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欺世盜名,何以愈演愈烈?這是對庸俗世態的認同

《中國美術報》第143期 美術新聞

舊話重提

欺世盜名,何以愈演愈烈

張瑞田

2月初,翟天臨因“學術不端”等原因“倒霉”,發致歉信,退出北大光華博士後工作。這還不算,2月19日,北京電影學院決定撤銷他的博士學位。一名頗有人望的演員,危機四伏。

緊隨其後,葉永青抄襲醜聞發酵,難聞的氣息四處彌漫,讓嫩芽初綠的己亥正月滿身傷痕。

我是監視者,對熱議中的醜態與惡行,並未覺得驚奇。就如同老百姓的一間房子拆遷了,一名弱勢者被侮辱,一篇想看的文章找不到了,或者在一家飯館裡吃了霉變的飯,等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奇形怪狀的事物,如風塵掠過,誰會大驚小怪呢。

不是吹牛,翟天臨的“倒霉”原由,葉永青的鋌而走險,都是欺世盜名的無恥勾當,早已經思考,並做了一點分析。只是我的分析“人微言輕”,沒有人會在意。一個狂熱的消費主義時代,笑貧不笑娼的時代背景,公理、正義早已忘到九霄雲外。用自身的社會影響搞一張文憑,以高超的專業技能抄襲他人的作品,似乎見怪不怪。在全社會降低了對一個人的社會評判和道德要求時,欺世盜名便是常態。

既然欺世盜名已是常態,葉永青何以成為鵠的,被萬人唾罵。俗語講,家家賣燒酒,不露是好手。已是“人精”的葉永青,或者說,因為抄襲、剽竊成功才成為“人精”的葉永青,忘記了自己成為“人精”的原因,在飄飄然和陶醉的舒適感覺中,覺得抄襲、剽竊的行為與自己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於是,膽大妄為地把盜來的東西,去盜竊地點顯擺,不料,明眼人識破,犯罪行徑被追查。

我們常說,一個英雄犧牲了,會有千千萬萬的英雄站起來。以此類推,一個葉永青、翟天臨的背後,也藏著千千萬萬的葉永青和翟天臨。也就是說,像葉永青、翟天臨一樣成為“國務院津帖”享受者,甚至還在喜劇性地指責葉永青與翟天臨的人大有人在。從另一個角度說,葉、翟二人是倒霉蛋。

文學藝術領域,抄襲、剽竊事件層出不窮。我清醒地記得,幾年前作家郭敬明抄襲,吊詭的是,郭敬明被揭發後,又被法院判決違法,他竟然說,可以賠錢,但不道歉。還有一位紅極一時,頗正能量的作家,也涉嫌抄襲,私下擺平,也就不了了之了。許許多多的抄襲、剽竊的案例屢屢出現在公眾視野,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犯罪者常常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不以此為恥,卻以此為榮。真是咄咄怪事。

葉永青能不能倒掉,並不是我關心的事情。我想到的是,欺世盜名,何以愈演愈烈;欺世盜名者,何以理直氣壯;欺世盜名的代價,何以微不足道。想來想去,這是價值判斷標準降低了,這是道德準則下滑了,這是對信譽、人格的汙染,是對庸俗世態的認同。改革開放,是向西方進步思想與先進科技學習的過程,在生產力極度落後的情況下,唯改革可以找到新路。從觀念到行為,對有助於我們發展變化的精神成果,理應具有評估、接受和消化的過程。而不是直接抄襲,竊為己有。顯然,葉永青是投機者,他看到他人所有,自己所無,便以僥幸心理予以剽竊,然後拿到國內招搖。囿於國內對所謂當代藝術知識的匱乏,對域外現代藝術作品的陌生,就大搖大擺地穿過空當,假戲真做了。

說一句真心話,葉永青一類的人不計其數,早已見怪不怪了。讓我痛心的是,這樣的醜聞,也可以說這樣犯罪事實的曝光,是因為“偶然的機會”。如果不是被原作者發現,葉永青就會當定了大師。看來,我們對欺世盜名者不具有監督的能力,也極度缺乏對欺世盜名者的審視,甚至,我們對欺世盜名者還有絲絲敬意。有什麽樣的魚塘,就會有什麽樣的魚。對於葉永青,我們需要放寬視野,理性思考葉永青之所以能成為葉永青的環境,而不是一味放大葉永青的惡行。“暴君的專製使人們變成冷嘲,愚民的專製使人們變成死相”,魯迅所言,特別值得回味。

(本欄目文章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