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坑兩澗」的岩茶到底優秀在哪裡?

武夷岩茶是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並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

武夷岩茶與其他茶類依據外形特徵命名不同,岩茶根據製茶鮮葉所用的茶樹品種不同分為武夷水仙、武夷肉桂、大紅袍、名叢、奇種等。其特點在於以茶樹名為茶葉名,這跟發現該品種/系時單株所在的地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且由於獨特的樹種和特定的加工工藝,岩茶普遍具有花果香顯著、銳則濃長清則幽遠的品質特徵。但優質武夷岩茶具有明顯的岩韻,這產生於特定茶樹栽培環境。「岩韻顯」是岩茶品質身份的象徵。

熟悉岩茶的茶客都知道岩茶有正岩、半岩和洲茶之分,其中正岩茶品質最優,半岩次之,洲茶品質最差。在這3個岩區之外又有吳三地水仙一說,即是吳三地所產的水仙品種岩茶尤其是樹齡達到50年以上的武夷水仙具有獨特的韻味。

岩茶的產區直接影響著岩茶的售價。然而岩茶的「山場韻」,沒有經過特殊感官訓練的人是難以區分的,市場上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對於不同岩區岩茶品質差異成因的研究總結概述十分必要。

武夷岩茶品質概況

由於獨特的樹種和特定的加工工藝,岩茶普遍具有花果香顯著、銳則濃長清則幽遠的品質特徵。但優質武夷岩茶具有明顯的岩韻,這產生於特定茶樹栽培環境。「岩韻顯」是岩茶品質身份的象徵。

武夷岩茶不同岩區之分的歷史來源

武夷岩茶,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其中正岩茶香高味濃、醇而不澀,其品質優於半岩茶和洲茶。而洲茶的品質較次於半岩茶,這和其生長的環境、土壤因素有著重要關係。

早在唐代,人們就己經意識到種植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陸羽在《茶經》中提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始興於宋的武夷茶恰好是同一地區3種不同自然環境的集合。因而從那時起人們就意識到三坑兩澗所產的正岩茶品質最優、岩韻顯,三坑兩澗以外到九曲溪之間的半岩茶品質次之,而以黃泥土為主的溪邊洲茶品質最次。

武夷岩茶除了正岩、半岩、洲茶之分外又可以將正岩和半岩合併稱之為名岩區,此外稱之為丹岩區。地質學研究表明正岩區屬丹霞地貌,半岩區介於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的過渡區,洲茶則大多屬於河谷地貌。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地質特點,生長在岩崖上的正岩茶又被稱為是盆景式栽種即用石頭壘成茶輋。

不同岩區岩茶品質差異的成因

1.氣候條件對不同岩區岩茶品質差異的影響

茶葉產量與品質受生物與非生物等多方面影響,在天氣因子中,光照、溫度、濕度是影響茶樹生長的主要因素。它們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茶葉的內含物含量,其中以氨基酸和茶多酚受天氣因子影響最大,咖啡鹼和水浸出物受影響較小。

光照

光照作為植物光合作用能量的直接來源,光照強度直接作用於茶樹碳氮代謝的平衡。茶樹耐陰喜陽,直射光有利於茶樹碳代謝促進多酚類物質積累;漫射光有利於茶樹氮代謝促進氨基酸類物質積累。

國內外研究表明過強的光照及過高的溫度會直接影響茶樹氨基酸、咖啡鹼的合成,使茶葉品質下降。弱光在提高茶樹新梢氨基酸總的同時降低茶多酚總量,特別是在提高呈鮮味的氨基酸組分和降低兒茶素苦澀味指數上有顯著效果。

在自然環境或大田生產中,茶園所處的森林覆蓋率是決定該處茶樹接受光照強度的主要因素。正岩產區位於武夷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內,具有良好的植被覆蓋。武夷山地區栽培的茶樹屬於灌木或小喬木種,周圍有高大的喬木蔭蔽,而該地區所處的經緯度使得茶樹在夏秋季能夠得到不小於8.5h/d的日照,這十分有利延長茶樹的營養生長。

名岩產區的茶葉品質優於丹岩區的一個重要因素即在於名岩產區的茶樹鮮葉有著更加適宜烏龍茶加工的酚氨比。正岩區多在岩崖間,陽光在岩石間發生折射;森林覆蓋帶來合適的光照強度的同時增大了環境濕度,陽光在水霧中發生漫射。折射光和漫射光利於岩茶茶樹內含物的積累尤其促進芳香物質含量和種類的增多,因此正岩產區的茶葉香氣優雅、馥鬱,內含物豐厚。

亦有研究發現進行長達3周的弱光處理茶樹新梢中的揮發性脂肪酸衍生物和苯環型揮發物的含量升高,而烏龍茶典型的賦香物質菇烯類香氣組分和糖普類物質變化不明顯。由此可見光照需要在一個適當的強度範圍內才有利於茶葉品質的形成,一味弱光對適製烏龍茶的武夷山茶區並不適合。適製烏龍茶的光照條件參數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確定的研究方向。

溫濕度

溫濕度是影響茶葉品質與產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茶樹生長要求年降雨量在600-6000 mm之間,且茶樹為葉用作物,不停被採摘需要極大的供水量。持續高溫和缺乏降水會造成土壤墒情降低,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會對地下水位低、灌溉不良的茶園造成嚴重影響,導致茶樹生長緩慢甚至葉片紅變、枯黃、脫落。

武夷岩茶主產區年降雨量>1500 mm,具有春潮、夏濕、秋乾、冬潤的特點。不同岩區間森林覆蓋率不同,導致土壤含水量分布的不同,正岩產區的空氣濕度年均能夠達到80%左右。同時海拔也是影響降雨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發現武夷山主峰地區年雨量、月雨量、雨日均隨海拔高度而增加,且降雨量以4月桃花汛期最大。

