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越《舌尖1》?只有它可能做到

號脈影像經絡,洞察娛樂風潮

這幾個月來,在社交媒體上,《風味人間》不時闖入我的視野。奇怪的是,不僅曾經的紀錄片同行是《風味人間》的擁躉,默默轉發。就連一名表演專業的、鮮少在朋友圈露面的95後男生,也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風味人間》。

《風味人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圈層,這可能離不開一個功臣:陳曉卿。美食江湖上流傳一句可能言過其實,但不無道理的話:陳曉卿出品,必屬精品。

在2012年之前,國產的美食記錄片,還處於一個小眾的、邊緣的話題和消費品。也是在那一年,《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1》)橫空出世,成為當年現象級的美食紀錄片,也開啟了“舌尖體”美食紀錄片的時代。

隨後,美食紀錄片《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味道雲南》《新疆味道》《人間一串》等相繼問世,助力紀錄片成為電影、電視、綜藝之外的“第四駕馬車”。甚至有業界人士預測,美食紀錄片將成為影片網站下一個風口。

伴隨著《舌尖1》的爆紅,不僅《舌尖》系列記錄片成為了一個潛藏著巨大商業價值的美食大IP,其總導演陳曉卿,這一位在央視供職了28年的紀錄片導演,也儼然也成了一個“兵家必爭”的美食IP。

於是就有了後面的故事。在2017年6月,在最IN紀錄片論壇暨《風味人間》嘗鮮會上,陳曉卿宣布加盟騰訊影片任副總編輯,兼任《風味人間》總導演。

會上,陳曉卿說:“我們有信心在中國超越BBC,因為我們做的是美食,而BBC缺少的更多是美食。”

陳曉卿愛美食,也愛美食背後的人文故事。他曾說:“為什麽我的嘴裡常含口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此話不假,《舌尖1》投射了陳曉卿的美食記錄片的創作風格:在呈現不同美食時,還輔之美食背後的人文故事,展現美食凝聚著的民族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

《風味人間》延續了《舌尖1》的敘事風格,講美食,也講故事、講文化。同時,《風味人間》又有“開疆拓土”的一面。

在《風味人間》第一集“山海之間”裡,我們能看到,其啟用了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先進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窺見食物細微的紋理和變化。

有了顯微攝影,《風味人間》錦上添花。在醃製火腿的段落,我們能看到,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到肉裡;還可以看到,青麥粒內部汁水充足,糖分尚未轉化為澱粉;看到馬肉在保鮮時的細微肌理變化。

《風味人間》不得不提的更新之處,是極具電影感的畫面,每一幀畫面,幾乎都可以當屏保。航拍、水下拍攝、流暢自如的運動鏡頭、每秒2000幀的高速攝影等,這些在國內紀錄片創作上遙遙領先的拍攝技術,令《風味人間》具備了電影般的質感。

電影感不僅來自畫面和構圖,還體現在剪輯和節奏上。“山海之味”播出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鏢魚手的段落。

這是台灣東部海域漁民的傳統,一人手持一根長鏢槍,站在船頭自帶的鏢魚台上,掌舵手跟鏢魚手要默契地合作,靠近目標,拿捏時機,投射鏢槍,刺中海魚,以此為業。

畫面中,海面上驚濤駭浪,大風嘶吼,鏢槍手站在船頭,身體左搖右晃,他眼疾手快,迅速出鏢,射中了一條壯碩的旗魚。

此段落剪輯凌厲,節奏迅馳,加上緊張的配樂,整個看上去就像看大片,令人心潮澎湃。

實際上,《風味人間》最引人討論的改進,是加入了國外美食的內容。這次,《風味人間》去了六大洲二十幾個國家,對全球美食都做了一個展示。

其中,中國內容大概佔比70%,國外的內容佔到30%。中外美食的對比,則讓一檔美食節目具備更加深厚的審美可能。

譬如,在醃製火腿上,中國採用傳統的手工醃製,用鹽的分量,靠得是積累的經驗,而在醃製的條件上,仰賴天時地利。

隨後,畫面切到西班牙一間晾曬火腿的窖藏室,在醃製工序上, 嚴格按照標準化作業:依靠科學手段,嚴格控制窖藏室溫度;定期塗油;嚴格規定肉面的朝向。

對比之下,中西方美食的特點更加一目了然。同時,美食地圖的全球化呈現,則讓《風味人間》不再局限於中國美食文化的挖掘,並探索中西方不同的美食文化和生活態度。

可以說,美食的全球化敘事,是《風味人間》區別於《舌尖》系列紀錄片的顯著特點。因此,觀眾如果想找國外的美食記錄片,這下都省了。

《風味人間》總共8集,每集50分鐘。目前播出了第一集,豆瓣評分已達9.4分,領先於《舌尖1》的9.3分。無疑,《風味人間》的重頭戲和驚喜,還在後頭。

【文/阿志】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製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