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後中小學生在線教育向何處去

新華社發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要求學校今年春季學期延遲開學,並倡導利用在線教育,達到“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的。從2月10日開始,全國約有1.8億中小學生參與了在線教育。

為了全面了解我國中小學在線教育的效果,從3月10日至3月15日,長江教育研究院和華中師范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組織了大規模在線問卷調查,調查範圍涉及華東、華中、華南等七大區域,調查中小學學生924369人,教師60198人,中小學7570所。

調查發現,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帶領廣大教師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迅速行動、勇於擔當、團結一致、共克時艱,堅持把做好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努力為億萬中小學生居家學習提供優質教育資源,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驗,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同時也發現,由於疫情的突發性,疫情期間我國中小學在線教育暴露一些短板和不足,亟須在發展中進行不斷補充和完善。

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育現狀

一、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弱勢群體學生在線學習的終端設備和網絡環境

在924269份中小學生調查問卷中,疫情期間居家在線學習使用的終端設備佔前三位的分別是智能手機(84.73%)、平板電腦(19.26%)、筆電電腦(12.22%),使用台式電腦和電視機的學生佔比接近,分別為10.57%和10.55%,還有1.13%的學生表示沒有任何終端設備。網絡接入方式佔前三位的分別是家庭無線路由Wi-Fi(59.46%)、手機流量(44.29%)和寬頻網絡(41.44%),有9.51%的學生使用網絡電視進行在線學習。此外,還有1.88%的受調查學生沒有辦法連接網絡。

為了有效解決弱勢群體學生居家在線學習沒有終端設備和網絡環境的問題,地方政府及教育局采取減免手機流量、贈送智能手機等應急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還有約佔樣本總數1%的中小學生既沒有任何終端設備也沒有任何網絡接入,這部分弱勢群體學生很有可能是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工作上不到位的表現。因此,疫後如何保證這些弱勢群體學生享受在線教育的權利是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

二、中小學在線教學資源供給形式多樣,但家長學生個性化、優質化在線教育需求強烈,在線教育資源供給“眾口難調”

從教師使用的在線資源來看,教師自製資源(51.79%)和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39.93%)是教師使用最多的資源。此外國家教育雲平台(29.30%)、校本資源(28.37%)、區域統一組織師資特別錄製的資源(24.91%)是疫情期間在線教學過程教師採用的主要資源。為兼顧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中小學生的在線學習條件,大部分省(市、自治區)推薦使用電視同步教學、網絡平台同步教學和數字教材平台等三種教學平台。但在線教育資源仍存在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的問題;眾多的學習平台雖然在功能模塊上較為完整,但在線學習平台的易用性、互動支持等方面參差不齊,很難滿足在線學習者個性化、優質化的需求。因此,儘管目前在線教育資源和平台很多,但一些地方的學校和教師仍處於“無米下鍋”的尷尬處境。

三、中小學在線教學內容和課程豐富多彩,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仍存在非主乾課程偏少、師生互動不夠和難以監督學生在線學習等現實難題

在60198份中小學教師調查問卷中,78.84%的教師根據春季課表開始講授新課,50.96%的教師授課以複習鞏固舊知識為主。針對此次疫情,不少省(市、自治區)中小學開展了防疫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教育,也積極指導學生開展居家勞動、體育鍛煉等活動,將育才與育人相結合,保證疫情期間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從疫情期間課程來看,語文、數學和外語是開設比例較高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和體育是疫情期間開設較多的課程,各學段學科課程基本開齊。

在線教學活動上,佔前三位的分別是布置作業與點評(81.09%)、發布學習資源(73.74%)、發布通知(65.04%),集體答疑(53.72%)、課堂直播(52.71%)和個別輔導(47.32%)等活動也是疫情期間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之一,線上班會(28.24%)、線上家長會(23.14%)和主題分享活動(21.69%)等也成為家校溝通、師生溝通的重要方式。這充分表明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學活動豐富多彩,為有效保證在線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學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美術、音樂、歷史、綜合實踐活動等非主乾課程開設太少,大部分非主乾課程佔很小的比例,這表明疫情期間中小學課程基本開齊但仍然沒有全部開足,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中小學生全面發展。並且,受調查的中小學教師認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面臨的主要難題,佔前三位的分別是難以監督學生在線學習(82.83%)、網絡經常出現故障(73.87%)、師生缺少有效互動(59.71%)。可見,如何有效遠程監督學生在線學習是今後在線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四、大部分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了教師在線教學培訓,但教師信息化教學經驗差異大,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水準和應變能力難以適應在線教學的需要

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從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相關培訓情況來看,78.23%的教師參加了相關培訓,但仍有15.78%的教師表示並未參加任何相關培訓,在線教學全憑個人摸索。並且,近一年參加相關信息化能力培訓的情況顯示,73.7%的教師表示,未參加過相關培訓。且城鄉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鄉村教師未參加相關培訓的比例高於城市學校教師。不同學段教師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小學階段教師未參加相關培訓的比例高於初中學段和高中學段教師。