由於特殊的工藝和品質要求,武夷岩茶的採摘期大致在4月下旬到5月,為成熟開面采。4月充足的雨量使得茶樹新梢得到良好生長。海拔高度與氣溫呈負相關,而相對濕度明顯提高;海拔上升,日照時數減少,積溫下降;春梢萌芽期、茶葉採摘期等隨海撥上升而延遲數天;隨海拔上升,茶葉品質提高。然而並不是海拔越高茶葉的品質越好。

研究表明中高海拔間茶葉品質的差異小於中高海拔與低海拔間茶葉品質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在茶葉呈味物質和賦香成分上均有體現。過高的海拔導致日照不足和積溫過低同樣會影響茶樹的正常生長。據程德瑜推理,在一定的高度範圍內,隨著海拔高度升高,氨基酸含量提高,但超過一定高度氨基酸含量反而降低,品質下降。

武夷山地處北緯270、東經1170,平均海拔在1000 m,左右≧10℃的活動積溫達到5000 0C,能夠滿足茶樹的生長需求。而正岩產區森林覆蓋率高、降雨量較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這樣高山雲霧出好茶的優勢地理條件使得正岩茶即使在每年7-8月高溫乾旱的時期也能夠正常生長且內含物豐富,芳香物質含量高。

氣候中的各個因於呈現互動作用,過強的光照會使氣溫升高,空氣濕度降低;同時,溫濕度還與海拔有較大關聯。隨海拔每上升100 m溫度下降0.44 0C,在相同的高度下南坡的溫度較北坡偏高。這些因子共同對茶葉品質起到影響作用。同樣的,並不是一味弱光、高濕、低溫就能夠帶來好的茶葉品質,應當是在一個適當的環境因子比例下,造就了武夷岩茶優異的品質特性。

2.土壤條件對不同岩區岩茶品質差異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對武夷山地區不同岩區土壤條件己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土壤的物理性狀、土壤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情況以及土壤肥力等方面。

土壤物理性質

土壤的物理性狀主要表現在正岩區、半岩區和洲茶區土壤母質的不同導致的土壤含水量、透氣性等不同。

武夷山的地質條件

屬白璽紀武夷層,下層石英班岩,中部礫岩、貢岩、紅沙岩、燦岩及凝灰岩。正岩區主要以丹霞地貌為主,半岩區位於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的過渡區,洲茶則大多屬於河谷地貌。因此正岩土壤以輕壤、黃紅壤為主,土層厚且疏鬆、含有較高的礫,這些地區礦物質和腐殖質受淋溶作用強,土壤呈酸性、有機質含量高。半岩區屬茹壤土或砂礫土,其水分和空氣狀態處於不斷變化中,洲茶以紅壤為主,土壤中粘粒較多,這種土壤保肥能力較強但透氣透水性差。

土壤礦質元素

茶樹喜酸耐鋁,低pH值的土壤條件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土壤孔隙率、氣液相條件和容重等與茶葉氨基酸總量呈顯著相關。生長在砂紙或石質黃紅壤條件下的茶樹內含物較為豐富。土壤母質與土壤礦質元素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而不同產地的茶葉在所含礦質元素受產地影響亦有顯著差異,其中土壤常量元素中的磷、鉀、鎂在正岩均高於洲茶區。

姚月明以正岩、半岩、洲茶的茶園土壤為研究材料,發現不同岩區間茶園三要素含量相互比例相距甚大,正岩茶園磷鉀高而氮低,半岩茶園氮高而磷鉀低,洲茶茶園則介於二者之間。正岩區土壤中除速效鉀和速效鎂含量較高外,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和速效鎂之間的比例也較半岩和洲茶合理。

鉀元素在茶樹新梢中隨成熟度增高而降低且具有調控茶樹內含物的作用,氮磷鉀的合理配施有助於提高茶葉氨基酸、咖啡鹼和茶多酚的含量,同時有助於降低酚氨比。

鎂和鉀亦有助於提高茶樹橙花叔醇、橙花醇、雪松醇等烏龍茶特徵香氣組分的含量。茶葉產地土壤條件與茶葉香氣時亦發現鉀、磷、鎂含量高的產地茶葉香氣較好,土壤鉀元素含量對改善茶葉香氣具有明顯效應。

茶樹作為葉用作物,磷能夠促進茶樹生長,促進糖分向茶多酚轉化,並提高氨基酸含量,同時提高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的含量。微量元素中的銅和鋅可能是造成名岩產區茶葉品質高於丹岩地區的原因之一。

這些土壤因素形成正岩產區岩茶鮮葉茶多酚、咖啡鹼和氨基酸顯著高於洲茶地區鮮葉的優勢物質基礎,因而在製成半成品茶後正岩茶除了主要的呈味物質含量顯著高於洲茶地區外,水浸出物亦顯著高於洲茶地區。因此,正岩產區岩茶香高味濃,醇而不澀跟其所處的土壤條件有著密切關係。

正岩產區岩茶的品質優於武夷山其他地區的主要原因在於正岩產區的岩茶鮮葉品質高於其他地區。而造成鮮葉品質優良的關鍵因素離不開正岩區特異的自然生態環境。武夷山獨特的老年丹霞地貌造就了適宜茶樹生長的疏鬆、肥沃、偏酸性土壤條件;加之世界自然遺產的環境保護帶來豐厚的植被覆蓋以及適宜的海拔高度形成空氣濕度大、漫射光比例大的微域環境,有利於茶樹內含物和芳香物質積累。


作者:離蘇丨弘益茶道美學主筆

責任編輯:離蘇

圖片來源:嵐上院攝武夷山實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