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將認定千所標杆學校

多知網4月26日消息,教育部印發《教育資訊化2.0 行動計劃》。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

其中,“三全”指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兩高”指資訊化應用水準和師生資訊素養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台。教育資訊化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計劃明確了教育資訊化2.0的八大行動,包括: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網絡學習太空覆蓋行動、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資訊素養全面提升行動。

檔案強調教育資訊化是是推動教育深層次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2018年全國教育資訊化工作會上,教育部就《教育資訊化2.0 行動計劃》強調了八大行動的關係。

此外,還強調了“教育資訊化2.0 ≠ 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 = 教育資訊化2.0的先導性”。

具體來說,教育資訊化2.0是一個時期的概念,“教育資訊化2.0”進入時間較明確——以黨的十九大為標誌,但持續時間不確定:可能持續5年、10年或更長,同時,轉段時間不明確:可能以一個裡程碑意義的節點為標誌,比如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零點革命。(多知網注: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曾介紹,資訊時代與人工智能時代存在本質區別,資訊技術可被看作工業技術的頂峰,是由機器革命延伸而來,“但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超越這個頂峰,成為新的革命的起點,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這個新革命被稱作“零點革命”。)

而教育資訊化2.0時代起止時間明確為2018—2022年。目前已明確目標:由“三通兩平台”向“五化、三學、五更加”轉變。

“五化”指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三學”指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五更加”指實現更加開放、更加適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續的教育。

以下是八大行動的具體內容,經多知網整理:

(一)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

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32個省級體系全部連通

完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聯盟,發布系列技術和功能標準規範,探索資源共享新機制,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

優化“平台+教育”服務模式與能力。依托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數字教育資源版權保護和共享交易機制,利用平台模式實現資源眾籌眾創,改變數字教育資源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解決資源供需瓶頸問題。完善優課服務,發揮“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示範引領作用,形成覆蓋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段、學科的生成性資源體系。更新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豐富職業教育學習資源系統。提升慕課服務,匯聚高校、企業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

(二)網絡學習太空覆蓋行動

持續推進“網絡學習太空人人通”專項培訓。繼續開展職業院校和中小學校長、骨乾教師的“網絡學習太空人人通”專項培訓,在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支持下,培訓1萬名中小學校長、2萬名中小學教師、3000名職業院校校長、6000名職業院校教師,並帶動地方開展更大範圍的培訓。

建設國家學分銀行和終身電子學習檔案。推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機構逐步實行統一的學分製,加快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互通,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能夠記錄、存儲學習經歷和成果的個人學習账號,建立個人終身電子學習檔案,對學習者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統一的認證與核算,使其在各個階段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學分可以得到積累或轉換。被認定的學分,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式可累計作為獲取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證書的憑證。

(三)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

大力支持以“三區三州”為重點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資訊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有效提升教育品質,推進網絡條件下的精準扶智,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部署。

支持“三區三州”教育資訊化發展。通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企業和社會機構的支持,在“三區三州”等地開展“送培到家”活動,加強教育資訊化長官力培訓和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訓,推動國家開放大學雲教室建設,開展資訊化教學設備捐贈、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教育資訊化應用服務等系列活動,落實教育扶貧和網絡扶貧的重點任務,助力提升深度貧困地區教育品質和人才培養能力,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網絡條件下的精準扶智。堅持“扶貧必扶智”,引導教育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通過資訊化實現結對幫扶,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方式,開展聯校網教、數字學校建設與應用,實現“互聯網+”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緩解教育數字鴻溝問題,實現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

完善教育管理資訊化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資訊系統全面整合和政務資訊資源開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資訊化水準。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支撐體系,助力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改革發展。

推進教育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共享。以“互聯互通、資訊共享、業務協同”為目標,完成教育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工作。

推進教育“互聯網+政務服務”。連接教育政務資訊數據和社會巨集觀治理數據,建立教育部“互聯網+政務服務”網上辦事大廳,實現政務服務統一申請、集中辦理、統一反饋和全流程監督,分步實施教育政務數據的共享開放,做到事項清單標準化、辦事指南規範化、審查工作細則化和業務辦理協同化,實現“一張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務”,切實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五)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

結合教育資訊化各類試點和“資訊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示範培育推廣計劃”的實施,認定百個典型區域、千所標杆學校、萬堂示範課例,匯聚優秀案例,推廣典型經驗。

建立百個典型區域。通過推薦遴選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的典型區域,培育一系列教育資訊化整體推進的樣本區,探索在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利用資訊化優化教育供給的典型路徑,為同類區域的發展提供參照,引領教育資訊化提質更新發展。

培育千所標杆學校。分批組織遴選100所高等學校、300所職業學校、1000所基礎教育學校和一定數量的舉辦繼續教育的學校開展示範,探索在資訊化條件下實現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細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的典型途徑。

遴選萬堂示範課例。匯聚電教系統、教研系統等各方力量,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推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為依托,設定專門製作標準和評價指標,遴選萬堂優秀課堂教學案例,包括1萬堂基礎教育示範課(含普通中小學校示範課、少數民族語言教材示範課、特殊教育示範課、學前教育示範課)、1000堂職業教育示範課、200堂繼續教育示範課,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7000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線上線下高等教育精品課,充分發揮示範課例的輻射效能。

