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夷岩茶「岩韻」新解

【摘要】什麼是武夷岩茶的「岩韻」?如何認定與表述之?茶界與學界眾說不一,莫衷一是。所謂「岩韻」,是指武夷岩茶在品飲過程中所產生的以感官體驗、化學特徵、詩性精神及審美升華為內容的從生理感官到精神審美的綜合感受。

【關鍵詞】武夷岩茶;岩韻;感官特徵;化學特徵;詩性精神;審美感受。

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岩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國烏龍茶的翹楚。武夷岩茶獨具的「岩韻」,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質高低的專用術語。2002年6月國家批準確認的《武夷岩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感官標準中,「岩韻」是否明顯,成了武夷岩茶品質優次的重要標準之一。

什麼是「岩韻」?如何認定與表述之?茶界與學界眾說不一。張天福先生認為,所謂武夷岩茶的「岩韻」,其品質特徵應具備3個內容才能體現出來:第一品種香顯(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湯裡也有這品種的香氣即香味結合,第三品飲後有回味(喉韻),餘韻猶存,齒頰留芳[1];姚月明先生認為,武夷岩茶首重「岩韻」(指其香氣馥鬱具幽蘭之勝),銳則濃長,清則幽遠,滋味濃而愈醇,鮮滑回甘[2];陳德華先生認為,「岩韻」是武夷岩茶在特殊的生態環境、科學的栽培管理方法、精湛的製作加工工藝等共同作用下,最終由品種特徵所表現出的「武夷地土香」[3];曾震中先生認為,清代梁章钜在《歸田瑣記》中指出的「活、甘、清、香」四字,就是歷代茶癡或茶人所述的「岩韻」所在[4]……據黃賢庚先生歸納,武夷岩茶「岩韻」的認定與表述主要有品種香、地土香、風土香、「香清甘活」、「岩骨花香」、中藥味、石頭味、棕葉香、青苔味、杯底香等多種說法,不一而足。[5]

上述諸家多把武夷岩茶的香與味結合,使抽象的描述緊密貼近感官感受。但感官感受終究是難以捉摸的,也因此造成在闡釋武夷岩茶「岩韻」時出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糊表述。究其原因,可能是到目前為止茶界與學界大多拘泥於對武夷岩茶物質層面的感官體驗——岩味——的描述,側重在講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茶」;而忽略了對作為精神層面的「琴棋書畫詩酒茶」之「茶」的岩茶在品飲過程中的審美感受——韻味——的傳達之緣故。

什麼是韻?《說文解字》解釋:「韻,和也。從音員聲」;換句話說,聲音和曰韻。韻的本意是指音節韻律,後來逐漸演化到指人的精神狀貌,再擴大到對藝術作品的品評。北宋詩人范溫認為「有餘意謂之韻」,就像「聞之撞鐘,大聲已去,餘音復來,悠揚婉轉,聲外之音,其是之謂也」[6]。推而廣之,不惟范溫所謂的「聲外之音」,包括形外之態、言外之意、詩外之情、畫外之趣、書外之神、茶外之味……等等都可以用韻字來描述。

而武夷岩茶的岩韻,其實就是武夷岩茶所特有的「茶韻」。

何謂「茶韻」?著名茶文化專家寇丹認為:「茶韻,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國的歷史、地方風土、審美標準和個人修養體驗的總和,非僅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種精神境界,屬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指人在品飲茶湯之後產生愉悅、空靈、瞬間的迷幻和浮想聯翩的境界,餘味不盡,茶外之味。凡因茶賦予的,故稱茶韻。」[7]

據此,筆者認為:所謂「岩韻」,顧名思義,就是指品飲武夷岩茶時所產生的特有的韻味。它含有兩重涵義:一是武夷岩茶的物質基礎,包括武夷岩茶的茶樹品種及其生長所獨具的生態環境、科學的栽培技術、傳統的手工製作技藝等因素相輔相成有機組合而體現出的優異的、不同於其它茶類品種的品質特點與化學特徵;二是在品飲過程中所產生的獨特韻味,包括品飲武夷岩茶時從生理感官到精神審美的色、香、味、美、韻等逐級提升的綜合感受。一句話,「岩韻」是指品飲武夷岩茶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以感官體驗、化學特徵、哲理表徵與精神特徵及審美特徵為內容的,從生理感官到精神審美的綜合感受。

