史、情感史我蠻喜歡讀的,但是它怎麽轉化為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和情感,他們提供了蠻好的範本和方式,但是我不太相信有一套客觀的方法拿來就可以用的。我離開政治學到歷史學,實際上有很簡單的原因,覺得政治學不好玩,歷史好玩,做人文學科要有點悟性,我覺得我個人比較適合做這個。

回過頭來說怎麽理解中國人、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情感,顯然要從中國歷史脈絡裡面看,過去西方讀的很多,西方的那套理論我看過不少,但是越來越覺得離我身心很遠,我更願意從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裡面,來尋找中國人中國文化心靈的內在脈絡。

第三,今天公知是被汙名化的,在這個意義上我不太願意承認我是一個公知,因為我從來沒有敵人,政府說好的我也舉雙手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我從來都是擁護的,我從來不以什麽為對手。我寫過關於公共知識分子的界定的文章,也是收入作品集的,我說公共知識分子按照原意是思考公共問題、面向公眾發言、擔當公共責任的,這叫公共知識分子,至於是自由派、左派還是什麽派,不重要。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我也是公共知識分子。

至於說到像許知遠這樣的公知——當然許知遠還算蠻有知識的——但是實際上今天有很多人是網絡大V、意見領袖,嚴格說起來他們只是知道點什麽,公共有余而知識不足,這是需要警惕的。凡是進入公共太空的知識分子都有獲利,你講一句話都有很大的反響,慢慢去討好這樣的輿論市場,不尊重知識的立場和價值,對於這點我一直是警惕的。從這點而言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不一樣,他不滿足於破碎的知識、嘩眾取寵,說什麽話都要說理,說理是要論證,你論證,是給有理性的人看,不是給頭腦衝動的人看,就這點而言,不管怎麽樣,還是要自覺與知道分子留點界線。

關於知識分子如何自處的問題。今天是一個知識分子消亡的時代,某種意義上今天是一個不需要思想的世界,因為充滿各種各樣利益的驅使,這個世界運轉得不錯。但實際上,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如果歷史真正要有推動的話,觀念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有時間經常會被問道:老師你講這些東西有沒有用,能不能影響決策?

我可以很負責地說一句沒有用,我根本影響不了決策,但我是為未來,我們大學老師的影響在未來二十年。因為我自己都親身感受到,我們的一套觀念是我們讀大學的時候,是老師和時代傳授給我們,塑造了我們今天的人格。差不多可以說,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基本的知識體系或者價值觀已經形成了,基本結構已經成了,很難改了。所以這點而言,今天在大學教書,實際上是為未來二十年奠定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你要急功近利地問現在有沒有用,答案是沒有用。

我說過一句話: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能改變我的課堂。你能在有限的太空裡面影響一些人,那可以說你也是很有成就的。不管外部環境有多大的變化,總是有太空;即使沒有太空也可以寫給自己看,這也是一個心靈太空,只要你心靈太空夠大,外部沒有太空,你也可以創造一個自有太空,自由是來自於你的內心,不是被外在因素所左右的。

▲許紀霖教授

我很感謝各位,今天來的都是我的知音,朋友之間,不在乎立場的統一,而是心靈的契合,可以有各自的立場,具體觀點也有很大的爭論,但是彼此的關懷、文化的趣味是一致的。

今天在座的大部分學者,都是從八十年代走過來,是同一代80年代知識分子。前幾年有一股懷念80年代的懷舊風。我就有學生說:老師,80年代真的有那麽好嗎?你們是否把它玫瑰化了?是的,在還原歷史真相的時候,也會遮蔽另一部分真相。80年代有光明,也有黑暗,我們這代知識分子,有優點也有缺點。在我身上,有些東西是我個人的,還有一些東西是我們那一代人的,隻不過我將我們那代人的優點和缺點都放大了。在座各位都比我修煉得好,優點和缺點保持得蠻平衡,但可能將80年代知識分子的某些矛盾的氣質都放大了。我的作品,大概可以成為我們那代人的精神標本,供以後的歷史學者解剖研究。

▲80年代課堂影像

回到歷史學的求真與求解,剛才幾位都討論到這個話題,給我很好的啟發,我都很認真的記下來,我非常讚成,求真和求解並不矛盾,求真更多是體現出一種工匠精神,一種學術功底。求解更多是表現出你個人的領悟,對時代和歷史的領悟。在最高的境界都是可以融合的,這就像經學裡面有漢學和宋學的傳統,在最高的境界上都打通。

王元化先生有一名言,他說最高的境界是“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也就是說,在最高境界上,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氣質類型。一種是“有思想的學術”,陳寅恪先生是典範。他是一個學問中人,但是他的學問背後有大關懷,只是一般人看不出來,都忽略了。

還有一種氣質叫“有學術的思想”,比如說顧準,如果寫中國學術史,是沒有他的位置的,但思想史裡面一定有他。他有思想,但思想背後有深厚的學術功底,他的古希臘城邦制度的研究,有非常深刻的關懷所在,最後提出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大問題。

▲顧準

這兩種究竟誰高誰低,很難比較。就像以賽亞·柏林所提出的刺蝟和狐狸兩種學者氣質一樣。很多人是混合型的,但是不同的學者會呈現出不同的偏向。我個人的氣質,比較側重於“有學術的思想”。

歷史學的三重境界,是否有等級之分?至少在第二、第三重境界之間,大概很難說得清。我一直很敬佩我的同事楊奎松和沈志華教授,他們主要從事第二重境界即整體的歷史是如何發生的研究。假如他們所掌握的那一大堆資料交給我,我大概會犯暈,但楊教授和沈教授有本事從支離破碎的史料中梳理出一個整體的歷史,這就是本事。如果沒有像他們這些求真的學者的基礎性工作,要進行問題為中心的第三重境界的研究,肯定做不到。

史無定法,歷史學最有魅力的,是容許有各種不同的風格。

蘇 智 良 教 授 總 結

今天是一個學術思想的盛宴,我們以許紀霖教授的三本書或者以他的思想、他的理論為中心來討論歷史學的求真與求解,其實我想無論是許紀霖教授還是在座的一些跟我差不多的,我們50後、40後的教授,都有個性,但是共性是相同的,我希望再次強調這樣一種共性,就是一種現實的關懷。

正因為這樣,所以像許紀霖教授,他從《無窮的困惑》到《家國天下》;像劉昶教授當年提問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麽那麽長,到最後深入到農村做量化的調查;陳兼教授從冷戰到現在做周恩來的研究;蕭功秦教授從元史的學習者跳躍到近代史,追問到今天;楊國強教授對近代知識階層的追問;大力教授的思路等等,我們這樣一代人有我們的共性。希望我們在座的年輕學者能夠體悟,我相信你們也會有你們的關懷。

本文轉載於:光啟國際學者中心

本篇為光啓讀書會最終章

圖片 | 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