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家講壇”式授課:歷史原來可以這麽講

他將“百家講壇”搬上課堂

寓教於樂、循循善誘

讓歷史課妙趣橫生

他奉行獨特的師生相處原則

是無數同學心目中“好老師”

他棄工從文

讓內心所愛成為終身事業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趙暉老師

“百家講壇”式授課:源於長期教學探索

1997年,趙暉成為浙江大學的一名老師,迄今已有22個年頭。對於趙暉,學生們好評如潮。

“絕妙的課堂!每次都被老師講歷史的方式所深深感染。”

“每次上完課都是下意識的鼓掌,心思卻仍然在課堂裡。”

“酣暢淋漓,如沐春風。”

字裡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學生們對這位老師的滿滿敬佩。

在浙大,說起趙暉,很多同學腦海中冒出來的第一個詞可能就是“百家講壇”。那是因為他總能信手拈來地將歷史講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種“百家講壇”式的授課模式,讓許多同學一改歷史課程相對枯燥的看法。

對此,趙暉表示,選擇這種別開生面的教學方式,是長期教學實踐的結果,也出於兩點考慮。第一是還原歷史的需要,“我們講歷史,最忌諱將人物臉譜化,將事件定型化”。歷史人物是豐滿立體的,歷史事件又是撲朔迷離的,趙暉認為,只有比較客觀地展現歷史全貌,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脈絡。同時,這種寓論斷於敘事的方法,也提高了同學們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給予同學們一定的啟發

課堂上的談笑風生,信手拈來,對老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極高要求,往往課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然而趙暉卻說,我不會特意去備課。這並不是說他不認真、不負責,而是他已經將備課融入了生活的每時每刻

對趙暉來說,歷史就像一塊拚圖,他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獻,就等於多獲得了一塊碎片,隨著一塊塊碎片的拚湊,頭腦中構建出的是一點點逼近歷史真相的知識世界。而每每讀書有所收獲,他也會把所得與同學們分享,並通過一次次生動的講述加深自己的記憶。

在重視互動教學的當下,增強課堂的靈活性,及時解答同學們提出的一些問題顯得尤為關鍵。根據同學們的課堂反饋實時調整也是互動教學的重要內容。趙暉十分關注同學們的一舉一動,“當同學們興味盎然的時候,我就會深入講解,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歷史認知。”

其實,“百家講壇”式授課,只是一種外在表現,歷史課程真正想要帶給同學們的是思維模式建構,是三觀塑造,是給人生以引領

如同趙暉會在最後一堂課上說的那樣,“希望我所講的,對大家有所啟發。”

“師生關係,應當是平等與不平等的結合”

從教二十多年,趙暉一直奉行著一個理念——“師生關係,應當是平等與不平等的結合。”

所謂“平等”指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儲備,老師在知識佔有上通常多於學生,這樣就能傳授更多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臻於完善。但同時,在這個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又是平等的。“真正的教師,不是強硬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潛移默化地將知識和學習的方法授予學生,讓學生有所啟發。”趙暉這樣說道。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之下,趙暉不僅將歷史課上得有聲有色,還與學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課後,經常有學生會詢問問題。大家有秩序地依次詢問,總要等到疑惑得解才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也有一兩個學生想要深入探討的,趙暉就會與他邊走邊聊,往往是二人到了食堂仍未能結束話題,那便師生共進晚餐,繼續交談。

曾上過趙暉《現代中外關係》課程的學生說:“那時這是門晚課,且每周只上兩節,到20:05下課。不過課後與老師交流的同學特別多,往往能把老師拖到第三節晚課結束(20:55)。”

對於同學們的提問,趙暉從不覺得厭煩、疲累,總是耐心地解答,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偶爾有當場回答不上的問題,他也總是會回去翻閱資料,待下一次再細細講解。他總認為,與學生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獲得課堂反饋的過程,有了這些反饋,才能對課程內容進行及時調整,不斷革新

他的“分數包”機制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分數包”是評價學生平時表現的一種打分機制,每組獲得總分後組長按貢獻分配給組員)。最初有實行“分數包”評價體系的想法源於課後與同學們的交流,在交流中他發現不設定一個評分機制,往往會使得小組成員的積極性不高,任務落在了組長一個人身上。於是他將這樣一種機制引入課堂,並且聽取每一屆學生的意見,不斷進行調整優化,使之臻於科學、完善。

然而,趙暉與同學們的深厚情誼不僅體現在課堂、課後互動中,更體現在生活中。

時常有上了他的歷史課被感染隨之萌生轉專業想法的同學,其中不乏理工科的學生。大家總會去尋求他的幫助,希望得到一些建議。而趙暉總是不遺余力地為這些同學提供指導。

“趙暉老師是我最喜歡的老師,沒有之一。”對於趙暉,他的學生這樣評價道。

從工科到文科,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選擇

在許多同學的心目中,趙暉是能把歷史講活的淵博學者,但你可能很難想到,在本科階段,他的主修專業為幾何量計量測試。

但從小對歷史的熱愛讓他即使進入大學後也未放棄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同學在歷史知識方面有疑惑,他會進行解答,有與歷史相關的知識競賽,他也會積極參與。而說到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利用課余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收藏的32冊《中共黨史資料》,這也為他之後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結束本科的學習之後,趙暉順理成章地進入企業成為了一名計量管理員。工作之餘,趙暉卻時常會思考,這樣的人生真的是他所要追求的嗎。這個問題他想了一年多,終於在某一天有了答案。

1994年對趙暉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年9月,他考入杭州大學,成為歷史系的一名碩士生。至此,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選擇

說來不過隻言片語,但在當時,卻遠沒有那麽容易。

作為一個非歷史專業甚至非文科的學生,想要報考當時競爭極為激烈的杭州大學,已經是非常困難,更何況他面臨的不僅是來自專業考核方面的壓力。當時的政治和外語也給他帶來不小挑戰。此外,企業中的諸多事務只能讓他選擇一邊工作,一邊備考

回想當時的歲月,趙暉最大的感悟是,年輕人應該讓自己的理想飛揚,嘗試自己喜歡的選擇,就算失敗了以後也不會後悔。他認為,選擇職業不能僅僅為了謀生。現在每一天與同學們相處的過程都讓他覺得十分開心,工作著是美麗的。

時至今日,對於一些聽了他的課程之後想要轉專業的同學,他都會建議先理性思考。畢竟,單純的興趣愛好與終身事業的慎重選擇存在很大的不同。他說:“對同學們來說,攻讀什麽樣的專業是一個很重要的抉擇,我總是希望他們能認真考慮,同時,我也會給予一些建議和幫助。”

今天,同學們每一個求知若渴的眼神,每一個疑惑得解發自內心的微笑,每一堂課後雷動的掌聲,都仿佛在告訴趙暉,他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文字記者:浙江大學微訊社 陳金露

圖片來源:由趙暉本人提供丨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陳金露

責任編輯:金雲雲丨李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