一、「岩韻」的感官特徵

(一)感官特徵:

外形緊結壯(重)實、烏潤;香氣濃烈甘爽;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或金黃清澈;滋味濃厚醇爽、岩韻明顯;葉底勻亮、紅邊鮮艷明顯。

(二)形成原因:

1、外形:武夷岩茶除了武夷水仙為小喬木大葉種茶樹外,其它(肉桂、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武夷白牡丹、武夷金桂、金鑰匙、北斗、白瑞香、金鳳凰)均為灌木中葉種茶樹。這種茶樹的茶青(鮮葉)內質肥厚、外壁堅硬。如果套用江浙一帶的小葉種茶的綠茶製作方法的話,就會生澀苦辣,無法飲用。所以,只能採用武夷山獨有的製茶方法,在搖青過程中破壞其一部分葉脈,使其內部茶汁外流、氧化。發酵至30%左右時,熱炒,使其停止發酵;之後,揉撚成形,焙乾收藏。故,外形緊結壯(重)實、烏潤。葉底勻亮、紅邊鮮艷明顯。

2、香氣:武夷岩茶鮮葉各香氣成分以醇類物質為主。不同品種鮮葉主要香氣物質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

在香氣總量上,成正岩>半岩>外山趨勢,不同品種香氣總量不同,肉桂總量是水仙的2倍左右,種類更多,從而表現出肉桂香氣高銳,水仙清幽的得氣特徵;不同產地鮮葉香氣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質,也有獨有的香氣物質,且同一香氣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品種及不同產地各自的香氣特徵。

對武夷岩茶香氣成分分析認為,芳樟醇氧化物、橙花叔醇、香葉醇、苯甲醇、苯乙醇、吲哚、順茉莉酮、茉莉酮內酯和茉莉酮酸甲酯等是構成岩茶典型特徵香氣。

在鮮葉香氣成分中,測出的香氣成分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吲哚、茉莉酮酸甲酯,橙花叔醇,表明武夷岩茶香氣物質以鮮葉香氣成分為主,部分通過後期的加工產生新的香氣成分,最終形成岩茶香氣馥鬱,銳則濃長,清則幽遠的香氣特徵。[8]

3、滋味:2003年,湖南農業大學黃建安、施兆鵬等6位茶學專家為探討福建烏龍茶特殊的「岩韻」與「音韻」的物質特性,選取2002年度出品的4個產自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水仙王、水仙、大紅袍、肉桂)和4個產自福建安溪縣的鐵觀音茶(觀音王1、觀音王2、鐵觀音1、鐵觀音2)茶樣,對水浸出物、茶多酚、遊離氨基酸總量分別採用國家標準方法測定;對咖啡鹼、遊離氨基酸組分、兒茶素組分含量分別採用HPLC法測定,結果表明,武夷岩茶茶多酚、兒茶素總量、咖啡鹼及酚/氨值較高,其岩韻韻濃而凝重;閩南鐵觀音茶遊離氨基酸含量、酯型兒茶素佔兒茶素總量之比較高,其音韻韻厚而幽長

黃建安、施兆鵬教授的檢測結論與「國家標準——武夷岩茶產品感官指標」(標準代號GB18745—2002)[9]進行比對後,我們可以將武夷岩茶的感官特徵大致表述為:外形緊結壯(重)實、烏潤,香氣濃烈甘爽,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或金黃清澈,滋味濃厚醇爽、岩韻明顯,葉底勻亮、紅邊鮮艷明顯。

二、「岩韻」的化學特徵

(一)武夷岩茶中微量金屬元素的含量與岩韻的關係

茶葉中含有多種礦質元素,如鉀、鈣、鎂、鐵、銅、鋅等,這些元素不僅對茶葉生長髮育有重要作用,也是茶葉營養價值的重要表現。

武夷岩茶以岩韻而著名,主產於福建武夷山,武夷山土壤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貢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組成。正岩茶園土壤含砂礫量達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良,土層好,各種金屬元素含量較高,酸度適中,出茶岩韻明顯[10]。因此,茶葉中金屬元素對武夷岩茶的獨特風味有很大的貢獻。