匯聚推廣優秀案例。總結典型經驗,匯聚優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資訊化創新應用系列案例集,並通過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中國教育電視台等管道開設專門欄目、召開現場會、舉辦應用展覽活動等方式進行推廣。

(六)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

通過試點探索利用寬頻衛星實現邊遠地區學校互聯網接入、利用資訊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

推進寬頻衛星聯校試點行動。與中國衛通聯合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雲南省昭通市、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各選擇1個縣開展試點,每縣選擇1所主體學校和4所未聯網學校(教學點),免費安裝“中星16號”衛星設備並連通網絡,開展資訊化教學和教研,為攻克邊遠山區、海島等自然條件特殊地區學校聯網問題、實現全部學校100%接入互聯網探索路徑。

促進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普及。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發布中小學、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推動實現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全覆蓋。將網絡教學環境納入學校辦學條件建設標準,數字教育資源列入中小學教材配備要求範圍。加強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虛擬仿真實訓教學環境建設,服務資訊化教學需要。推動各地以區域為部門統籌建立數字校園專門保障隊伍,徹底解決學校運維保障力量薄弱問題。

(七)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範,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示範。協調有關部門,支持在雄安新區等一批地方積極、條件具備的地區,設立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範區”,開展智慧教育探索與實踐,推動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創新,提升區域教育水準,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形成引領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

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加強智慧學習的理論研究與頂層設計,推進技術開發與實踐應用,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大力推進智能教育,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應用,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探索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新環境建設與應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網絡的高校智能學習體系建設。適應5G網絡技術發展,服務全時域、全空域、全閱聽人的智能學習新要求,以增強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的效率和效果為重點,以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示範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等建設為載體,加強大容量智能教學資源建設,加快建設在線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虛擬工廠(醫院)等智能學習太空,積極探索基於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智能學習效果記錄、轉移、交換、認證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學習體系,推進資訊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加強教育資訊化學術共同體和學科建設。在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建設布局中考慮建設相關研究平台,匯聚各高校、研究機構的研究基地,建立學術共同體,加強智能教學助手、教育機器人、智能學伴、語言文字資訊化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教育資訊化交叉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學科、科研良性互動,實現大平台、大項目、大基地、大學科整體布局、協同發展。

(八)資訊素養全面提升行動

建立一套科學合理、適合我國國情、可操作性強的學生資訊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開展覆蓋東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生資訊素養測評,涵蓋5萬名以上學生。

啟動“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支持教師治理、教師教育、教育教學、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

實施新周期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學校資訊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引領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通過示範性培訓項目帶動各地因地製宜開展教師資訊化全員培訓,加強精準測評,提高培訓實效性。繼續開展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

加強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資訊技術知識、技能、應用能力以及資訊意識、資訊倫理等方面的培育,將學生資訊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充實適應資訊時代、智能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編程課程內容。推動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資訊技術課程,並將資訊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準考試

此外,在教育資訊化2.0的保障措施方面,檔案強調:

(一)加強長官,統籌推進

教育部重點組織制定巨集觀政策,針對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區發展情況,加強工作指導,制定標準規範。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健全教育資訊化工作長官體制,整合教育系統專業機構的力量,充分利用相關企業專業化服務的優勢,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資訊化技術服務支撐機制。各級各類學校應普遍施行由校長官擔任首席資訊官(CIO)的制度,並明確責任部門,全面統籌本校資訊化的規劃與發展。各地將教育資訊化作為重要指標,納入本地區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全面開展面向區域教育資訊化的督導評估和第三方評測,提升各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發展教育資訊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創新機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實落實國家關於財政教育經費可用於購買資訊化資源和服務的政策,加大教育資訊化投入力度,將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資訊惠民、寬頻中國、數字經濟、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統籌推進。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為推進教育資訊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太空,積極鼓勵企業投入資金,提供優質的資訊化產品和服務,實現多元投入、協同推進。

(三)試點引領,強化培訓

各地要始終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的推進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資訊化區域綜合試點和各類專項試點,總結提煉先進經驗與典型模式。通過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會、舉辦資訊化應用展覽、出版優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推廣試點取得的經驗成效,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路徑,發揮輻射引導效應。要將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為推進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的核心基礎,大力開展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校長和管理者培訓,擴大培訓規模、創新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

(四)開放合作,廣泛宣介

繼續合作開展並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各項教育資訊化活動,不斷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教育資訊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對外宣傳推廣教育資訊化的中國經驗,注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增加國際話語權。

加強研究領域合作,建設外專引智基地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國教育資訊化專家走出國門,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工作和各類學術交流活動。

(五)擔當責任,保障安全

加強教育系統黨組織對網絡安全和資訊化工作的長官,明確主要負責人為網絡安全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建立網絡安全和資訊化統籌協調的長官體制,做到網絡安全和資訊化統一謀劃、統籌推進。完善網絡安全監督考核機制,將網絡安全工作納入對長官班子、幹部的考核當中。

附:教育部關於印發《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