儘管在線教學水準提升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不是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解決的,但信息化能力培訓是提高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水準最重要的途徑之一。而信息化教學經驗和應變能力是衡量教師在線教學水準的重要標誌。26.5%的教師表示根本沒有開展過信息化教學,25.6%的教師偶爾會開展信息化教學,兩者比例達到53.1%,佔到樣本數量的一半以上。並且,教師信息化教學經驗城鄉教師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鄉村教師沒有用過的比例高於城市學校教師。還有,部分教師應變能力嚴重不足,一遇到在線教學的技術故障等突發問題時就顯得手足無措,嚴重影響在線教學正常開展。

五、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較高,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戶籍的學生在線學習認同度差異大,部分學生在線學習持續使用意願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在線學習比較容易接受,且認為在線學習能夠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對在線學習較為滿意,並希望今後開展在線學習的意願較為強烈。但是,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條件和不同戶籍的學生在線認同度上存在明顯差異,學生接受度隨家庭經濟水準的提高呈現“倒U型”曲線趨勢:很富裕家庭和比較富裕家庭在線學習接受度均顯著高於非常困難、比較困難、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既不是留守也不是流動的學生的接受度最高,其次為流動學生,而留守學生的接受度最低,分析原因可能是留守兒童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對子女教育存在不到位的現象,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在線學習認同度。

並且,城鎮學生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滿意度和持續使用意願方面均顯著高於農村學生,這表明城鎮學生對於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在線學習比較容易更加讚同,且認為在線學習能夠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對在線學習較為滿意度,並希望今後開展在線學習的意願更為強烈。值得注意的是,約有兩成的學生對在線學習持續使用持否定態度。

關於中小學在線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高度重視弱勢群體學生終端設備和網絡環境配置,有效促進弱勢群體學生在線教育公平

認真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大力實施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大力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盡快補齊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短板。重點支持城市薄弱學校和農村小規模學校在線網絡環境和硬體設備的完善,消除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網絡環境建設上的漏洞,縮小城鄉不同學校和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央和省級政府優先發展城鄉邊緣和落後的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對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村偏遠地區學校信息化投入傾斜。實行上網折扣或免費計劃,並對網絡運行商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將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的上網設備納入新一輪脫貧攻堅計劃,保證更多的相對貧困學生的切身利益,使城鄉弱勢群體同樣也能享受到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幫助他們盡快順利跨越數字鴻溝。

二、堅持政府供給、市場供給和個人供給並舉的原則,為中小學生在線學習提供形式多樣且具有個性化、優質化在線教育資源

健全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建設優質在線教育資源的積極性。學校要提供優質的在線教育資源,在開發在線教育資源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個性、學習習慣和認知能力等特徵,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制訂不同的開發計劃。做好在線教育資源的整合、梳理和遴選工作,精心遴選和推薦適合學生的優質資源,切實減輕學校收集和整合資源的負擔。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學校和教師要為學生內容齊全、形式多樣的在線教育資源,讓學生根據學習偏好和學習興趣進行選擇,提高學生在線學習的積極性;在線教育資源使用上,要結合學生特點和學科特徵,適當對資源進行加工和處理,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強在線教學非主乾課程建設,注重在線教學師生互動、在線學習遠程監控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加強音樂、體育、美術和綜合實踐等非主乾課程建設,促進中小學在線課程多樣化。教師要注重在線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在線教學平台建設,運用大數據對學生在線學習學業水準情況和在線學習過程進行監管,完善在線教學遠程監控功能,保障在線學習的效果。要將網上互動、網上自主學習和網上合作作為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核心,培養信息時代學生放眼世界的系統思考能力、人文沉澱及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複雜多變的認知能力、通用技能和創新能力。

四、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應變能力培訓,建設教師在線教學教師共同體,提高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水準

實施新一輪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全面提升行動計劃,將教師網上指導、師生互動、作業批閱、學情分析、答疑輔導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培訓重點,讓教師熟練使用教育資源智能檢索工具、跨越時空教學的可視化展示工具和信息化環境下教學評價工具。並且,有針對性地開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為特點的課例和教學法的培訓,培養教師利用新技術開展個性化教學的能力,增強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提升應用數據開展教學和評價的能力,提升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在線學習的能力。建設教師在線教學共同體建設,構建區域教師研修共同體,採用基於片區研修、骨乾研修、學科研修、項目研修和網絡研修等研修共同體模式,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保障在線教學質量。

五、注重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有機融合,實施家校合作行動計劃,提升中小學生在線學習支持使用意願

建議繼續將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效融合,為學生提供有用、好用且令學生更滿意的在線學習服務。積極開展家校合作,針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由於中小學生自製力差的特點,決定了在線教育必然要在一定的監護環境下進行,需要打造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有機生態圈。因此,要將家長如何督促小孩在線學習以及如何促進小孩網上自律等作為家校交流的重點。並且,還要更加重視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讓孩子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激情,避免孩子在電子的海洋裡迷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標誌著我國教育進入新時代,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更加公平、更加高質量的教育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線教育是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線教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有效促進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可能會造成新的“數字鴻溝”和進一步擴大教育質量差距。並且,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注重線下教育公平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在線教育公平。為此,疫後我們要高度關注教育公平問題,注重脫貧攻堅中的弱勢學生群體“扶智”的重要性,除了為他們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還要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個性化的在線教育資源,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應變能力培訓,提高在線學習認同度,有效促進中小學在線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付衛東為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王繼新為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