武夷學院化學系李衛林、馬森兩位學者,通過選取采自武夷山岩茶生產基地的大紅袍、肉桂、引種鐵觀音與福建寧德地區柘榮縣所產的綠茶,採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對武夷岩茶中影響岩茶品質的銅、鐵、錳、鎂、鈣、鋅6種元素的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武夷岩茶中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鈣、鎂、錳、鐵的含量與綠茶比較有明顯的優勢[11]。

我們知道,一般茶葉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鎂(Mg)、錳(Mn)、鈣(Ca)的含量在500~2000ppm之間;而鐵(Fe)、銅(Cu)、鋅(Zn)的含量在5~500ppm之間。李衛林、馬森通過對以上實驗數據的分析發現:武夷岩茶大紅袍品系以及肉桂中Mg、Mn、Ca的含量與前述文獻數據接近,而Fe的含量與前述文獻數據相差較大。這一方面與岩茶茶種有關,武夷山引種的鐵觀音的鐵和錳的含量與岩茶存在明顯的差距;另一方面與武夷山的土質條件有關,以土質構成來劃分,武夷岩茶(紫色土茶園)、洲茶(砂土茶園)、外山茶(黃土茶園),其土質的差異在茶的品質上有明顯的差別。岩茶中六種金屬離子的含量保持相同的規律,即鎂的含量最高,鈣的含量次之,然後是錳、鐵、鋅、銅。而不同茶種相比較,武夷岩茶中大紅袍和肉桂的各元素含量相差甚微,這與茶種有關,二者存在很深的親緣關係,種植的地理環境也相同;引種的鐵觀音在元素銅、鋅、錳的含量上有比較顯著的差別,從這一對照說明,茶種對土壤中不同的元素的吸收和聚集作用有較大的差異;以綠茶作為對照,也進一步印證土壤條件以及氣候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同時說明不同茶種對微量元素的需求以及聚集作用也是不同的。

在以上6種元素中,鎂能激活谷醯氨合成酶、茶氨酸合成酶以及谷氨酸脫氫酶,而且對飽和或者不飽和脂肪族的羥類、醛類、酮類以及酸類的合成有非常大的影響,對茶葉的呈香物質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武夷岩茶的岩韻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茶中的高含量

的存在會加強光合作用強度和呼吸作用,而且是茶樹代謝中多種酶的活化劑,可以維持機體正常的代謝活動,還能促進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提高茶葉品質方面有特殊的貢獻。

岩茶品質不僅與各生化成分總量有關,而且與各成分之間的比例有關。正岩土壤化學環境各因子對鮮葉內各營養元素含量的影響作用和程度不一樣,鮮葉全錳含量與土壤全鋅含量成顯著正相關,即土壤全鋅量越高,鮮葉全錳量也愈高;鮮葉全鉀含量與土壤全鉀含量、鮮葉全氮含量與土壤交換性鈣含量成顯著負相關,即土壤全鉀、交換性鈣含量越高,鮮葉全鉀、全氮量越低,其它相關係數均小於相關係數r的臨界值。氨基酸與鮮葉全氮、兒茶素總量與全硼成顯著正相關,酚氨比與鮮葉全氮成顯著相關,即鮮葉全氮、全硼含量越高,氨基酸、兒茶素總量也越高。其它相關係數均小於顯著水準的臨界值。

(二)岩韻的化學特徵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年第2期發表黃建安、施兆鵬等6位茶學專家的《烏龍茶「岩韻」與「音韻」的感官體驗及化學特性》一文,該文為探討福建烏龍茶特殊的「岩韻」與「音韻」的感官特徵與物質特性,選取2002年出品的4個產自武夷市的武夷岩茶(水仙王、水仙、大紅袍、肉桂)和4個產自福建安溪縣的鐵觀音茶(觀音王1、觀音王2、鐵觀音1、鐵觀音2),對水浸出物、茶多酚、遊離氨基酸總量分別採用國家標準方法測定;對咖啡鹼、遊離氨基酸組分、兒茶素組分含量分別採用HPLC法測定,結果表明,武夷岩茶茶多酚、兒茶素總量、咖啡鹼及酚/氨值較高,其岩韻韻濃而凝重;閩南鐵觀音茶遊離氨基酸含量、酯型兒茶素佔兒茶素總量之比較高,其音韻韻厚而幽長。

該實驗結果為我們呈現了武夷岩茶的下列化學特徵與岩韻的關係:

1、幾種主要呈味成分的含量及其與岩韻的關係

表4結果表明,同屬烏龍茶類的武夷岩茶與安溪觀音茶兩個系列的品質各有側重。岩茶系列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鹼含量,而氨基酸含量稍這是滋味厚重的物質基礎;而其酚氨比大,使滋味濃厚,在岩韻體驗上屬濃爽的範疇。而觀音茶系列的茶多酚含量相對較少,平均較岩茶少3.51%,咖啡鹼較岩茶少0.57%,而遊離氨基酸總量則多0.39%,酚氨比大大低於岩茶(低7.64),但水浸出物含量較高,在烏龍茶中屬醇爽範疇。岩韻來得快;喉感明顯,韻濃而重;音韻清爽略顯柔和,韻厚而幽長。

2、兒茶素、氨基酸組分含量及其與岩韻和音韻的關係

(1)兒茶素各組分含量。實驗表明,岩茶與觀音茶的兒茶素總量,EGC,DL2C,EC,EGCG有著與茶多酚類似的趨向,即觀音茶的上述成分含量少於岩茶。而沒食子酸酯部分(EGCG + ECG + GCG)之和佔總量之比,卻是觀音茶多於岩茶(觀音茶為51.25%,岩茶為46.52%),這使得觀音茶的茶多酚、兒茶素總量雖然均低於岩茶,但在味感強度上仍保持一定的水準;又由於觀音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仍然較高,故滋味仍具一定的厚度。觀音茶系列醇厚度較好,回味幽長,這是音韻的主要內涵之一,而水浸出物含量較高,酯型兒茶素的比重大是其物質基礎。

(2)氨基酸各組分含量。高效液相色譜法對氨基酸組分測定的結果表明,岩茶氨基酸組分含量超過0.7mg/g的有谷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茶氨酸;觀音茶氨基酸組分含量超過0.7mg/g的有天門冬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茶氨酸。這些具鮮味的氨基酸無疑是岩茶體現岩韻、觀音茶體現音韻的重要物質基礎,尤其在緩和與降低多酚苦澀,增進回甘中起著很好的作用。由於觀音茶的氨基酸含量更高,使其在韻味的體驗上表現出更加鮮爽雋滑

通過比對,武夷岩茶的「岩韻」與鐵觀音的「音韻」體現在內含化學成分的含量上,茶多酚、兒茶素總量、咖啡鹼及酚氨比值均以岩茶高於觀音茶,故岩韻體現濃重之感;遊離氨基酸含量,則觀音茶高於岩茶,故音韻體現醇爽而幽長。

三、「岩韻」的哲理表徵與精神特徵

(一)武夷岩韻的哲理表徵

浸透在武夷岩茶中的哲理觀,主要表徵無非兩條:和為貴、適口為美。

武夷岩茶初啜微苦,繼則回甘,性和不寒,具有獨特的品質。其沖泡與品飲過程,重在凸顯「岩韻」,品其「岩骨花香」之勝。其泡飲方法,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斛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12],開湯第二泡香氣初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吸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更有上者「七泡有餘香氣」,即可鑒別岩茶上品的香氣,有如袁枚一般感覺:「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12]。惟其如此,方能品嚐到如清朝兩江總督梁章钜在其晚年作品《歸田瑣記》中所歸納的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的「岩韻」品質。烹則調和水、火、味,飲則品其苦、甘、和。武夷茶文化所彰顯的武夷岩茶的烹煎之道,其核心乃是傳統中國文化中「和為貴」的中和思想。和,其實也是武夷岩茶岩韻的哲理表徵。

武夷岩茶的焙製目標,以適口為美。適口是辯證的,因時、因地、因材、因人而異。

適口為美首先要合乎時序。在造製岩茶的原料選擇上,春茶一般在穀雨後立夏前開採,夏茶在夏至前採摘,秋茶在立秋後採摘。為了保證岩茶品質,對採摘嫩度也有嚴格要求:過嫩,則成茶香氣偏低,味道苦澀;太老,則香粗味淡,成茶正品率低。明代許次紓1597年撰《茶疏》,提出了「江南之茶,……惟有武夷雨前(茶)最勝」[13](P144)的看法。他認為:「清明穀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若肯再遲一二日期,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於收藏。[13] (P148)」否則,岩茶入口,則無適口的「香、清、甘、活」之「岩韻」美。

武夷岩茶的製作,雖有操作規程,但又必須隨品種、溫度、濕度的變化而「看茶做茶」。加工做青時,採取兩曬兩晾,重輕結合,看青做青,雙炒雙揉、去漚提香、成條為主,初焙、復焙,熟化香氣,色味俱全,是「岩韻」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岩韻」的有無取決於茶樹的生長環境,「岩韻」的強弱還受到茶樹品種、栽培管理和製作工藝的影響。同等條件下,不同的茶樹品種,岩韻強弱不同;非岩茶製作工藝加工則體現不出岩韻;精製焙火是提升岩韻的重要工序

(二)詩性:武夷岩韻的精神特徵

「在中華民族的生活與政治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精神聯繫。一方面,人們的生活總是要藉助與政治的某種聯繫,才能刺激出社會再生產所需要的壓抑和生命意志的衝動,從而使渺小而普遍的個體獲得歷史意義。另一方面,這種聯繫一旦濃得化不開,個體的情感與審美需要則會成為犧牲品。只有諧調這兩方面的矛盾,才能在這個民族中打開一種既現實又超越、既符合社會規律又滿足精神利益的日常生活程式」[14](P150)。這個在北方崇酒尚武的文化圈中愈演愈烈的矛盾,卻在江南嗜茶尚智的文化中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武夷山偏居一隅,遠離政治的中心,有一種由於政治倫理濃度相對較低因而過得十分滋潤的日常生活。這種詩化的日常生活,可以看作是地處江南的武夷地區的主旋律。

在傳統的武夷山鄉土社會,村民間的資訊交流主要是在戶外展開。百姓於勞作之餘,同樣需要一種情感交流和宣洩的休閑形式。於是在武夷山區,始於唐、盛於宋的飲茶風習漸次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從官府歡宴到友朋聚會,從迎來送往到人生喜慶,到處洋溢著茶的清香,到處飄浮著茶的清風。這種把所有的生命機能與精神需要都停留在最基本的衣食本能中的原生態裡,一切政治倫理的異化及其所帶來的生命苦痛,實際上被消解得一乾二淨。這就是眾裡尋她千里度而不得的、與日常生活須臾不可分離的詩性精神。

武夷岩茶的岩韻文化,從兩個方面闡釋了這種日常詩性生活的要義:一是生活理念,二是生活實踐。

從根本上講,南北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審美主義和實用主義生活方式的對立。北方文化的價值觀主要來自墨子,它的最高理念是「先質而後文」,其具體表現為「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求安,然後求樂」。這種克勤克儉的生活觀念和風尚一旦走向極端,也就等於一筆勾消了有限的生命個體在塵世間享受的可能。[14] (P153~154)

而武夷岩茶透露出的武夷岩韻文化,其折射出的日常生活理念和藝術實踐方式,不外乎二:一是勤於動腦動手。如何對待你的日常生活,即一個人到底願意在不直接創造財富的消費和享受上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是在通常的物質條件下,要過一種更富有的人生所必須突破的一個心理瓶頸。二是賦予武夷岩茶以形式和韻味的高超技術,使之不僅實現它最直接的實用功能,更同時實現包含在它內部的更高的審美價值。這就涉及到關於武夷岩茶的工藝美術或技術美學理念的落實和表現。這不僅需要足夠的知識,更要要一種審美的眼光。這種超功利的日常生活的審美精神,是由於武夷山人肯在日常茶事上下工夫、創新,而隨其審美感覺越來越精細和敏感,進而創造出來的把生活和藝術、實用與詩意融和到一種極致的境界。

生命最顯著的特徵和最重要的形式應該是創造和生活,當然包括休閑生活。就像大自然的休閑生活表現為雲霧風煙一樣,人類則以吃喝玩樂為休閑生活的基本形態。並通過這樣的形態讓自己活出情趣、品位、瀟灑、風采來。」[15]在中國,自古至今,很會生活的文人士大夫們都曾這樣活過並且活著。我國自1995年5月起開始了五天工作製,1999年9月又實施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長假日」,每個長假日7天,這就意味著國人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將在閑暇中度過。休閑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形成的休閑產業正快速地嵌入我們的生活。休閑的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消除體力的疲勞,二是獲得精神的慰藉。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範疇則是指人的閒情逸緻,為滿足人的諸多需要而建構的一種文化欣賞、文化創造的生存狀態或生命狀態。作為武夷岩茶文化靈魂的「岩韻」集中體現為廣博、散淡、恬靜、閑適,很容易讓人獲得暫時的自由生命,這就是其為什麼總為渴望走出現實世界喧擾的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原因。

四、「岩韻」的審美進程

感受武夷岩茶的韻味,是一種高級審美活動。當我們暫時脫離塵世的喧囂、以平和沖淡的心態進入武夷岩茶的品飲活動時,就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種從感官體驗到心理愉悅然後到達審美感受的逐級提升的、探尋武夷岩茶韻味的審美之旅。

1、賞茶之美。茶主將岩茶乾茶放入白瓷蓋碗或紫砂壺沖泡之前,一般都會讓座上賓客賞茶並為客人講茶,這一步驟是對客人的歡迎與尊重,便於客人觀察了解岩茶的外形與其它茶類的差異,引領茶客進入尋韻的旅程。初次接觸武夷岩茶的客人,會覺得聲名遠播的武夷岩茶(大紅袍)外形緊結粗壯肥厚重實、形似烏龍,與扁平光滑的龍井、芽葉細圓緊直翠綠完整的信陽毛尖、捲曲成螺的碧螺春茶都不類同。當主人告訴我們,武夷岩茶有著「乞丐的外表,皇帝的內質」的特點時,我們的審美好奇與審美期待就會被喚醒,朦朦朧朧覺得與外表俊秀形似美男的龍井、圓直翠綠狀比少女的信陽毛尖、捲曲成螺柔如稚嬰的碧螺春比較起來,武夷岩茶就如同一位持狼牙鐵板高唱大江東去的關西大漢,其粗拙的外形下可能蘊涵著一種拙樸的陽剛之美。

2、聞香觀色之美。當我們端起「若琛」杯準備品飲之前,主人會提醒我們聞香觀色。這時,你會發現高品質的武夷岩茶香氣或鮮銳濃長入鼻直衝腦門,或幽清高遠挾帶大自然的花果之氣,彷彿武夷山靈山秀水異草奇花被水乳交融般納入眼前這小小的茶杯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渾融之美。你還會驚奇地發現:白瓷杯中的茶湯金黃明亮甚至深橙黃褐,金黃的茶湯與雪白的杯底所呈現的色彩對比,叫人不禁產生視覺上的美感;這種高貴溫暖的金黃色茶湯,既讓人想起帝王宮禁佛廟禪寺的專享之色,亦讓人想起古老的陰陽五行文化中的土與金兩大元素,更令人聯想到武夷山獨特的富含微量金屬元素和砂石的爛石礫壤以及金瓦青磚晨鐘暮鼓下的「大紅袍」祖庭天心禪寺的佛禪文化與斯茶斯湯的不解之緣。

3、品飲之美。品飲武夷岩茶,不必如在西餐廳用餐那般寂靜,而是一杯三啜、用力吸吮;但持杯握盞則須講究「三龍護鼎」,堪比享用西餐時的優雅。武夷岩茶的啜飲過程,動則嘖嘖有聲,靜則文氣高貴,兼具剛、柔二美。

茶湯入口,初品者如飲湯藥,口味濃重苦澀,溢齒盈腔,充滿剛勁的「霸氣」,有如醇厚爽列的高度白酒、麻辣刺激的巴蜀川菜;細細品味,慢慢發覺苦盡甘來、口舌生津、齒頰留芳。個中況味,是我們茶飲經歷中不曾多見的。如果你在一杯又一杯地盡享口舌之福的餘暇,調動你的文化積累,你就會漸漸進入到唐代茶癡盧仝的《七碗茶詩》中所描繪的那種「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韻味十足的飄逸之境,令人回味無窮。此情此境,你會頓悟「茶如人生」苦盡甘來的哲理;你會體悟到滾滾紅塵中,一個人能在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的茶飲活動中「偷得浮生半日閑」,該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

4、人文之美。當你慵懶地坐臥在寬大的扶手靠椅或者悠閑地圍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邊品茶論道之時,你還會發現:自信滿滿的施茶者神情從容淡定寵辱不驚,呈現出一種雍容豁達的茶人氣質;茶主在看似不經意間,細心地根據茶友的口味來調整岩茶的沖泡時間而控制茶湯的濃淡,讓茶客在淡淡如君子之交的茶飲活動中,體會到茶德茶禮中所包蘊的一種久違的被人尊重、體貼的溫潤的人文精神的翩然歸來,人與人之間因為功利而高築的壁壘頃刻間坍塌瓦解,發覺心與心的距離原本並不那麼遙遠。你會禁不住感嘆:生活著,是多麼的美好!

最後,當你結束品飲活動,與主人一起起立「盡杯謝茶」之時,你除了感念大自然與施茶者的慷慨賜予使你得以盡享口腹之樂遣興怡情而外,它還會喚醒或強化你心靈深處處世為人的傳統美德:知德感恩。

如果你對出產武夷岩茶的武夷山的歷史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的話,你還能從武夷岩茶的品飲活動中,體悟到包含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蘊涵的「沉鬱」之美、以白玉蟾為代表的道家文化所蘊涵的「飄逸」之美及以扣冰古佛為代表的佛禪文化所蘊涵的「空靈」之美的「三美合一」的渾融之美。「沉鬱」有如武夷岩茶的拙樸外形、濃銳香氣與淳厚甘爽之內質;「飄逸」有如武夷岩茶高風絕塵、雅趣獨得的韻味,它是一種覺醒的主體意識對束手縛腳的正統理學思想的消解與中和;「空靈」有如品飲武夷岩茶時領悟永恆空寂之本體的體驗而得到的一種喜悅,這種禪悟和禪悅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就是空靈澄澈。融儒家的沉鬱、道家的飄逸、佛禪的空靈於一體的「三美合一」的渾融之美,其實質是一種「中和」之美,它不僅是武夷岩韻也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所在。

綜上所述,當消費者在品飲由特有的茶樹品種、優良的生態環境、科學的栽培技術、傳統的手工製作技藝等因素相輔相成有機組合而體現出優異品質的武夷岩茶之時,因個體的文化積澱的深淺與審美品味的高下而產生的緣於感官(視覺、嗅覺、味覺)體驗所引起的生理快感、詩性精神、審美享受、哲理覺悟的綜合感受,就是從物質到精神的虛實相諧的武夷岩茶的「岩韻」。(阿弘老師授權允許茶百科微平台發布)

參考文獻:

[1] 張天福.烏龍茶的審評[J].茶葉科學簡報,1984,(3):2~4.

[2] 姚月明,謝逸安.武夷岩茶[J].茶葉資訊,2001,(1):14~15.

[3] 陳德華.說「岩韻」[J].福建茶葉,2006,(1):46.

[4] 曾震中.銳則濃長清則幽遠──話說武夷岩茶之「岩韻」[J].農業考古,1996,(2):31~34.

[5] 黃賢庚.關於武夷岩茶「岩韻」的探討[J]. 福建茶葉,2007,(1):36~37.

[6]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P372~375.

[7] 寇丹.茶韻說[J].農業考古,2004,(4):108~109.

[8] 陳泉賓.土壤條件對武夷岩茶品質的影響與調控[D]:[學位論文].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5.

[9] 高清火、葉華生、姚月明、王順明、修明、陳樹明、梁東、周銀茂、葉勇、張秀春.武夷岩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EB/OL]. http://www.wuyishan.gov.cn/Articles/20070/20070427205127.html

[10] 馮衛虎.武夷岩茶「岩韻」形成的體會[J].福建茶葉,2000,(4):43~43.

[11] 李衛林,馬森.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武夷岩茶中金屬元素的含量[J].福建分析測試,2009,(1):25~27.

[12] 清.袁枚.武夷茶[A].隨園食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P274.

[13] 明.許次紓.茶疏[A].見郭孟良.中國茶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4] 劉士林.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15] 邵問津.武夷山筆記·人文的霧障[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4,P98~99.

基金項目: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暨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重點項目「武夷茶文化研究」(XWZ0803)

本文發表於《武夷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本文僅做知識分享,感謝茶百科供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